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新標準強度檢測誤差大
在提交的這三項建議中,林宗壽重點向記者介紹了第三項建議。他解釋說,自從新標準發布以來,很多水泥企業反映:新標準的強度檢測結果誤差很大,而且重現性差。據調查,同一實驗員在同一臺檢測儀器上用同一批號的標準砂做同一種水泥的強度試驗,結果發現,水泥的28天強度誤差常常超過2%,如果用不同批號的標準砂做試驗,誤差就更大,有時超過10%。要是在不同化驗室對同一水泥進行強度對比試驗,有時誤差能超過15%。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個問題,林宗壽在他自己的實驗室里也反復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新標準的強度檢測誤差確實很大。
檢測誤差大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林宗壽向記者談了幾方面的看法:既然是國際標準,應該是一種十分可靠的方法,但是目前新標準的實驗結果誤差太大,這會嚴重挫傷建材、建筑等企業實施水泥新標準的積極性。為了配合水泥新標準的實施,國內一些水泥企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都已積極行動起來了,化驗室均購置了相應的儀器。可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大型企業的實驗員都有“一頭霧水”的感覺,搞不清誰對誰錯。那些本來條件就差、積極性又不高、正處在觀望狀態的水泥小企業就更是“紋絲不動”了。這給中國水泥盡早與國際標準接軌設置了障礙。
檢測結果不準,猶如一把雙刃劍,對國家對企業都不利。林宗壽舉例說,假如某批水泥28天真實抗壓強度是42兆帕,如果強度檢測不準,可能會得到46兆帕或47兆帕的結果,也可能得到37兆帕或38兆帕的結果。也就是說,檢測強度可能高于真實強度,也可能低于真實強度,這就會帶來極大的混亂。如果檢測強度低于真實強度,那么,企業為了達標,只能少摻混合材而多加熟料,或者降低強度等級出售。少摻混合材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而降低強度等級出售就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本來明明是可以賣個“鮮桃價”,可最終以“爛梨價”出手,天底下哪個企業愿意做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若檢測強度高于真實強度,那就會稀里糊涂地把低標號水泥當高標號水泥出廠。建筑部門假如將其用在關鍵部位,那么就會產生很多“豆腐渣工程”,被喻為百年大計的建筑工程的質量問題將無法保證。試問,誰能承擔起這歷史責任?
一方面是用戶利益受到損失,一方面是企業利益也難以保證。在水泥新標準即將實施之際,中國水泥界遭遇了這樣的尷尬,人大代表林宗壽強烈呼吁:“原因出在哪里?是操作水平不夠?是設備精度問題?還是標準砂質量不穩?有關部門應迅速查找原因,盡快解決。”
關于“標準砂價格仍高得驚人”這個建議,林宗壽說他這次之所以老話重提,是因為“雖然去年原國家建材局采取了一些措施,標準砂價格有所降低,但目前企業使用的標準砂價格仍然在6000元/噸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在7000元/噸以上。”這種價格即砂子比大米貴了4倍多,比白糖貴兩倍多。他認為這種價格不僅給水泥生產企業帶來經濟負擔,而且也會傷害水泥生產企業采用新標準的熱情。
水泥新標準原計劃去年12月1日實施,后來又推遲到今年4月1日。新標準實施的日期之所以一拖再拖,林宗壽認為這是“宣傳貫徹和技術扶持力度不夠”造成的。他說:“要保證新標準的順利實施,要做的工作很多,絕不能簡單地發布一個新標準就完事了,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和技術扶持力度,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技術部門下廠服務。企業如何改變熟料配料方案、如何提高水泥粉磨細度、如何提高水泥強度以滿足新標準要求等,應給予技術指導。”
距4月1日起國家強制實施水泥新標準的日子只有25天了,而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尚未完備,林宗壽對此焦慮而憂心。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