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三去一降一補”開始顯效 水泥產量同比下降37.3%
今年以來,包頭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順利推進成效初顯。
分類施策協同努力 “三去”工作穩步推進
去產能方面,今年以來,包頭市將“去產能”工作作為五大任務之首,重點化解鋼鐵、煤炭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剩產能。結合全市發展實際,相繼制定并印發了《關于做好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和《包頭市推動鋼鐵行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方案》,明確2016年全市生鐵產能壓減目標為193萬噸,截至目前已超額完成目標。市統計局分析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生鐵和粗鋼產量增速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25.3和16個百分點;水泥產量同比下降37.3%;原鋁產量下降5.5%。
去庫存方面,房地產去庫存是去庫存工作的“重頭戲”,今年以來,在央行下調首套房首付比、上調公積金存款比率等優惠政策的作用下,包頭市房地產市場需求陸續釋放,庫存連續下降。據房管局網簽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達29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9%。
去杠桿方面,今年以來,包頭市去杠桿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4.6%,較上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打出政策“組合拳” 多措并舉“降成本”
近年來,包頭市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企業的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社會成本總體偏高等問題日益突出,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小的壓力。今年以來,包頭市深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做好降成本工作實施方案》,并相繼出臺系列政策,從降低企業稅負成本、涉企收費、企業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企業用能成本、企業用地成本、企業物流成本、加快企業資金周轉、鼓勵企業內部挖潛10個方面推出了49項措施,為降低企業成本打出了政策“組合拳”。
企業自身也加快了改革步伐,提高了自主性和能動性,在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人工成本、建立有效傳導市場壓力的體制機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進一步改革攻堅,提高內部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系統性降低成本。各項措施的落實使全市企業降成本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較上年同期下降0.2元。
全力夯實發展基礎 快速補齊民生短板
在補短板方面,今年以來包頭市重點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力度,彌補民生短板。其中主要對農業、環境治理、高技術產業加大投資,解決制約發展的問題瓶頸。
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基礎設施投資717.9億元,同比增長35.1%,高于全市投資20.1個百分點。其中涉及短板領域的投資增長速度更高,例如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行業投資增速為40.9%,高于全市投資25.9個百分點。
此外,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一直是包頭這個重工業城市的“心頭之痛”,近年來,包頭市將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補齊農村牧區發展短板的難得契機,今年以來,精準扶貧投資力度也明顯加大。前三季度,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完成投資106.2億元。
記者手記:供給側改革在路上
當前包頭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但全市經濟仍處于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加深,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改革轉型任務繁重,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尚需進一步打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工業作為全市重點發展行業,對全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市統計局專業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包頭工業經濟仍存在“結構不優、盈利困難”這兩個突出問題,一是高耗能產業居高不下,新興產業發展不足;二是企業虧損面仍未明顯收窄,提質增效仍需加力。因此,提質增效依舊是全市工業企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其次,從服務業來看,包頭服務業企業規模不大,盈利能力較弱的問題依然很突出。2015年全市230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大型企業僅11家,占全部規上服務業企業的比重不足5%;營業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僅有2家,占全部規上服務業企業的比重不到1%,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也只有25家。也正是因為包頭規上服務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之資本、人才和技術等要素的制約,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同時,隨著包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物質、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但是當前服務業市場上相對應的有效供給卻明顯不足。如何從供給側發力,通過創新生產思路,以更多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供給釋放市場活力,將是包頭文化產業未來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投資來看,包頭投資結構有待優化,投資增長動力不足。特別是今年以來,由于宏觀經濟不景氣,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多,企業投資較為謹慎,投資意愿不強,因此下一步急需拓展民間投資發展空間,促進投資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改善。而從創新的角度看,包頭R&D經費投入強度偏低,企業創新意識薄弱等因素,也制約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實施供給側改革,就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創造新的供給,以此提升全社會的創新能力。
編輯:俞美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