BIM+裝配式+鋼結構將成為未來建筑主流?
室內溫度一年四季保持在18℃-24℃,
房間全年有新鮮空氣,不潮濕,無霉菌;
能耗僅為普通節能建筑的1/10-1/4,若折算成國內標準,建筑節能率約為92%;
以北方采暖地區估算,可以在2050年時累計節省34億噸標煤,并將每年采暖能耗增量控制在100萬噸以內;
冬季的長江流域,“屋外比屋內暖和”將不再出現,南方的供暖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
這一切都得益于一種新工藝、新建筑——被動房。
2016年9月22日至23日,第一屆亞洲被動房大會在青島中德生態園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順利進行,來自德、奧、意、日、韓等國的專家與國內知名學被動房一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BIM技術成為本次會議的熱點。
BIM建筑信息模型
BIM指建筑信息模型,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
進視度模型化可建筑
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在從立項到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充分應用BIM技術進行立體施工規劃以及可視化的虛擬建造,這使得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在大大減少了各種變更和返工同時使工期和成本得到優化。
同時,依托BIM模型與樓宇智能控管系統的完美兼容,位于一層的能源管理中心可以將整個體驗中心的能源消耗狀況更加直觀的展現出來,使得人們對被動房的綠色節能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
優化設備用房及管線布置
在被動房大會上,多位專家學者提到了BIM技術在被動房施工和運維過程中的作用,與會專家就BIM與被動式建筑一題專門對BIM技術在方案優化以及建筑光學、熱學的等方面模擬的優勢進行了介紹,引起了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BIM技術與被動房的密切結合將會引領未來被動式建筑理念的發展潮流,BIM技術將為被動式建筑技術在中國不同氣候區的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證。
能耗實時監控顯示
為貫徹落實中央部委關于推廣BIM技術應用的要求,中德生態園制定了《會關于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的意見》,在園區工程項目中大力推動BIM技術應用,目前已在被動房技術體驗體驗中心、漢德D-ZONE等項目中得到很好的實踐。
日前,由中建八局一公司負責施工的全國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超低能耗綠色被動房——山東建筑大學綜合實驗樓項目完成了結構封,這也標志著被動房初步建成。
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實驗綜合樓工程,主樓地上六層,建筑高度為24米,獨立基礎,鋼框架結構,主要為實驗室和研究室;合堂教室地上二層,建筑高度為13.4米,獨立基礎、框架結構,主要用于大會議室和90人合堂教室。
該工程為國內第一個鋼結構裝配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結構形式為鋼框架結構體系,用鋼量約為900噸。
什么是“被動房”?
被動房”是國外倡導的一種全新節能建筑概念,起源于上世紀80 年代的德國低能耗建筑,是指采用各種節能技術構造最佳的建筑圍護結構和室內環境,極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使建筑物對采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被動房”是各種技術產品的集大成者——通過高隔熱隔音、密封性強的建筑外墻和可再生能源等材料和工藝,使所有消耗的一次能源總和不超過120千瓦·小時/(平米.年)。
工藝來源及創新
“被動房”最初的設計原則和技術方法是以德國、奧地利等歐洲中部國家的氣候為依據,而目前北歐和南歐國家已經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各自的“被動房”建筑,東歐國家如匈牙利、捷克等也正在進行相關研究與實踐。
我國國土面積與歐洲近似,有7 個不同的氣候分區,各地區的氣候特征以及對采暖和通風的要求也不同,在我國不同地區建造“被動房”建筑可以根據情況參考歐洲相應氣候特征國家的經驗。
相對國內外同類技術、產品的比較
本工程有以下創新點:
1、圍護結構節能技術
2、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
3、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施工技術
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由中建八局一公司負責施工的山東建筑大學綜合實驗樓不止是“被動房”,它在被動房的基礎上又創新加入了“鋼結”+“裝配式”。
“鋼結構”+“裝配式”有何優勢?
鋼結構”本身具有自重輕、強度高、施工快捷、管線布置方便、施工環境污染少的優點。
“裝配式”施工在保證了構件的質量,施工操作方便快捷,可縮短施工工期,并有效減少了周轉料具、人工、材料成本的支出。
由此,“鋼結構”與“被動房”和“裝配式”的創新性結合,真正全方面實現了建筑的低污染、低成本、低能耗——該項目建成后,將節省能耗、成本等近80萬元。
“鋼結構”+“裝配式"的"被動房"是否可推廣?
一方面,它改變了傳統建筑業發展模式,遵循當地建筑氣候環境,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盡量減少甚至不使用傳統的建筑材料化石能源,使“零能耗”建筑的建造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它將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據德國聯邦經濟部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德國對可再生能源利用進行政策優惠、經濟補助的方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為德國提供了近28萬個工作崗位,比上一年增加了10%,這對我國也具有借鑒意義。
再者,它追求形式追隨氣候,重新構建人、建筑、氣候之間的關系,實現自然通風、采光,降低噪音污染、光污染、空氣污染,注重周圍生態環境改善,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代表了建筑未來發展的方向。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