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搖錢樹”,吃上生態飯!從一家水泥廠拆除說起
2020年五一前夕,伴隨著一陣機器轟鳴聲,位于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孫村鎮的紅花山水泥公司開始拆除。這座當地的明星企業歷經多年輝煌之后,走向了盡頭。水泥廠拆除傳達出安徽尋求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升級同步突破的信心,為保一江碧水東流,安徽分類整治沿江企業,推動轉型升級,謀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水泥廠老板到景區承包人
目睹親手經營多年的水泥廠正在拆除,俞乃平心里百感交集。
紅花山水泥公司原為繁昌縣第三水泥廠,建于上世紀80年代。后來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當地企業家俞乃平臨危受命,接手企業,易名為紅花山水泥公司。俞乃平憑著自己的經營能力,讓這家瀕臨倒閉的水泥廠很快起死回生。紅花山公司一路高更猛進,先后榮獲“中國雙優民營企業”、“安徽省民營企業100強”、“安徽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成為改革開放時代安徽鄉鎮企業的排頭兵。“紅花山”水泥商標被認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
繁昌縣有著大量優質的石灰石資源,縣里的水泥企業最多時超過30家,沉浮商海多年的俞乃平對當地水泥行業發展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性。“目前水泥行業行情較好,如果引進新工藝,擴建水泥廠,新建符合環保要求的水泥生產線,企業還能走下去。但是水泥行業整體產能過剩,能耗大、污染重,大家看到這些年來家鄉的土地、河流已遭受到嚴重污染,這種攫取資源換發展的現象不能再繼續了。”
2016年開始,俞乃平開始了新的商業布局,還是靠山吃山,但吃的是生態旅游飯。“發展旅游業符合國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制。不消耗資源,不吃子孫飯,對環境無污染,還可就近安排就業。”俞乃平說。
水泥廠舊址變身博物館
水泥廠關停拆除,工人如何分流?原廠址如何利用?一系列問題擺在案前。
“現在工資比以前多了,每天在景區里吸著新鮮空氣,再也不用面對水泥廠的粉塵了。”
原紅花山水泥廠工人葉宏偉說道。因水泥廠拆遷,葉宏偉轉崗到馬仁奇峰景區工作,目前在景區玻璃棧道玻璃橋擔任安全員,以前在水泥廠月薪3000元,而現在月薪能達到5000元。
紅花山水泥公司附近,便是大名鼎鼎的人字洞遺址。1984年,工人在開采石頭時發現了動物化石,其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對于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環境背景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5月,人字洞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拆除后的水泥廠圍繞人字洞遺址“做文章”。
據了解,水泥廠總共待拆除房屋建筑有81項,能夠騰出占地200多畝的地塊,將打造人類史前文化綜合類公園。原采石車間變身“人字洞”古人類遺址博物館,把原水泥廠熟料生產線等規劃改建為多功能文旅產業園。
水泥廠工人部分向馬仁奇峰景區轉崗。以前靠攫取山石資源生活的工人們,如今吃上了“生態資源飯”。
推進產業升級 走綠色發展之路
紅花山水泥公司的拆除,是近年來繁昌縣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80年代,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資源優勢以及瀕臨長江黃金水道等交通區位優勢,繁昌縣大力興辦鄉鎮企業,以水泥制造為主的建材產業規模快速壯大。最多時,水泥企業超過30家,精美的石頭變身為神奇的“搖錢樹”,壯大了財政盤子、鼓起了民眾腰包,也贏得了“水泥生產大縣”的響亮名號。
單一資源型經濟結構催生了產業層次偏低、資源消耗過高、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很多當地居民用“早上曬出白褂子,晚上收回灰褂子”的戲謔之語來形容水泥廠帶來的粉塵污染問題。
痛定思痛過后,繁昌縣認定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出路。“十三五”以來,該縣推動企業兼并重組10家,淘汰水泥落后產能243萬噸。2019年以來,繁昌縣進一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面發展壯大3D打印、大健康、新材料等戰新產業。目前,該縣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為18.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20.3%,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3.9%和8.6%,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18%和12.7%。
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也是繁昌縣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之一。該縣以“山水繁昌·夢幻江南”為主題,扶持旅游龍頭企業,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推進生態旅游與文化相融合、促進觀光與休閑康養相結合,全方位提升縣域旅游品質。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繁昌縣正加快速度綜合運用產業轉型、企業升級、污染治理等多種手段,推動縣域經濟向高質量、綠色化方向發展,確保收官之年圓滿收官。
嚴格整治生態環境,引導沿江產業轉型升級
繁昌模式并不獨有,安徽沿江各地都在尋求產業升級突破點。從長江安徽段最上游的安慶市同馬大堤到最下游的馬鞍山市駟馬山皖蘇交界處,放眼沿江五市,產業結構多以化工、冶金、水泥熟料、玻璃加工、礦山開采為主,重化工業占到全省比重的60%。
“禁新建”“減存量”“建新綠”……安徽提出7項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有序推動沿江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從健全多元投入、生態補償、協同合作機制上破難題。
為保一江碧水東流,安徽分類整治沿江企業,推動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安徽既圍繞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整合存量形成龍頭,又圍繞電子信息、機器人、全域旅游等新興產業,培育增量形成集聚。通過推進綠色發展,推動產業智能改造、綠色改造,安徽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顯著增強。
目前安徽省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走出一條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發展新路,為永葆長江生機活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黃金經濟帶做出貢獻。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