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產能過剩+霧霾難控 水泥行業錯峰生產愈演愈烈
水泥企業冬季停窯并不少見,在錯峰生產政策出臺之前,冬季受氣溫降低及節假日影響,水泥市場步入銷售淡季,企業借助這一時間停窯檢修也早已有之,但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統一停窯卻是近兩年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早在2013年春節前夕,東北水泥行業曾爆出"鎖窯"事件。當時東北三大水泥企業,北方水泥、亞泰水泥、冀東水泥為達到冬季統一停窯的目的,在窯爐運行的電閘中控室里上了三把鎖,三把鎖上貼有標簽,分別由三家相關負責人親筆簽名,各家人手一把鑰匙,必須三個人到齊了方能打開,運轉水泥窯,猶如要開銀行保險箱一樣,都要到場。
最終的結果是,201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上訴三家水泥企業"鎖窯"行為涉嫌壟斷為由開出了水泥行業首筆反壟斷罰單。三家企業依法罰款共1.1439億元。其中,對亞泰公司處以罰款6004萬元,對北方公司處以罰款4097萬元,對冀東公司處以罰款1338萬元。
如今看來,北方三大水泥企業在2014年的罰款著實有點"冤",因為僅僅一年后,2015年,北方統一錯峰停窯正式開始,涉及方15個省、市、自治區的467家企業,共728條熟料回轉窯,創造了水泥行業空前的大規模統一停窯記錄。
到了2016-2017年,這一規模則進一步擴大。除北方15省以外,兩湖和江蘇也加入錯峰生產行列,加上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四川等南方各省的冬季停窯計劃,錯峰生產達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并基本涵蓋了國內主要水泥生產區域。
短短兩年時間,水泥行業錯峰生產規模和時間都在擴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嚴重的產能過剩
從國外水泥行業發展經歷來看,水泥市場需求伴隨早期經濟的起步,高速增長,然后隨著經濟結構日漸成熟,投資對經濟拉動力減弱,水泥需求下降是一種必然趨勢。
以日本為例,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水泥產量曾一度高達8000萬噸,但是隨著日本經濟"失落的十年"到來,到2000年初,全日本水泥需求已經降至4000萬噸左右,跌幅達到50%。
放眼國內,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加之幅員遼闊,基建規模龐大以及建筑習慣偏向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導致國內水泥需求大幅攀升,水泥產能規模快速擴張。以近十余年為例,據中國水泥網數據顯示:2001年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僅8401萬噸,到2015年這一數據已經變成177852.41萬噸,水泥總產能達到35億噸。
在此期間,水泥產能過剩情況已經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2009年"國發[2009]38號文"要求: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對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認真清理;"發改辦產業[2009]2351號文"重申:對2009年9月30日前各省市自治區已核準未開工的水泥項目、已備案未開工的平板玻璃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隨后的"工原[2010]第127號"、國發〔2013〕41號嚴令、國辦發〔2016〕34號等文件都對控制水泥產能做出了明文規定。
但是遺憾的是,國內水泥新增產能依舊不止。據中國水泥網統計:"38號文"發布當年,全國新增水泥熟料生產線176條,總計1.95億噸產能。2010年新增水泥熟料產能達到歷史最高峰,當年新增水泥生產線211條,總計2.5億噸產能。即便到了產能過剩已經極為嚴重的2015年,全國仍然新增水泥熟料生產線31條,合計年度新增熟料產能4712萬噸。
水泥新建線屢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府層面,水泥產能雖然已經嚴重過剩,但是水泥企業投資動輒數億甚至十多二十億,對當地GDP增長具有重要貢獻,在唯GDP是論的環境下,對地方政府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另外,水泥廠帶來的就業和稅收等方面的增長同樣不容小視,地方政府對于新建水泥廠往往具有較高的熱情。
在企業層面。基于水泥生產線特性,新生產線往往在成本控制力方面優于原有企業,在搶占市場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另外水泥行業較大的盈利空間也是一大原因,以2014年為例,水泥行業利潤實現780億元,同比增長1.4%,利潤率7.97%。利潤率在產能過剩行業的主要工業行業(煤炭5.9%、鋼鐵0.85%、有色3.3%、玻璃5%)中,為最好水平。
另外,從過剩實際來看,水泥具有極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產能過剩情況差異較大,“一刀切”限制新增產能難度較大,也是新增產能屢禁不止的一大原因。
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其實長期存在,卻并未引起業內足夠重視,產能過剩情況也未達如今的嚴峻程度。但是,在2015年,由于經濟形勢下行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水泥需求出現25年以來首次下跌,行業產能過剩演變為絕對過剩,產能過剩問題頓時成為業內不得不共同面對的難題。
錯峰生產的核心內容是在規定時間內實現全區域內所有水泥企業的統一停窯,如此一來一方面,在原本就存在冬季停窯的區域,統一停窯可以防止無組織停窯帶來的不統一問題,最大限度限制水泥產能發揮;另一方面,在沒有冬季停窯傳統的區域,錯峰生產同樣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市場供給,緩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市場飽和,價格暴跌等情況。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錯峰生產的核心是限制產能發揮而不是去掉產能,因此從根本上講對化解行業產能過剩其實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綜上所言,雖然錯峰生產不能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但是對于緩解由產能嚴重過剩帶來的市場需求萎靡,企業利潤下跌,甚至行業大規模虧損等問題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近兩年來,水泥行業錯峰生產愈演愈烈的背后,產能過剩從動態過剩走向絕對過剩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
在筆者小的時候,還沒有霧霾這個詞語,當時看到的都是霧,但是近幾年霧霾污染已經成為威脅民眾身體健康的關鍵因素,并且具有波及范圍廣,治理難度大等特性。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對人體健康及交通安全危害嚴重。2016年,入冬之后,持續的霧霾天氣導致北方地區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猛增,部分地區呼吸內科門診"爆滿"。另外,嚴重的霧霾甚至曾一度逼返前往北京的航班,北京、山東、河南等霧霾嚴重污染區域,機場航班出現大面積延誤,解決霧霾污染問題極為迫切。
據資料顯示,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比如冶金、窯爐與鍋爐、機電制造業,還有大量汽修噴漆、建材生產窯爐燃燒排放的廢氣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水泥生產而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諸如粉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都是霧霾形成的主要成分。而近年來,雖然國內水泥企業環保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新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以后,對粉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均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但是基于我國水泥工業超過23億噸的產量,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不可忽視。
環保部《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說,"水泥行業顆粒物排放占全國顆粒物排放量的20~30%"。另外,水泥行業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國總排放量的5~6%,全國水泥行業年排放氮氧化物約200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10%左右,居火力發電和汽車尾氣排放之后的第三位。
錯峰生產的實施無疑對減少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具有積極意義。
據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視員呂桂新在"2015~2016年水泥錯峰生產座談會"上的介紹,2015-2016年水泥行業錯峰生產試點區域"共減少煤炭消耗107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33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9.2萬噸,減少粉塵排放3.3萬噸"
基于上述原因,在霧霾污染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水泥行業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既是責任也是義務。錯峰生產作為一種緩解產能過剩,減輕空氣污染的有效方式,日益受到行業及政策層面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