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業化方興未艾 歐洲裝配式建造體系助力
目前,建筑工業化在我國方興未艾,已經成為行業的新潮流。21日,“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在京順利召開。論壇探討了中國建筑工業化領域的現狀和問題,介紹了歐洲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歐洲裝配式建造體系對中國建筑工業化具有重要參考和借鑒價值。
中歐建筑工業化論壇主辦方之一、中建協認證中心董事長王海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投資、大建設,我國的建筑資產總值在2015年就已達到47.6萬億美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地產及建筑行業能耗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40%,碳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的8%,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能耗水平比歐洲高6倍。所以,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迫在眉睫,更是新常態下順應宏觀環境變化、踐行供給側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地方政府都對建筑工業化給予了高度重視,一批大型建筑企業也開始依托建筑工業化實現轉型升級,并相繼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無論是供給側的生產體系,還是需求側的市場培育,都還存在著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體系化問題。
在供給側端,由于產業鏈不完善、初始投資大、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工業化建造方式平均成本仍遠高于現澆體系,且概念、賣點仍以生硬灌輸為主,帶來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不清晰、產品體系不成熟,同時技術體系尚未健全,在設計、施工與規模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系統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產業化進程中還缺少系統的頂層設計,缺少配套的監管機制。在需求側端,目前國內建筑工業化產品仍以政府為主導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及公益性公共建筑為主,商品住宅產品屈指可數,社會輿論宣傳不夠準確,社會認知存在很多誤區:如認為裝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好,裝配式建筑產品會千篇一律,裝配式建筑產品是低端產品。
為此,中建科技集團董事長葉浩文在論壇上提出“三個一體化”以推進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應用,即建筑、結構、機電、裝修一體化,滿足系統性裝配的要求,設計、加工、裝配一體化,滿足工業化生產的要求,技術、管理、市場一體化滿足產業化發展的要求。
同時,國家也已經出臺一系列文件要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此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 》也明確規劃了中國建筑業工業化的實施計劃,提出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地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積極推進地區,其余城市為鼓勵推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現代木結構等裝配式建筑。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這意味著,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緩慢行進后,建筑產業現代化在我國的發展有望真正邁入“快車道”。
“可持續的體系建設是建筑工業化未來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趨勢。相比國內建筑工業化領域發展現狀而言,歐洲裝配式建筑技術、生產加工和裝配建造體系建設經過60多年來的發展,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已非常完善,被市場和用戶廣泛接受,建筑工業化部品構件生產技術也相當成熟,高度工業化方式生產的墻板、樓板、屋頂以及公共建筑中的梁、柱構件等都在建筑市場中占據了很大比例的份額,如疊合樓板的使用已超過90%。”王海山分析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有近10年歷史的歐洲建筑工業化領域權威學術交流平臺——Engineering Days在本次論壇上首次被引入中國,為我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參考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
論壇上,多位來自歐洲的建筑企業負責人介紹稱,如今名為HYBRID的裝配式建造體系在歐洲和其他工業發達國家已被廣泛使用,是一種融合半預制疊合構件、實心預制構件、現澆構件、邊緣約束構件以及預制梁、樓梯、陽臺等異形建筑部件而形成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體系,其具備的模塊化設計、高工業化生產、施工方便快捷、對環境影響小等優勢,極大地提高了建設行業的工業化程度,對中國正在探索的建筑工業化發展方向,突破目前裝配式建筑領域結構體系存在的重復設計、工業化生產水平低、建筑成本高、質量控制難度大等發展瓶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編輯:孔雪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