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霾?不只是工業停產 看國外的治理經驗
霧霾不止中國獨有,各國遇到大氣污染是如何治理的。
在英語中,“霧霾”一詞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由“煙”和“霧”組合而成。1952年12月英國曾出現持續5天的“大霧霾”天氣,主要原因是英國進入工業高速發展期后倫敦地區的工廠大量使用煤炭,排放的大量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治理“霧霾”方面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英國
教訓:1952年倫敦遭遇“霧都劫難”
隨著19世紀上半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英國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直線上升的煤炭消耗量。19世紀末,英國經常出現毒霧事件。而最為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這6天當中。當時,倫敦許多市民感到呼吸困難、眼睛疼痛,并伴有咳嗽癥狀。醫院接收的呼吸系統及眼部疾病患者數量激增。可怕的是這些病人當中有許多人并沒有因為接受治療而獲得康復。據記載,6天當中倫敦市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達4000人。更為可怕的是接下來的兩個月里有近1萬人因相關疾病失去生命,傷者更是不計其數。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倫敦毒霧事件”。
經驗:
倫敦成功摘掉“霧都”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政府部門重視環境保護,以加大投入和加強立法方式不斷改善和規范污染空氣的生產、生活方式。1956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文件。該法案規定,倫敦市區內設定“煙塵控制區”,區內工廠不允許燃煤,以煤為燃料的電廠等企業必須搬離市區,市民也不準燒煤取暖。與此同時,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燃煤質量,即便是在郊區的燃煤企業生產用煤也要達標,居民生活取暖改為統一采用天然氣。
其次,英國政府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鼓勵市民綠色出行。以倫敦市區的地鐵系統為例,自1856年倫敦市首條地鐵線開建至今,倫敦地鐵站的數目已超過273個,站間距離平均為1.5公里,站與站之間步行可以方便到達。倫敦地鐵線路總長達400公里,并且地鐵線均延伸至市郊,住在郊區的居民乘坐地鐵出行非常方便。這一方面鼓勵倫敦百姓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另一方面提高了群眾搬離市區居住的積極性,有效降低了市區人口密度,對空氣污染物擴散非常有利。除此之外,自2003年開始,倫敦市對于私家車進入市中心征收擁堵稅,停車要繳納高昂的停車費,私家車還要加裝尾氣凈化裝置。今日倫敦美景另外,倫敦市擴大綠化面積,大力推行綠色能源。倫敦市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名副其實的寸土寸金,但倫敦市綠化率達到1/3,綠色植物對空氣中污染物的吸收起到了顯著作用。即便是在空氣質量已經不錯的今天,倫敦市仍然積極推進能源升級換代,近期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占到15%的份額,40%的電力來自綠色能源,溫室氣體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美國
教訓:1943年洛杉磯煙霧事件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經驗:
二戰后,美國洛杉磯等多個城市曾相繼陷入空氣污染中,彌漫在空氣中的污染物被稱為“殺人塵”,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在采訪過程中,美國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告訴記者,“云開霧散”需多管齊下,科學標準、立法保障、政府監督……一個都不能少。
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2006年對標準進行了完善實現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并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民眾還可以下載手機應用,隨時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空氣總體狀況(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狀況、PM2.5值和臭氧監測數據等。根據美國“清潔空氣法案”,美環保署把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區分為“不達標”、“達標”、“無法分類”3種,PM2.5數據是其中最重要環境空氣指標之一。此外,環保署還對臭氧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氣中主要污染物進行監測。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準,要求發動機生產商制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美國公民可以對PM2.5的標準監控程序進行監督,根據公布的全年監測統計和日常監測數據,參與所在州的環保機構舉行的公共聽證會。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11月10日發表題為《中國霧霾:提高能源效率能阻止“空氣末日”嗎?》的文章,作者為克萊斯特蘭杰。文章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洛杉磯盆地的空氣質量是美國最糟糕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數以百萬計的私家車和四面環山對煙霧的阻隔效應。文章稱,如今,通過實施嚴格的車輛尾氣排放標準和強制性煙霧監測,洛杉磯的空氣質量有了極大改善。洛杉磯的空氣污染“紅色預警”天數在1975年高達200天,到2010年已減少到只有3天,而該市私家車數量同期增加了近兩倍。
日本
教訓: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同樣也未能避免空氣污染,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更是成為了世界環境污染最著名的“八大公害”。1955年以來,日本四日市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城市空氣。1961年全市工廠粉塵、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達13萬噸。500米厚的煙霧中飄浮著多種有毒氣體和有毒金屬粉塵。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大氣污染公害事件受害人數驟然激增,特別是在東京。東京還出現了新增發病的患者,以及此前因某種原因未能受到認定的患者無法接受任何救濟的嚴重事態。
經驗:
日本環境省制定PM2.5標準與一場官司密不可分。633名1996年至2006年間東京大氣污染公害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東京都政府、首都高速道路公團以及豐田汽車等8家汽車公司提起訴訟。2007年8月8日,原被告雙方達成和解,要求政府就設定針對PM2.5環境標準進行討論。日本環境省2009年9月9日公布了PM2.5環境標準,規定PM2.5的“年平均值在15微克/立方米以下,日平均值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日本環境省設有大氣污染物質廣域監視系統,對包括PM2.5在內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進行監測,將相關數據匯總分析通過網站24小時發布。日本2012年2月24日首次公布了PM2.5標準設定之后日本全國的測定結果(2010年度)。該結果顯示,在日本全國46個測量局中有34個測量局的PM2.5年平均濃度超過環境省制定的標準。
東京大氣污染訴訟案推動了地方政府對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東京都制定相關條例,規定達不到PM2.5排放標準的柴油機汽車禁止在東京都內行駛。2002年12月首都圈7都縣市首腦會議上決定加強合作,促使盡快安裝減少PM2.5排放的過濾器裝置,設置了“柴油機汽車對策推進本部”。如今,首都圈已經發展為9都縣市藍天網絡組織,定期在高速公路入口及休息區進行相關檢查。大多數的汽車企業在生產設計柴油機汽車的時候就加裝過濾器,越來越多的舊車也開始安裝過濾器。
德國
教訓:煤鐵重工業著稱的魯爾區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曾面臨相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尤其是以煤鐵重工業著稱的魯爾區。經過數十年持之以恒的治理,德國已經基本解決這一問題。
經驗:
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用技術手段限制排放
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采用政策監督管理解決問題,德國人更愿意研發技術,從工業產品入手,解決污染。德國聯邦政府積極促進能源轉型,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如今市場上常見的新能源車多來自德國技術。并開展跨國合作。當然政策法規也不可少,德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戰略:首先是制定空氣質量標準,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術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關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監管機制,針對具體污染物給出排放上限。與此同時,德國聯邦政府還積極促進能源轉型,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制定長短期減排措施
德國聯邦環境局發言人介紹,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須立即采取行動。首先,對某類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第二,就是要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此外,關閉城市內的建筑工地也有助緩解污染。在火爐中燃燒木頭、焚燒垃圾等行為一定要注意避免。
除上述短期解決措施外,若想盡快減少霧霾天氣帶來的污染,城市內還需一些長期措施,以提高空氣質量。
意大利
教訓:成為西歐地區屬于污染較嚴重地區
米蘭在西歐地區屬于污染較嚴重地區,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采取治理措施以來,米蘭空氣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苯、二氧化氮、總粉塵等污染物濃度都顯著下降。目前車輛尾氣排放以及揚塵是米蘭空氣污染主要源頭,也是當前治理的主要著力方向。經驗:為“多爭取一片藍天”,米蘭市政府采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其重點是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和集中供暖。
經驗:
米蘭地處意大利波河平原腹地,人口密集,周圍工業及農業生產活動頻繁。此外,米蘭上空類似“厚毯子”的逆溫層厚度達300米,更加不利于煙霧的消散。因此早在十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把米蘭列為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之一。
在米蘭,差不多兩個人就擁有一輛汽車。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當地政府在市中心增設交通管控區,加收交通擁堵費,以抑制車輛進城需求。據統計,這項政策實施后管控區內車輛減少了30%,外圍地區車輛使用量也減少了7%,市區碳排放量也大幅下降。
另外,米蘭市政府還通過每年數次的周日無車日活動,積極引導民眾使用公共交通設施,幫助市民培養“治理污染人人有責”的意識。
取暖方面,米蘭市則增加集中供暖面積。當局還定期檢查供暖設備能耗使用情況,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效。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