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樓板到管樁再到PC構件 浙江嘉善新型建筑工業化奮力起步
編者按:
近年來,嘉興積極推進實施建筑業扶持和大企業倍增計劃,引導企業適應新常態、謀求新發展,注重“三個轉變”,即從外延擴展向內涵提升轉變,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從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轉變。嘉興建筑業作為嘉興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正邁向“千億級”。
新常態,新形勢,新機遇。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嘉興建筑業如何再造新優勢,補齊發展短板?各地有哪些經驗、亮點值得借鑒?今天起,南湖晚報聯合嘉興市建筑業管理局聯合推出“開局之年 爭當標尖——嘉興建筑業縣市區一線行”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在建筑工地上,看不到塵土飛揚,聽不到震耳噪聲,甚至沒有腳手架和鋼筋,只見大吊機的機械手吊起柱、梁、樓板、陽臺、飄窗、樓梯等,工人們像搭積木一樣把它們組合成樓房……這是現在不少大城市工業化住宅施工現場。這些樓房的“零部件”是由工廠按照標準化預先生產的。用行話說,即所謂的建筑工業化——用工業生產的方式生產住宅,在工廠生產加工建筑主要構件,運送到工地現場,拼裝成高品質的商務樓、住房等建筑。
記者從嘉善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獲悉,嘉善的預制構件產業基礎較好,而新型建筑工業化需依托場地及市場等因素,嘉善都具備,又在上海大比例建筑工業化的背景下,嘉善預制構件企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了基礎產業的優勢。
【重點聚焦】
從樓板到管樁,再到高品質PC構件
嘉善傳統預制構件的華麗轉身
29歲的嘉善姑娘沈麗麗依舊記得小時候村里的五孔板(樓板)廠:“那家廠就在河邊,黃沙經常會堆得像小山一樣高。五孔板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長長的一條一條,鋪滿整個場子。”
但是2000年以后,這樣的五孔板廠就慢慢淡出了小沈的視線。“樓板的板間縫太大,而且抗震性也比較差,后來就慢慢淘汰,以前的廠開始轉型做管樁、方樁了。”嘉善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建筑工程管理處主任金志剛的一席話解答了沈麗麗的疑問。
據了解,巔峰時期,嘉善擁有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資質的預制構件企業達到69家。近年來,由于市場緊縮、房地產業萎靡等因素,加上2015年嘉善縣開展了管樁行業整治活動,整體產能下降了約1/3,嘉善預制構件企業數量也隨之逐漸減少,目前仍有生產經營活動的預制構件企業剩下40多家。
為積極探索實踐新型建筑工業化,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打造“六節一環保”的綠色低碳建筑業,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近3年,嘉善縣又興起了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的浪潮。金志剛介紹,目前嘉善有4家企業已轉型進入了PC墻板生產行列,分別是嘉善縣恒通預制外墻板有限公司、嘉興市建昊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嘉善凝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和嘉興華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這4家企業采用聯營的方式進入了上海市場,并取得較好的收益,它們的成功轉型也給其他企業帶來了生機。目前,這幾家企業年生產PC構件48000立方米左右,年產值可達10880萬元。另外,中天建設集團也在嘉善成立了一個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基地(倚天構件生產基地)。
依托滬杭同城,規劃產業布局
初步形成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能力
嘉善由于地理上靠近上海,依托上海市場的優勢,擁有較好的預制構件銷售環境,目前已有多個新型建筑工業化項目先后落戶嘉善,同時部分建筑項目開始試點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
“希望能夠依托我縣管樁企業多,集中度高等特點,促進管樁生產轉型升級,推動整個嘉善建筑工業化行業的發展。”金志剛表示。
為幫助嘉善4家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企業產品入滬,嘉善還專門邀請了上海市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協會到嘉善進行參觀指導,使各家企業更加明確自身發展的前景,促進它們盡快融入上海市場。
過去3年,這4家企業生產的混凝土拼裝式建筑墻板都供給了上海的住宅樓房,嘉善還沒有使用。金志剛告訴記者:“我們已經著力在新建或待建項目上推廣新型建筑工業化,促進市場發展。”據介紹,目前基本確定了華夏新城(孔雀城十一期)建設單位推廣PC建筑工業化試點方案;嘉善經濟開發區30萬平方米的鎧嘉電腦配套服務用房項目樓梯梯段板采用預制裝配技術。
9月18日,嘉善世紀大道北、車站南路西的一塊地拍出了17710元/平方米(1180.7萬元/畝)的單價,成了當地新的“地王”。金志剛透露,作為拿地的“條件之一”,將來杭州新城創盛房地產開發公司必須在40%的地面建筑面積實施建筑工業化,25%的單體裝配百分率。據悉,這也將是嘉善第一棟使用混凝土拼裝式建筑墻板的住房。
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拼裝式建筑墻板在建設速度、品質保障、節能環保、用工量需求、抗震、防水等方面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工業化水平較低和經驗不足,企業在摸索中學習和應用工業化建造技術,使得成本上升,一般較傳統現場施工高出15%至20%,導致大部分企業望而卻步,加之開發商不夠重視和支持,施工企業更難有作為。另外,由于社會缺乏對工業化建筑的了解,其優勢在現行的市場機制下不能得到充分體現,缺乏推廣的原動力。并且,相比上海等先進發達地區,我省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規范和標準體系,缺乏技術上的指導和規范,也給工程監管和驗收帶來困難。
金志剛表示,接下來將以前期開展的住宅產業化為切入點,鼓勵具備條件的項目和有意向探索實踐新型建筑工業化的企業進行試點,并在土地出讓時明確相關要求,在建設過程中予以重點關注并加強監督指導和服務,穩步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項目建設。
據悉,嘉善正在推進《嘉善縣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的編制籌劃工作,大力推行新型建筑工業化,在城鎮周邊合理布局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支持一批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業園區加快發展,2018年到2020年建筑工業化率達到50%,2020年以后力爭建筑工業化率在70%以上。
【典型企業】
老建筑人正經歷著
這場建筑業的革命性改變
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生產基地,能夠整合整個建筑業的產業鏈,實現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無疑是對傳統建筑生產方式的一場革命。嘉善凝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穆春榮就是這場革命的受益者之一。
上周五,記者來到位于天凝鎮洪溪片區的凝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廠區內見到鱗次櫛比的陽臺、飄窗、外墻板等配件,穆春榮告訴記者:“像這些花崗巖飾面預制外墻板連外立面的裝飾都做好了,真的是只要直接裝上去就好了。以前如果靠現澆,粉塵污染、噪聲污染這些不說,建筑工人施工也存在危險性。”
顧春榮做了幾十年管樁生意,去年8月才轉型成立現在的這家凝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盡管規模不大,但短短一年時間,公司已從最初的每天七八立方米的產量,到現在的每天25到30立方米。
“今年7月開始暴漲的,主要是得益于上海的預制率要求不斷提高,對這一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顧春榮介紹。
記者在工廠車間看到,蓋房子要用的“配件”井然有序地分布在流水線上,從鋼筋配料、綁扎,到飾面鋪設、放置鋼筋水泥,再到安裝埋件、混凝土澆搗……一氣呵成。50多歲的陸香蘭是本地人,在工地上扎鋼筋扎了20個年頭,以前輾轉各個施工現場,風吹日曬,計件工資,忙起來連水都顧不上喝。去年新公司成立后,她被老板請進車間扎鋼筋,工資不計件,按天算,就跟上班族一樣。頭上有片瓦,天熱有電扇,雖然收入沒有以前高了,但工作環境大大改善,也不用那么拼、那么累了。
而對顧春榮來說,從原來粗放式的管樁生產,到如今精細化、工廠化的PC構件制作,他這個老建筑人正經歷著這場建筑業的革命性改變。“現在和我們合作的都是大企業、大項目,雖然賬款回收慢一點,但絕對不可能出現拖欠之類的事情,我們做生意也更放心。”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對于促進建筑業和建材業融合,提高建筑業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保障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裝配式建筑的未來,顧春榮也是信心滿滿。
【記者感言】
建筑工業智造風口已現
綠色建筑引領未來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未來10年內,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要達30%。
近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綠色建筑和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規定,從2016年10月1日起,浙江省各市、縣中心城區出讓或劃撥土地上的新建住宅,全部實行全裝修和成品交付,鼓勵在建住宅積極實施全裝修。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延續千年的秦磚漢瓦工藝,見慣了揚塵揚灰,見慣了在烈日下戴著安全帽揮汗如雨的曬得黝黑的工地工人,他們往往可能已經離家一年。隨著人口紅利的逐年減少,廉價勞動力和低價競爭已日益成為過去式。
建筑工業化,是現代工藝向傳統建筑的一次深度挺進,它改變了傳統建筑行業中原有的手工作業、粗放型的建筑方式,有助于模塊化和標準化,減少材料損耗和環境污染,在工期、產品質量、安全性能和節能環保、效率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推廣建筑工業化是發展綠色建筑的重點,甚至未來建筑兩大關鍵詞就是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站在建筑工業智造風口,建筑企業轉型升級有了方向和推進器,而建筑“轉綠”也不再遠。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