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蔣德洪:國內水泥企業智能化水平仍然偏低
近十年來,國內水泥工業隨著新型干法水泥的推廣,以及眾多除塵、脫硝、節能技術的應用,在大幅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極大改變了水泥企業原有的社會形象。
然而,新形勢下水泥行業升級壓力卻并未減輕。一方面,國內節能環保壓力不斷加大,水泥行業責任重大;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導致需求萎縮,行業產能過剩加劇,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部分落后企業面臨淘汰風險。
與此同時,基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關于建設制造業強國的發展要求,實現我國水泥生產大國向水泥生產強國的轉變,行業升級亦是勢在必行,故而如何推動水泥行業面向更高層次發展,成為當前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南方水泥副總裁蔣德洪就此指出:“在裝備技術層面,國內水泥企業生產線集成水平和裝備技術水平在近十年已經得到大幅提升,人員配置也越來越精干,但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在于智能化水平偏低,沒能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通生產線各個環節。”
蔣德洪參觀杭州云天軟件智能工廠方案
據蔣德洪的介紹,目前國外先進水泥企業已經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利用先進的系統集成技術,無人控制技術和智能優化技術,不但大幅提升了生產線運行穩定性,降低了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是極大地縮減了用工人數。
蔣德洪:“以產能規模為例,在以前要實現5000t/d規模的產量,可能需要600人,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降低到300人,但是目前在歐洲很多先進的水泥企業和國內極個別企業5000t/d規模生產線用工總數已經降到100人以下,相比之下國內差距不小。”
用工人數的降低對水泥企業生產經營有著重要意義。當前,國內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退,用工成本大幅攀升,減少人工是最直接有效的降本方式。另一方面,水泥生產線流程復雜,技術節點眾多,人員操作帶來的誤差難以避免,以窯磨操作為例,由于窯操技術水平存在差異,不同水泥企業即便裝備技術水平相同,實際生產成本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生產線運行波動造成的能源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增加亦不容小視。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年水泥產量已經達到23億噸規模,占世界總量的60%。如此巨大的產業體量,每年因為人為操作因素帶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極為巨大。2015年全國水泥產量23.5億噸,水泥工業PM、SO2、NO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高達15-20%、3-4%、8-10%。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來看,通過智能化技術應用,推動水泥行業節能減排,對社會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南方水泥副總裁蔣德洪
當然,出于國內水泥企業投產歷史時期的不同,生產線智能化升級潛力和方向亦有差別,一味地照搬模式并不可取。
蔣德洪也指出:“國內水泥企業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在對新技術充分認識的前提下,必須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作出選擇,結合企業資金狀況,競爭環境逐步推進系統優化升級,盲目改造可能適得其反。”
以南方水泥為例,企業整個誕生過程伴隨著不斷的兼并重組,因此下屬水泥企業生產技術配套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生產線智能化升級必須做到有的放矢。正因如此,南方水泥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往往會經過技術認證、可行性探討、選址試點、逐步推廣等等環節,在充分考慮現實和未來企業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推進技術改造。
蔣德洪在中國水泥網總部交流智能工廠建設看法
中國水泥網董事長邵俊
蔣德洪同時也指出資金問題同樣是阻礙水泥企業技術升級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內水泥企業智能化改造主要集中在物流、巡檢等環節,主要原因就在于技術較為成熟,投資相對較少,降本效果明顯,而在檢測等方面裝備升級成本較大,投入與產出存在落差,升級難度則相對較大。
然而,即便如此,國內水泥行業智能化升級同樣勢在必行。蔣德洪直言:“水泥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市場環境不佳,加上節能環保壓力加大,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升級,提升生產經營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強市場競爭力。”
展望未來,蔣德洪指出,南京凱盛院、云天軟件等眾多水泥智能化服務企業已經在水泥工業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特別是“水泥智能工廠4.0”推出,幫助水泥企業減少了大量的人員使用,提高了生產線穩定性,也規避了經營風險。
當然,需要看到,水泥行業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正的水泥智能工廠需要滿足減少人員配置,穩定生產工藝,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并實現對生產經營誤差的自我調節,幫助企業以最少的人員配置,實現最高效的運營。水泥行業智能化進程任重而道遠。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