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日前,江蘇省經信委印發關于印發江蘇省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十二五”期間,根據工信部和省政府有關部署安排,江蘇省建材行業圓滿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共淘汰和關閉水泥3698萬噸,平板玻璃703.5萬重量箱。水泥及制品、建筑及工業技術玻璃、特種陶瓷、玻璃纖維及制品等行業快速發展,建材工業的產業結構朝著延伸產業鏈和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發展。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生態型混凝土制品、裝配式混凝土檢查井、混凝土箱涵等新型水泥混凝土制品得到推廣應用。水泥企業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余熱利用、粉磨節能、廢渣利用等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成效顯著。隨著新的水泥企業大氣排放標準頒布和實施,全省熟料生產線基本都安裝了脫硝裝置,為達標排放打下很好的基礎。2014年1月,中材國際利用溧陽天山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協同處置450t/d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通過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這是第一條完全使用自主研發技術的示范線,項目擁有多項技術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4年徐州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和溧陽天山水泥有限公司被中國建材聯合會評為建材行業百家節能減排示范企業。以下為通知全文:
江蘇省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建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在投資和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省建材工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笆濉币詠?,隨著總量規模的不斷擴張,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效益下降和資源環境緊張等矛盾凸顯?!笆濉睍r期將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確保建材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進工業結構的優化,引導推動產業全面進步,特制定本發展規劃。
一、行業現狀
(一)總量規模保持領先地位
2015年,全省建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現價產值5856.9億元,同比增長4.9%;主營業務收入5662.6億元,增長3.8%。實現利稅599.8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358.9億元,同比增長2.6%;出口交貨值192.9億元,同比下降9.1%。“十二五”期間,現價產值、利稅、利潤和出口交貨值年均分別增長12.1%、11.0%、10.7%和8.1%。2015年我省建材工業經濟總量占全省工業經濟總量的3.8%,在全國同行業中列山東、河南、廣東之后,居全國第四位。
(二)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水泥、玻璃、玻璃纖維等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新型干法水泥預分解窯生產線在節能煅燒、預均化堆場、節能粉磨、控制自動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技術設計到裝備制造都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截止2015年底,全省水泥熟料生產線基本為新型干法生產線,其中4000噸/日及以上規模的生產線24條,徐州中聯第二條10000噸/日生產線建成投產。平板玻璃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基本完成,平板玻璃生產全部采用浮法生產工藝。吳江南玻玻璃有限公司2014年投產的日熔化量650噸的光伏玻璃生產線及與之配套的深加工生產線,主要生產設備均由歐洲引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為生產高品質的光伏玻璃原片、強化處理后的光伏玻璃以及鍍減反膜的光伏玻璃奠定了堅實基礎。東臺中玻建設的在線鍍膜生產線,大幅提高了玻璃深加工率;華東鍍膜投資3億元引進德國生產線設備,經過一年的摸索和嘗試,已能夠穩定生產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三銀Low-E玻璃和可鋼化雙銀Low-E玻璃,產品質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常州長海集團7萬噸玻纖池窯正式投產,使得我省玻纖行業在行業規模、產品質量、工藝技術等方面均發生了質的飛躍。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LZ75-6.0風機葉片在連云港成功下線。該型葉片長75米,6兆瓦主機配套,是目前國內最長的葉片,滿足了海上風電發展對大型葉片的需求,證明了我國風電葉片設計和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ePTFE膜制成的復合氈覆膜濾料產品性能優良,具有排放濃度低、過濾效率高、使用壽命長等特性,綜合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通過了美國環保局(EPA)環境技術認證(ETV),榮獲2012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建筑琉璃瓦的傳統生產工藝被自動化生產線全部替代,幕墻陶板的技術與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NALC板材生產企業,該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藝術板材、薄型板、瓷磚貼面板、吸音板以及內外墻保溫體系和工廠化單元房屋等產品部分已打入國際市場,2014年該公司成為南京第一批新三板股上市單位。全國最大的建材機械設備制造企業江蘇鵬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外建材機械知名企業合作,在國外實施項目工程總承包,拓展國外市場。
(三)產業結構和產品檔次不斷調整提高
“十二五”期間,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根據工信部和省政府有關部署安排,我省建材行業圓滿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共淘汰和關閉水泥3698萬噸,平板玻璃703.5萬重量箱。水泥及制品、建筑及工業技術玻璃、特種陶瓷、玻璃纖維及制品等行業快速發展,建材工業的產業結構朝著延伸產業鏈和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發展。蘇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生態型混凝土制品、裝配式混凝土檢查井、混凝土箱涵等新型水泥混凝土制品得到推廣應用。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開發的高減水、早強型、低收縮及超保坍型等系列高性能外加劑,成功應用于三峽大壩、田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我國外加劑高端市場的局面。中國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制造商建華建材集團,于2012年,將集團總部從廣東搬遷至江蘇,目前管樁年生產能力超1.8億米,預應力混凝土管樁銷量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江蘇鐵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玻璃深加工產品為國內外多家知名汽車和機車生產企業配套。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的兆瓦級風機葉片規模位列全球前三、亞洲第一,具備年產萬只兆瓦級風力機葉片的能力,功率從1.25兆瓦到6兆瓦,產品批量出口阿根廷、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利用膨潤土、凹凸棒土生產的無機凝膠產品,成功替代進口,成為我國水劑農藥制劑的關鍵懸浮劑材料,為我國農藥制劑的環?;壧峁┝岁P鍵助劑支撐;中國高嶺土公司研制的石油煉油裂解催化劑載體用高嶺土材料,對提高我國原油的利用率、提升油品品質、減少燃油對環境的污染具有重大意義;超細改性粉體功能填料技術發展迅速,為我國的橡膠、塑料、油漆、涂料、造紙等行業的產品升級提供了產品支持。平板琉璃瓦生產技術水平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全面提高,外墻裝飾用磚——拉毛磚、幕墻陶板、發泡陶瓷保溫磚等新型建筑陶瓷產品的開發與應用不斷擴大?!笆濉逼陂g,眾多的建材產品榮獲國家和省高新技術產品稱號和國家發明專利,產品檔次得到明顯提升。
(四)節能減排和綜合利用不斷取得成效
水泥企業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余熱利用、粉磨節能、廢渣利用等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成效顯著。隨著新的水泥企業大氣排放標準頒布和實施,全省熟料生產線基本都安裝了脫硝裝置,為達標排放打下很好的基礎。2014年1月,中材國際利用溧陽天山水泥有限公司5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協同處置450t/d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通過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這是第一條完全使用自主研發技術的示范線,項目擁有多項技術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4年徐州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和溧陽天山水泥有限公司被中國建材聯合會評為建材行業百家節能減排示范企業。江蘇華爾潤集團利用竹柳作為生物燃料生產生物燃氣,直接為平板玻璃生產線使用,已對相關工藝和技術進行摸索。我省大多數玻璃企業工業窯爐已采用富氧或全氧燃燒技術,為實現優質高產,節能減排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窯爐煙氣余熱發電已在平板玻璃企業廣泛應用。建筑琉璃瓦生產使用的原料和燃料消耗均降低40%以上,建筑衛生陶瓷的生產燃料全部采用了天然氣。
(五)新型建筑材料發展迅速
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保溫隔熱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等是新型建材產業中取得了較快發展的主要門類,產業化的趨勢也更加明顯。截止2015年底,全省墻體材料總產量達500億塊,其中新型墻體材料總量為460億塊,占墻材總量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2%躍升至92%,提升了20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7.27億噸,是“十一五”期間總量的1.67倍;2015年,全省平均散裝率達到88.06%,比“十一五”末的68.46%提升了19.6個百分點;預拌混凝土使用量占混凝土結構工程總量的80%以上,預拌砂漿使用量突破1000萬噸。新型防水材料發展迅速,品種齊全,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防水劑等各種新型防水材料基本都能生產,總量、生產能力和實際產量除高聚物防水卷材外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我省在玻璃纖維和玻璃鋼的生產、技術和新品研發等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目前玻纖紗總量在40萬噸左右,玻纖電子布、玻纖砂輪網片等多種玻纖制品產量處于全國第一,玻璃鋼復合材料產能超過60多萬噸。礦物棉無機保溫隔熱材料較快增長,年產能達28萬噸。我省在建筑衛生陶瓷行業采用高新技術與裝備改造了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整體水平方面成效明顯。新型中高檔琉璃瓦、外墻裝飾用磚——拉毛磚、幕墻陶板發展較快,多孔輕質功能性建筑裝飾材料、廢物循環利用保溫材料逐步進入商品化。特種陶瓷產業擁有從事特種陶瓷生產的各類企業近千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其產品廣泛運用于電子、通訊、汽車、家電、化工、紡織、冶金、石油、食品、制藥、環保、造紙、礦山、軍工等多個行業。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新品開發、技改擴能、產業升級,江蘇特種陶瓷產業已經初步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群。功能性裝飾涂料(圍繞節能環保)得到長足進步,以體現節能功能的反射涂料、透明隔熱涂料其應用價值已得到認可,以節材及減少溶劑排放的水包水多彩涂料等水性化產品,已在全國全面推廣。
“十二五”時期建材工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Page]
一是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我省建材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尤其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最為嚴重。多年來江蘇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投資拉動作用明顯,大量項目的上馬對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近幾年我省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銷量一直處于全國前列。市場的需求使得大量資金進入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投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產能也不斷增加。進入“十二五”以來,產能達到頂峰,產能過剩矛盾凸顯。2015年全省水泥產量18013.7萬噸,水泥粉磨產能利用率約為70%,平板玻璃4621.7萬重量箱,產能利用率約為60%。產能嚴重過剩會帶來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到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江蘇的建材企業大部分由鄉鎮企業發展而來,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其發展主要是通過數量、規模的擴張實現,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省雖然聚集了近20家與建材行業相關的高等院校、省級及以上科研院所,但由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機制和鼓勵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約束了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動力及其科技創新的能力。從全行業來看,具有自己技術特色和自主品牌的產品不多,高新技術產品在整個建材工業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三是供給側結構不合理。建材產業鏈短,產品的深加工水平不高。從整體上看,目前還處在以原材料生產為主的發展階段,高端產品不多。一方面表現在原材料產品產能嚴重過剩,而另一方面又有許多市場需求還未得到滿足。新型材料和技術推廣應用不快,新的好的產品不能被市場很快接受。
四是兩化融合水平不高。作為傳統產業的建材業,基礎薄弱,兩化融合尚處于入門階段,就是與傳統產業中的冶金、化工等行業也無法相比。規模小的企業偏多,有的自動化程度還不夠高,大部分還僅限于辦公、財務軟件的應用階段。部分企業的領導對兩化融合的概念還很模糊,對兩化融合的推進工作重視不夠。
五是資源、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等仍是行業發展中突出的問題。建材行業屬于資源、能源消耗密集型產業,我省水泥、玻璃和玻璃纖維等高耗能產品產能大,資源、能源消耗多,對環境影響大。新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后,水泥熟料企業雖然都安裝了脫銷裝置,但在運行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玻璃和玻纖窯爐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也愈來愈高。目前部分企業還存在能耗高、排放不達標、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等情況,節能減排和環保任務艱巨。
二、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這是對我國發展背景和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江蘇作為經濟大省面臨著同樣的機遇和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將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固定資產增長仍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等將繼續帶動建材工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從全省角度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沿海開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國家區域規劃的實施推進,為未來全省的發展提供了強動力。而中央“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推進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更是拓展了江蘇發展空間。
2017年-2019年江蘇將有多條鐵路建成通車,屆時江蘇全省跨江達海、承東接西、輻射南北、方便快捷的快速鐵路網將基本形成,到“十三五”末,江蘇省高速鐵路將占該省鐵路總里程70%以上,13個省轄市及70%以上的縣(市)將有高鐵通行。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是漸進和較長期的過程,預計到2020年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72%,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建設和改造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設施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需求市場。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住房消費的追求將從滿足于有房住向住得好轉變,對住房的高度安全性、節能環保性能、具有舒適美觀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都有了新的要求,高品質住房將成為新階段住房消費的一個方向,由此對高品質的綠色、環保、功能性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將快速增長。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的加大,也是建材市場的一個重要保證。
建筑工業化的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對建材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將促進這個傳統行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并為它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二)面對的挑戰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進入大轉型時期,全面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將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里面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經濟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還有其它的主觀因素。從現狀看,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就目前我省建材工業情況而言,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仍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競爭將顯得更加激烈;低水平、低檔次產品多,高水平、高檔次產品少,自主創新能力弱,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任務繁重;同質化現象嚴重及資源、能源、環境等要素的影響,都將制約我省建材工業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以節能、減排、節約資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化環境保護和治理為重點的綠色發展戰略,將繼續成為轉變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作為以高耗能、高污染為生產方式的建材工業,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任務十分艱巨。
三、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和發展重點
(一)發展戰略
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轉變建材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發展,培育新型產業和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由資本驅動型產業向創新驅動型產業轉變;推進建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信息技術與建材工業的深度融合以及建材工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走融合發展之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建材產品深加工水平和綠色建材產品比重穩步提高,質量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主要目標
“十三五”期間,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減水泥產能60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800萬重量箱的同時,保持全省建材工業穩步增長。到2020年,建材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以上;人均勞動生產率比2015年提高20%左右;綠色建材和建材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建材工業的50%以上。建成一批示范試點智能車間和數字化工廠,擴大推廣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技術。推動建材工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發展重點
堅持創新驅動,通過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業創新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更加強調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綠色建材和生態治理材料發展。堅持融合發展:推動建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業;推動建材產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制品深加工技術,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通過推動“兩化”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推動建材和相關產業融合,促進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和非金屬礦精深加工產業等建材新興產業發展。
水泥:嚴格控制水泥熟料建設項目,規范和引導企業對現有技術與裝備進行升級改造。重點支持利用水泥窯處置城市生活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研究開發原料和燃料替代低碳水泥生產工藝新技術;重視提高水泥品質的研究;開發先進高效收塵、脫硫脫硝技術與裝備;開發水泥工業生產與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推廣應用新一代高效節能環保粉磨等新技術和產品。針對水泥行業與預拌混凝土、混凝土預制構件、房屋配套制品件、建筑骨料等相關產業在客戶、市場、礦產資源、生產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具有較高的互補性,引導和支持優秀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將業務范圍進一步拓展到上述相關產業,走一條集約化生產、規?;洜I的產業鏈發展模式,使全省水泥行業運行質量和效益水平上新臺階。
[Page]
混凝土及水泥制品:提高混凝土企業的設計和研發能力,加大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應用,配合住建等部門組織開展高性能混凝土生產和工程應用試點,大力發展高性能混凝土和預拌砂漿;加大對綠色化混凝土的研發,支持利用固體廢料加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支持混凝土制品行業通過自主創新引領市場發展的產業,從工業結構制品向裝飾混凝土的幕墻飾面制品、景觀小品、城市雕塑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等平臺化制造方式發展。為適應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積極推動建筑部品產業,提高水泥制品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為高速公路、鐵路、橋梁、隧道及水利水電等大型工程提供預制構件的能力。加強混凝土與制品行業高端技術人才隊伍和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支持開展3D打印,數字化模擬與控制技術應用研究,將工業化4.0時代引領混凝土制品行業的發展。
玻璃:立足我省玻璃工業現狀,控制平板玻璃生產總量,淘汰低檔次生產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第二代浮法技術的不斷完善,使我省的平板玻璃產品逐步滿足高端建筑玻璃、家電產業玻璃、光伏玻璃、電子玻璃等對基片的質量要求,重點解決長期穩定生產高品質浮法玻璃技術、鍍膜技術、節能降耗技術、脫硫脫硝技術難點以及浮法玻璃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型控制與管理技術,在制約平板玻璃質量、效益、環保等關鍵環節上取得新的進展。提高深加工率,發展建筑節能、裝飾裝修、電子信息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玻璃產品,實現從傳統的建筑玻璃、普通加工逐步向高檔次玻璃及功能性加工玻璃轉變。
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服務主導產業,發揮復合材料優勢,大力發展非金屬復合材料新興產業,克服燃料和勞務成本相對較高的劣勢,形成完整、高效、有活力的產業鏈配套格局。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裝備,開拓應用市場,以維持較高的發展速度。一是提高傳統玻纖和樹脂優勢產品,實現擴品、提質;開發高強、高模量、耐腐蝕纖維及樹脂:建設大規模節能玻纖池窯生產線和高性能玻璃纖維規?;a線以及高性能樹脂自動化生產線。二是以高性能復合材料引領協調產業鏈,提高優質纖維與樹脂的自供能力;積極開發新型三維增強基材(包括機織、針織、編織)和預浸漬產品,加速發展熱塑性纖維增強基材。三是鞏固FRP(纖維增強塑料)在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優勢,實現在汽車、軌道交通、防腐、船舶(游艇)的規模化生產,積極開發FRP在海洋工程(包括海水淡化)、超高壓輸電系統(絕緣子、復合導線、橫擔、桿塔及礦用電器)的應用以及在城市管廊建設和運動器材領域的應用。四是充分發揮無機纖維輕質高強、隔熱防水、耐用美觀等優勢,重點發展無機纖維及復合材料基綠色建材產品生產和應用。如增強網布、墻布、保溫板、吸聲板、裝飾板、防火板、空調、潔具等。五是擴大高質量礦物棉保溫隔熱制品的生產,并和其他建材構筑多功能建筑部品,為綠色建材服務。六是發展玻纖增強膠凝材料新型建材。實現自動化規?;a增強貼面石膏等無機板材,充分發揮其隔熱、防火、防水性能,擴大其在裝飾、家具、沼氣池等領域的應用。七是提升高溫濾料技術水平和產能,以覆膜濾料、高溫化纖濾料為開發重點,在水泥、電力、垃圾焚燒等領域積極推廣應用,綜合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陶瓷:建立特種陶瓷粉料供應基地,提供質量穩定、規格齊全的陶瓷粉料。提高工藝裝備的技術水平,實現規?;a。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升產業層次。繼續推動產學研聯合,加快技術創新,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以宜興、南京等特陶企業密集區為基礎,打造特種陶瓷產業鏈,加強產業上下游銜接,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推動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技術進步,提高裝備技術水平、產品檔次和產品配套能力。研究開發和推廣運用新產品相關技術:包括復合隔音、隔熱、保溫、抗菌、自潔、抗靜電等功能化的陶瓷墻地磚和衛生潔具產品開發;陶瓷表面裝飾技術,加快噴墨印刷技術設備開發與產業化;色釉料方面新產品的開發;陶瓷減薄相關技術;大規格超薄板技術裝備產業化推廣;整體衛浴、整體廚房等建筑部品化產品;干法制粉技術與裝備;建筑衛生陶瓷窯爐新型燃燒設備與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富氧燃燒技術;新型干燥與燒成技術與裝備;窯爐、噴塔余熱利用技術;高效收塵、脫硫新工藝與技術裝備;鋯原料替代技術;連續球磨技術等。推動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向低碳、綠色化發展,推廣陶瓷生產節能減排、污染治理、低品位資源和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相關技術。
新型墻體材料:“十三五”期間,新墻材行業要順應新常態,堅持以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等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墻材行業可持續發展;要切實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從數量、規模擴張轉變為提質、增效發展,提高企業技術檔次和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品質量和性能,使各類企業盡快達到國家節能減排新標準;要進一步擴大利用廢渣資源,科學合理利用各種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淤泥和工業廢渣,使新墻材產品性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節能建筑需求和建筑功能的提升。以建筑產業現代化和綠色建筑需求為導向,結合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等,推進以裝配式施工為代表的新的建造方式,實現墻材產品部品化、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樣化生產,并滿足綠色、節能、環保、安全、輕質、高強、多功能等要求。加強新型墻材應用技術研究,制定完善新型墻體材料應用設計標準、施工規程、驗收規范等技術標準和標準圖集,重點研究開發并解決建筑產業現代化工程項目中墻材部品的應用及系統集成技術,包括應用軟件開發,墻材部品與主體承重結構的鏈接技術等。
防水材料。向規?;?、集約化方向發展,品種應向高性能、多用途、無毒或低毒、無污染、施工方便的方向發展,除滿足工民建防水要求外還要重點發展種植屋面、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水利工程等專用防水材料。推廣應用在原料供應、生產、應用技術上比較符合我省情況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SBS. APP. APAO, OMP);合成高分子類卷材重點發展TPO和三元乙丙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EVA、ECB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及PVC、 PE無紡布復合卷材土工膜等,為建筑防水及人防、高速公路、隧道、江堤、垃圾填埋場防水抗滲提供更佳的選擇。建筑密封膠應推廣丙烯酸酯密封膠、聚硫密封膠、硅酮密封膠、聚氨酯密封膠。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材料、玻纖瀝青油氈瓦、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噴涂聚脲防水涂料、聚合物防水漿料等也是值得發展的防水材料。
非金屬礦:結合我省非金屬礦資源特點,圍繞“節能、減排、環保”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非金屬礦物擁有的吸附、除臭、電子屏蔽、天然納米結構、環境友好等功能特性在“節能、減排、環?!钡阮I域的重大作用,大力發展非金屬礦物材料。重點發展礦物型環保功能助劑材料、凹凸棒粘土、膨潤土、石英、石膏、高嶺土等產業;重點開發水基農藥制劑用環保功能助劑材料、礦物基廢水廢氣高效凈化材料、飼料黃曲霉高效脫除材料、高性能油田鉆井液泥漿材料、頁巖氣開采用高性能泥漿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及堿激發膠凝材料用偏高嶺基礦物添加劑材料、土壤改良修復用礦物材料、高壓電纜橡膠護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等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制備技術、檢測技術、應用技術以及產業化技術。一是在采、選礦裝備上實現機械化和設備大型化,解決開采回采率低、貧化率高及損失率大等問題,充分利用尾礦和伴生礦,達到零排放,實現非金屬礦資源的無尾礦高效開發利用。二是積極研究開發滿足“節能、減排、環?!钡阮I域需求的、具有科技含量高、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屬礦物材料制技術和應用技術,以超細粉碎、精細分級、精選提純、煅燒純化、煅燒活化、納米化技術、表面改性、改型復合、聚合等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為突破口,著重于非金屬礦物材料產品開發、制備技術研究、應用技術研究、產品標準化技術、性能檢測技術、關鍵裝備開發及產品系列化。礦物型環保功能助劑材料重點發展水基農藥制劑用高效助懸浮劑、增稠劑、流變性調節劑,環保涂料用高效助懸浮劑、增稠劑、流變性調節劑;凹凸棒石黏土(含膨潤土)要重點進行環保和生態治理材料、廢水廢氣高效凈化材料、日化制藥及生物工程材料、飼料黃曲霉高效脫除材料、高分子有機無機合成材料、化工催化材料、納米功能材料、土壤修復和治理材料等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石英硅材料要重點圍繞玻璃、鑄造、陶瓷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膠、磨料、集成電路、半導體工業、光纖通訊、激光技術、新能源(光伏)等產業的需要,深入研發石英砂、高純石英砂、硅微粉、方石英粉、石英板材、熔融石英、石英坩堝、石英陶瓷坩堝、石英纖維制品、球形硅微粉的原料制備和產品制造技術。高嶺土要重點研究高壓電纜橡膠護套用功能填料、高性能功能填料、高性能混凝土用偏高嶺基礦物添加劑材料、能滿足石油煉油催化劑載體、功能陶瓷、蜂窩陶瓷等領域要求的高質量高嶺土的制備技術也產業化技術、產品系列化。三是發揮非金屬礦加工延伸性強、關聯度大、附加值高的特點,延伸非金屬礦產業鏈。
建筑涂料:一是發展低VOC環保型和低毒型建筑涂料,開發低VOC內墻乳膠漆、水性環氧地坪及輕防腐墻面涂料、安全型聚氨酯木質裝飾涂料、高固體成分涂料、粉末涂料、輻射固化涂料和開發光催化自潔型涂料。二是發展高性能高裝飾性涂料,適應高層建筑外墻粉刷和外裝飾的需要,重點發展具有高耐候性、高耐玷污性、低毒性高性能和高裝飾的外墻涂料。主要有:高性能丙烯酸系列乳膠漆、質感涂料、仿花崗巖、陶瓷彩砂涂料等仿真涂料。三是發展功能性涂料。主要有:節能涂料,彈性涂料,結構防腐涂料、防火涂料,防水涂料,保溫隔熱涂料,防霉涂料,抗結露涂料,吸音隔熱涂料,防碳化涂料,重點開發節能涂料。隨著建筑節能標準的出臺,發展保溫隔熱性能好的新型墻體材料成為主流趨勢,節能涂料行業的發展將更迅速。
建材機械:在現有的基礎上研發生產高效節能的窯、磨及其它設備。對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成套技術與裝備進行探索和研究,實現城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完善提高煙氣脫硝的成套技術與裝備水平。鼓勵優秀建材機械企業強化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成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將生產方式從傳統的機械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發展,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靠創新驅動,創自主國際品牌,向機械裝備研發、設計、制造、工程項目綜合承包一體化服務發展,創世界一流企業。
四、重點任務和措施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促進作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各級政府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在產業技術進步、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淘汰落后產能、行業準入等方面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加強引導作用,發展新型建材,促進整個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相關部門參加的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協調機制,統籌綠色建材生產、評價、使用等環節,加強政策銜接,強化部門聯動,推動綠色建材的發展。
(二)繼續壓縮過剩產能,提升產業層次
適當提高產業準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態環保標準,實施資源、能源要素差別化價格政策,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上限,倒逼超標產能退出,徹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容量。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機遇,將部分剩余的優質產能轉移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緩解產能過剩矛盾,產業布局基本合理,產能結構得到優化,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
(三)提高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
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繼續推廣應用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理固體廢棄物等技術,提高水泥企業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降低水泥生產能耗水平;推廣大型浮法玻璃熔窯澄清臺階池底結構技術,大幅度地降低玻璃生產整體能耗水平。研究開發利用工業廢氣中CO2碳化含鈣工業固廢,進而制備建筑材料的“以廢治廢”方法。支持培育更多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引導建材企業采用環保技術,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完善創新體系
各級政府在政策、資金方面對科技創新予以傾斜,積極爭取國家的資金和項目,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創新的積極性。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必須明確自己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定位,加大創新投入的比例,設立技術研發中心,引進技術人才,真正成為決策的主體、投入的主體、風險擔當的主體、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的主體。依托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建立一批重點試驗室、研究中心,并逐步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以及從研究開發到實現產業化的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與企業共建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搭建公共科技平臺,對關系我省建材行業發展的共性、前瞻性、基礎性、關鍵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加快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開發及其優化集成,加快先進技術的產業化。通過加大創新投入,健全創新體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轉變我省建材行業發展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五)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有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大宣傳,強化企業主要負責人推進信息化的領導責任意識,提高認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圍繞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鼓勵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建設,提高全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引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咨詢機構,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推動我省建材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試點及評定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企業,通過典型示范突破行業應用信息技術的難點,最終實現以點帶面、點面互動,帶動全行業的兩化深度融合。支持企業、院校和協會共同開展專業化人才培訓,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熟練掌握智能化生產技術的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實現建材行業兩化深度融合,加速推動全省建材行業向服務型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高端制造轉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有效遏制過剩產能,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編輯:孔雪玲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