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水泥:綠色礦山建設有活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北宋大文豪蘇軾立于黃州赤壁,浩蕩江風、千古人事,盡收筆下。如今,為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湖北省黃岡市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從2016年5月起,全面啟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雷霆行動”,扎實整治沿江地帶石材開采與加工污染,讓礦山煥發新顏。
5年石材整治平亂局
黃岡市石材整治“雷霆行動”一如其名,來勢迅猛,見效顯著,5月份開始行動,10月份便驗收完畢。見效真有這么快嗎?
“‘雷霆行動’是前五年專項石材整治的延續。”黃岡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管理科科長王曉嵐說。2010年11月~2015年11月開展的石材專項整治,讓黃岡市石材開發“多、小、散”現象明顯改觀。在整治中,黃岡市明確各縣重點,完善石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礦區總體開發利用規劃,劃定了禁采區、限采區和開采區,堅決控制開采企業增量,做到證照不全的一律取締,合同到期的一律取締,規模達不到要求的一律取締,環保、安全等不能達標的一律取締。
通過5年的專項整治,“飾面石材礦山關了73%,碎石礦山關了50%,加工廠關了32%。通過推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原來飾面石材綜合利用率只有40%,現在能達到80%。現在要求把石材的邊角余料‘吃干榨凈’,連灰塵也要回收,做成灰砂磚。”見證了這些變化的黃岡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饒早林如數家珍。
根據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的總體部署,黃岡市國土資源局在5年專項整治的基礎上,延伸開展了“雷霆行動”,著手國道和紅色旅游公路沿線、石材開采、石材加工、生態環境四方面的重點整治,并強化督辦,石材礦山實現了邊開采、邊治理、邊復綠,石材加工實現了集中管理,廢水實現循環利用,廢石廢渣進行綜合利用。目前,該市共完成石材加工廠環境恢復治理78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46處。
通過幾年來卓有成效的努力,麻城市、武穴市被確定為湖北省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試點,2015年湖北省石材開發現場會安排在麻城召開,湖北廳廳長孫亞在會上充分肯定了麻城市石材規范管理和綠色開發利用的經驗。
綠色礦山建設有活力
即便是在冬季,位于武穴市畚箕山的黃岡亞東水泥有限公司礦區依然滿山綠意。從山腳往上看,竟然看不出礦山裸露的痕跡。該公司礦產部部長江先成介紹,公司自2010年開采起,就一直在進行礦山復墾復綠工作,2010年投入100多萬元,近幾年每年投入15萬元左右。“經過技術改進,礦區目前每年能消化200萬噸剝離廢土石料。”這自然也減少了廢石料堆放所占土地。此外,該公司建設了豎井捷運系統,能有效減少地表植被破壞,而全罩式帶廊、收塵設備等設施則可有效防止粉塵污染。
企業綠色礦山意識的建立,是武穴市國土資源局多年來以綠色礦山建設為抓手綜合施策的結果。
在多年的礦山整合減點中,武穴市設定標準,關閉開采不規范、污染治理不達標、安全不達標的礦企,并通過兼并、入股等方式,促進礦產資源整合,扭轉了武穴礦山“小、散、亂”的局面。2015年,武穴再次出臺礦山整合減點方案,計劃到2020年底形成5個集聚開采區,同時創新減點方式,鼓勵優勢資源礦企自主收購小礦企,對提前6個月以上主動關閉的企業,按剩余儲量增加1~2倍參與整合。作為回報,收購企業將獲得相當于收購總量10%~20%的獎勵資源。通過礦山整合減點,當地礦企由2007年的112家減少到目前的45家。
在礦山整合的基礎上,武穴局力推礦山生態修復,申報田鎮循環經濟試驗區(長江沿線)礦山地質環境連片整治項目,追繳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230萬元,征收土地復墾保證金850萬元。同時,通過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獎勵政策、優先考慮產業轉型用地政策,鼓勵礦山企業自主投資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去年便引導春錦建材公司投資900余萬元完成了對其原開采礦區的恢復治理。
在政策激勵的同時,武穴市嚴抓礦山監管。“雷霆行動”期間,武穴市將20家礦山企業責任分包到國土資源、安監、環保、公安等部門,聯合多部門力量,規范礦山開采、抑塵控塵、生態復綠、打擊非法開采。王曉嵐介紹:“每個礦山都要根據問題整改清單,逐一通過督辦責任單位驗收后才算完成任務。”
“科技管礦”讓礦山監管更加及時高效。通過視頻監控、GPS定位、“一張圖”管礦系統,武穴市實現了對礦山開采機械、運輸車輛、生產現場、每日產量的全天候遠程實時監控,實現了對非法開采行為的快速上報。據武穴市國土資源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視頻監控所使用的高清探頭能清晰地看到2公里左右的目標。目前,該系統已完成與26家礦企的信息化對接。
石材產業轉型上檔次
通過石材專項整治和“雷霆行動”,武穴市和麻城市不僅礦山變綠了,還推動了當地石材產業的轉型升級,讓礦山企業看到了“真金白銀”。
在麻城市白鴨山礦區,記者看到的不是灰塵滿天,而是現代化的壯觀景象:大型切割機沿著軌道開采運作,噴淋設備不斷地給輸送過來的碎石進行抑塵處理,生產廢水則經沉淀后循環使用。
在白鴨山下不遠,麻城市劃出總面積為2萬畝的建設用地,建設石材循環經濟產業園,要求新招商的企業一律入園建廠,園外企業逐步遷入新園區。麻城市石材工業協會秘書長杜進耕告訴記者,目前,已入園區企業達40多家,年產值已突破百億元。
與整治之前相比,如今的麻城市石材產業已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開采方式科學了。麻城市通過“關停并轉”,將21家石材采礦權整合到13家,關閉了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安全隱患大的采坑12個,以白鴨山礦區為唯一集中開采區,裝備一流大型機械,變從山腳、山腰開采為從山頂往下剝離開采,礦與礦之間不留隔離礦帶,實行了無縫對接,既節約了資源,也降低了安全隱患。
石材綜合利用率提高了。麻城市引進了10余家異型石材和碎石加工企業,對邊角余料進行綜合利用,還引進專業處理尾礦的華信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了大型尾礦處理生產線。尾礦石粉最終用于生產新型環保磚、混凝土、鐵路道砟等。湖北省礦業聯合會的專家們算了一筆賬:飾面石材利用率由原來的18%提高到40%,碎石加工和石粉利用率達到40%以上,兩項疊加起來,石材綜合利用率超過80%。
產品銷售走向國際了。入園企業紛紛引進先進設備,采用無底板切割工藝,加工生產的各種大規格板材直接對接國內外大型機場、酒店等。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麻城白、浪淘沙等特色產品已外銷到日本、東南亞和西亞等國際市場。
編輯:俞美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