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推動我省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本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質增效為主線,以各類工業園區、產業基地、產業集聚區等為載體,狠抓技術改造和提質增效,進一步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引導全省建材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推動我省建材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到2020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1億噸以內,排名前10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80%以上;平板玻璃產能控制在1億重量箱以內,玻璃深加工率達到70%以上;高附加值建筑衛生陶瓷比重、新型墻體材料比重明顯提升。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主要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5%,省級以上研發機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等)達到50家。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建材工業效益好轉,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銷售利潤率接近工業平均水平,全行業利潤總額實現正增長。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等主要產品平均能耗指標達國內先進水平,綠色建材產品比重穩步提高,10%以上的水泥窯配套協同處置城鄉廢棄物,陶瓷生產過程的固體廢棄物利用率80%以上。
二、壓減過剩產能
(三)嚴禁新增產能。2020年底前,各地、各部門要嚴格落實國務院部署要求,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產能項目,未經省人民政府確認并公告產能置換方案的項目,有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險廢物、電石渣等固廢伴生水泥項目,必須依托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不擴產能的改造。新上工業玻璃項目,熔窯能力超過150噸/天的,應依托現有平板玻璃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嚴防借開展協同處置、發展工業玻璃之名建設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的項目。(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環境保護廳、國土資源廳,人行廣州分行分別負責)
(四)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和標準,依法依規關停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產能。污染物排放達不到要求或超總量排污的,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改等措施;情節嚴重的,依法責令停業、關閉。能耗超限額的,應在6個月內整改達標;確需延長整改期限的,經申請可延長不超過3個月的期限;逾期仍不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嚴格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和無生產許可證建材產品及在工程中使用假冒偽劣建筑材料的違法行為。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責令停產整改;6個月內未整改或整改仍不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建材企業存在事故隱患的,責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拒不執行、逾期未改正或者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責令停產整頓,并依法實施經濟處罰。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依法予以關閉。使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淘汰類工藝技術和裝備的產能,要立即關停退出。對拒不關停的企業(生產線),省環境保護、質監、經濟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門要按職責分別將相關情況向社會進行通報,省、市有關職能部門要依法吊銷或注銷排污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等有關證照,電網企業配合依法停止供電。(省環境保護廳、質監局、安全監管局、經濟和信息化委、工商局,南方電網公司分別負責)
(五)推進聯合重組。支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建材等行業優勢企業,以技術、管理、資源、資本、品牌為紐帶,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聯合重組,有效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生產集中度,并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破除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清理廢止各種不利于企業兼并重組和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兼并重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已獲許可的建材企業并購重組且不涉及搬遷的,辦理生產許可證時免予實地核查;已獲許可的建材企業被并購重組后,企業名稱、生產條件、產能未發生變化的,經產品檢驗合格后,直接換發許可證;兼并重組涉及的省級發證的生產許可變更實行網上辦理,免收審查費、生產許可產品檢驗費等費用。優化工商登記程序,允許合并、分立后的公司同時申請辦理公司注銷、設立或變更登記。(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質監局、工商局分別負責)
三、加快轉型升級
(六)提升水泥制品。加快水泥生產企業關鍵工藝裝備改造和智能化改造,推進降氮脫硝、脫硫工程及高效除塵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排放。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提高生產和使用42.5及以上等級水泥產品比重,發展并規范使用海洋、港口、核電、道路等工程用特種水泥,提升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發展水平。支持企業利用現有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力爭2020年實現10%以上的水泥窯配套協同處置城鄉廢棄物。(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環境保護廳分別負責)
(七)發展高端玻璃。推廣應用雙銀及多銀低輻射鍍膜(Low-E)玻璃、真(中)空玻璃等節能門窗,推廣使用防火安全玻璃。開發推廣高端運輸裝備用風擋、舷窗制品。發展超薄玻璃、高鋁玻璃、氧化銦錫(ITO)導電膜玻璃、石墨烯玻璃、石英玻璃、超白浮法玻璃、熱致變色玻璃、超白壓延玻璃、中鋁玻璃、光伏光熱一體化玻璃制品,開發農業種植和觀光大棚所需的結構功能一體化玻璃板材和制品。(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廳分別負責)
(八)提升陶瓷品質。鼓勵發展薄型化和有釉陶瓷磚、節水和輕量化潔具,發展智能和整體衛浴。推進原料標準化和專業化生產,實施節能窯爐、窯爐余熱利用、低溫燒成、干法制粉、連續球磨、高效潔凈煤制氣和集中供應等技術改造,加快陶瓷生產線自動化和智能化進程。加強產品設計和關鍵零配件研發,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藝術性,促進陶瓷產品智能化、多樣化,更好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廳分別負責)
(九)推廣新型墻材。大力開展“城市限粘、縣城禁實”工作,發展輕質、高強、耐久、自保溫、功能性、部品化墻體材料產品。利用河道淤泥、廢渣生產高空洞率、高強自保溫方向的空心砌塊和自保溫砌塊等燒結類產品;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砌塊、透水磚與隔熱保溫復合一體化裝配式建筑內、外墻板材等非燒結類產品;發展加氣混凝土(高端)砌塊、板材,推廣真空絕熱板等本質安全、節能、綠色的保溫材料。(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分別負責)
(十)開發新型材料。大力發展基于非金屬礦物,用于節能防火、填充涂敷、環保治理、儲能保溫的礦物功能材料。加快推進玻璃纖維、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以及玻璃基板、光纖預制棒、高壓電瓷、陶瓷分離膜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產品的首批次示范應用,加大推廣應用力度,擴大新材料產業規模。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立足產業化生產和應用需要,建立完善新材料基礎標準、方法標準和產品標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廳分別負責)
(十一)改善技術裝備。開展協同攻關,大力開發推廣建材行業新型材料、高端產品等生產、檢測專用設備,提高裝備控制精度、自動化水平和生產工藝穩定性。2016年至2018年每年選取水泥、陶瓷行業各10個項目,組織開展技術改造、“兩化”融合貫標、機器人應用、資源綜合利用等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并逐步向其他企業推廣應用,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分別負責)
[Page]
四、促進降本增效
(十二)發展綠色建材。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15﹞309號)要求,加快推行綠色生產,支持引導綠色消費,構建貫通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的全產業鏈。開展綠色建材星級評價,不斷擴大綠色建材應用范圍,逐步提高應用比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分別負責)
(十三)加快智能發展。推動生產裝備數字化,鼓勵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落后的生產設備,大力推進人工轉機械、機械轉自動、單臺轉成套、數字轉智能,加快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在線檢測設備、固體廢棄物智能化分選裝備、智能化除塵裝備等應用,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著重開發陶瓷、建筑防水卷材等智能成套裝備。(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分別負責)
(十四)實施“互聯網+建材”。推動建材企業開展網絡協同制造、線上線下、柔性制造、大規模個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創新。鼓勵大型建材企業集團建設云服務平臺,服務周邊地區和中小型企業,形成網絡化企業集群,促進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各環節在線協同。促進建材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發展基于建材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排產、過程控制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分別負責)
(十五)推進“三品”建設。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支持企業創新,鼓勵發展適應海洋、交通等領域的特種和專用水泥產品,提高玻璃原片質量和深加工水平。鼓勵建材企業針對市場熱點和消費者偏好,推進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弘揚工匠精神,以水泥、玻璃等大宗原材料和保溫材料、防水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功能性新型墻體材料等消費者關注產品為重點,推進質量對標達標。實施品牌戰略,支持建材企業加大品牌建設投入,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加快本土品牌建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一批國內、國際市場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質監局、工商局、商務廳分別負責)
(十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支持有意愿的企業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材項目,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立知識產權涉外應對和援助機制,加快構建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機制,為企業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提供必要支持,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相關的信息、法律等服務。根據國際產能合作需要,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修訂,通過產品、裝備和投資帶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質監局、知識產權局分別負責)
五、保障措施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工作,健全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推動我省建材行業轉型升級和降本增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推進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省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同配合,抓緊研究制定相應配套支持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各地級以上市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積極穩妥推進相關工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省各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分別負責)
(十八)強化政策扶持。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重點支持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持續達標、有市場前景和經營效益的骨干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建材企業并購重組。落實中央關于建材產品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的稅收優惠政策。統籌安排現有財政支持建材工業發展的相關專項資金,引導建材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發展。(省金融辦、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分別負責)
(十九)嚴格執法監督。省有關部門要及時向社會公開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建設項目備案和審批情況;對《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下發后,已經國家有關部門公告或認定的水泥項目,要于2016年底前完善相關建設手續;其他違規新增產能建設項目,要一律予以清理。推動建材企業安裝污染物在線自動監測設備,對未依法配套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控制粉塵和氣態污染物排放的依法予以查處。加大對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和不合格產品行為,強化對不合格產品的后處理工作。加強對水泥企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監察,對水泥行業實行基于能耗限額標準的階梯電價政策,對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在春節期間和酷暑伏天試行錯峰生產。加大對建材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堅決依法查處各類違反安全生產或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等行為,消除事故隱患。各執法部門要依法及時公布建材生產和經營企業各種不良記錄“黑名單”信息。(省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廳、質監局、經濟和信息化委、安全監管局、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分別負責)
(二十)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健全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完善建材行業誠信評價體系,引導企業遵規守法、規范經營,誠實守信、公平競爭,遏制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商品的競爭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支持行業協會組織平板玻璃生產企業通過行業自律按一定比例降低負荷、合理限產。(有關行業協會負責)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0月10日
編輯:孔雪玲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