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然秋 :碳資產管理與碳交易解讀
2017年中國將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作為碳排放大戶的水泥行業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變化,我國碳市場建設進度如何?近日,碳交易資深專業人士麻然秋來到2017中國水泥網年會,為與會嘉賓解疑答惑,并預計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將在2017年第三季度啟動。
碳市場發展回顧
麻然秋首先帶著全場嘉賓回顧了歐盟和中國碳市場建設歷程。據了解,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雛形是從歐美碳排放交易市場借鑒過來的。歐盟碳交易市場到目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和第二階段是2005~2012年的試驗階段和京都階段,也可以叫《京都議定書》的京都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很多水泥企業都將自己的余熱發電開發成為CDM賣給了歐盟的發達國家,作為這些國家的補充機制,企業都從節能減排的項目中獲益,但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開始,以及我國節能減排力度加大,CDM的量加大,已經達到歐洲交易量的51%,導致歐盟買家開始拒付。
所以我國從2011年10月發改委頒布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報告,開始啟動七省市試點工作。之所以說歐洲對我國有借鑒作用,標的物都為CO2,歐盟的補充機制叫CER,我國為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下同),兩者都為交易體制中的補充機制,我國叫自愿減排,歐盟為強制,且處罰機制嚴格,處罰金額達到100歐元/噸。目前歐盟正處于第三階段,參與國家已達到30個。
我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分為三個階段,2014、2015階段我們出臺了很多政策,2017年到2020年試運行和逐步完善階段,2020年之后可以叫全面實施階段,我國統一市場的建設看成從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兩個方面建設的。由上而下,中央、地方、企業這樣一個順序。由下而上就是由企業提供檢測報告,到省發改委,再到國家發改委。這幾年,我們在試運行階段主要是相關文件的出臺,企業主要是努力建設,建立內部碳排放核算報告,履行報告義務和碳核查。目前,各個省核查時間表還沒有結束,第三方機構還在進行。排放數據會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第三季度會啟動全國碳市場。
我國七個碳交易試點屬于發達地區,試點過程中,為全國同意碳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建議,但各省企業在盤查工作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2014年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出臺了《關于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這一《通知》形成國家和地方聯動、 互相配合的工作機制,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2016年的《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國家、地方、企業聯動,協同推進碳市場建設,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交易。
在進行全國碳市場要素解析時,可以看出控制氣體主要以CO2為主,初期的交易產品為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企業達到控排指標之后首先要在交易所開設交易賬戶,還要在國家自愿減排交易系統開立一個自愿減排賬戶,自愿減排CCER用于碳資產管理的補充機制,控制的行業為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8個行業,建材包括了水泥和平板玻璃。配額總量將在40億噸左右,涵蓋了近7000--8000家企業。
據報道,2015-2016年全球80%的碳排放交易在歐盟完成,也只有20億噸。中國與歐洲的不同在于歐盟在碳排放體系在建立初期,就沒有將現貨作為主要產品,期貨占比較大,利用了大量金融衍生產品,而我國則以現貨交易為主,逐步研究和試運行一些碳金融衍生產品,比如期貨。如果涵蓋了期貨,交易量將不止40-50億噸,這與我國期貨市場運行機制有關。當然,國內幾家交易所雖然沒有期貨,但是也做了很多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比如廣州交易所和湖北交易所的碳配額遠期產品。2016年上海正式推出碳配額遠期產品,在國內屬較為規范的,他是由上海清算所為產品提供中央對手方集中清算服務,履行擔保交收職責。
碳交易管理
目前,碳排放遠期產品僅限于僅限于機構投資者,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11日,已經有11家機構參與了交易。此類產品門檻低,交易機構資產只需要2000萬,配額交付時只要100噸。
碳資產管理的時候,首先要運用好碳金融管理工具。配額置換運用CCER,配額價格市場公開,但是CCER價格遠遠低于配額價格,中國市場在這個七個試點地區,作為補充的CCER大多在5%~10%。水泥企業作為大型排放企業,如有1000萬噸的配額,即使只將10%作為補充,也可以節省不少開支。碳資產管理的目的是為企業省前,用足底的成本履約。配額與CCER質押融資即降低減排成本+盤活碳資產+解決融資難題,所以企業不能將自己的配額死死放在賬上。
此外,未來各地規定的履約時間也有不同,所以企業之間還可以進行借碳,借碳雙方既可以是試點企業,也可以是機構投資者。從目前起個試點地區看,廣東和湖北活躍度最高,價格也是最高的。從世界銀行的統計看,我們的市場正在完善,但交易基本都是發生在履約到期的時候,其他時間價格趨穩。
企業碳資產管理
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碳管理將成為企業的一項常態化工作。水泥企業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在面臨去產能和碳減排的雙重壓力下,如何盤活碳資產?在保證履約的前提下優化資產收益?
建立完善的碳管理體系是控排企業應對碳交易政策的重要抓手。首先應從頂層設計入手,在企業層面設立或明確碳管理部門,負責對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和碳資產經營進行統籌管理,在摸清企業碳排放水平和碳資產家底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碳資產經營策略,指導企業的碳排放量控制工作、碳資產開發工作和碳排放權交易工作。碳管理部門作為輔助管理層進行管理決策的支撐機構,能夠為管理層及時準確地 提供企業碳排放情況的數據信息,提高企業在碳市場中的競爭力。
企業的碳排放管理體系要與碳減排目標相關的規劃、政策、組織、制度;與碳排放源相關的設備、技術、邊界、數據;與碳交易履約相關的監測、核算、核查、報告;與碳配額管理相關的抵消、交易、融資、會計核算等等。其中,數據又是整個碳排放管理體系的基礎因素。
碳排放數據首先需要佐證,比如用電發票,企業證據文件匯總 、建立能源消費臺賬 、碳排放量統計核算、填報年度碳排放報告然后組織配合第三方核查,最終建立碳排放數據管理。據了解,在以后的碳配額發放中,不會嚴格按照企業的需求,這就要求企業用好補充機制,交易市場的交易等金融手段完成最低履約。整理、履約等是企業最基本的要求,從長遠看,企業應該有戰略規劃以及核心技術,并利用好金融產品。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