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彭壽:綠色建材、綠色建筑成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認為,綠色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推廣綠色建材、發展綠色建筑成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建議加大對水泥、玻璃行業去產能的政策支持
彭壽,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作為我國平板玻璃技術專家,他所帶領的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六年獲得三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助推中國玻璃產業進入國際領跑行列。
彭壽認為,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從產品結構看,普通浮法玻璃產能過剩,優質浮法比率偏低,僅為35%。從組織結構看,我國玻璃行業總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產業集中度較低,生產過度分散。從根本上講,化解產能過剩的關鍵在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心工作。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扎實有效去產能,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后產能,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
彭壽建議國家在支持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同時,一并加大對水泥、玻璃行業去產能的政策支持,堅決淘汰32.5標號低端水泥,制定和完善更加嚴格的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標準,嚴查嚴辦違規行為,防止過剩產能反彈。
此外,彭壽認為,大企業整合市場是過剩產能退出的有效途徑,建議政府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扶持大企業,由大企業承擔行業整合的重任,增加行業集中度,改善產能過剩,實現合理有序減產。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做法,以結構調整去產能,建議政府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的產業領域,加大對轉型升級企業和高科技項目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擁有高端技術、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的領軍企業。
以標準規范為抓手促進綠色建材發展和應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作為新材料行業領軍人物,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壽此次特別關注綠色建材的發展。
彭壽認為,綠色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內容。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脆弱的嚴峻形勢下,推廣綠色建材、發展綠色建筑成為建材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發展綠色建材重在規范,彭壽建議建設部出臺綠色建材認定標準和認定制度,開展能效審計,編制綠色建材產品目錄標準,以標準規范為抓手,對示范企業給予更大力度的資金支持,促進綠色建材發展和應用。
設立發展新型建材、循環經濟的專項資金,對綠色建材企業和綠色建筑項目給予補貼,支持綠色建材技術和產品的示范與推廣,支持重大綠色建筑項目的實施。
明確強制實施綠色建筑標準的范圍,比如,明確規定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占比,加大Low-E玻璃、薄膜太陽能電池、加能源5.0等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實現綠色建材在全社會的廣泛應用。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