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產業綠色化更要擦亮“工匠底色”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辭舊迎新之際,無論是回顧還是展望,建材行業始終關注的都是人們“居住”這件大事。在2017年短短千余字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最牽掛”,其中涵蓋了關于“住”的牽掛。由于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以及建筑用能數量巨大,建筑節能已經是世界性的大潮流。而要實現中國建筑節能低碳,核心是堅持綠色生活模式和綠色建筑用能使用方式,發展與綠色使用模式相適應的建筑形式。
從2013年《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開始,中國建材建筑行業一直在追逐如何構建生態、綠色的人居生活圈,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居概念也逐漸走俏,三升房、被動式建筑、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等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追捧,同時也受到了質疑。有專家評論,目前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炒作之人多于實干之人,生態建筑大多是在標簽化。無可厚非,在生態建筑的發展中存在這樣的問題,關鍵在于面對質疑,生態建筑是否有擦亮工匠底色的勇氣。
何為工匠底色?底色是繪畫時第一層著色,換句話說就是最真實的一面。而工匠則是“耐心專注、精益求精、務實敬業、極致嚴謹、追求完美”的體現。在工匠底色的引領下,人們對標準的制定嚴謹甚至于苛刻,對細節的關注精準甚至于執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圓珠筆,都盡顯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新、完善的功能,努力為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使用體驗。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至臻品質才能成就百年品牌。歷數世界制造業的那些“老店”,無不依靠深耕細作、推陳出新,才在各自領域獨占鰲頭,實現了基業長青。
其實,在中國建筑領域不乏工匠底色的體現。在內蒙古響沙灣的蓮花酒店就是非常好的一例。該酒店是地球上的唯一不用磚、瓦、沙、石、水泥、鋼筋而建造的綠色建筑,環保生態生態型酒店。蓮花酒店僅僅是響沙灣整體規劃的一部分,如果能夠在沙漠中建成生態可持續、水電資源自給自足的封閉資源系統的沙漠建筑的話,也就向下一個階梯“沙漠城市”邁近了一步。
發展生態建筑是個系統工程,涵蓋了從建材生產、運輸,到建筑施工、運行,再到建筑維修、拆除、廢棄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在這個過程中,生態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實現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
“行業有所呼,變革有所應”,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面對建材建筑行業發展的難題,當然不能因為利益的羈絆而將其束之高閣,也不能因為情感的糾葛而長期“一事一法”。否則,一些問題可能會積重難返,失去變革的最佳“窗口期”,最終損害的還是整個行業和人民利益。
發展新事物,新產業,不能缺乏面對“底色”的勇氣,而是要在現實面前撿撿“芝麻”,本著“工匠精神”真正站在行業角度、市場角度,把問題想足,把辦法窮盡,讓前沿概念與現實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求解好一道道現實問題的答案。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