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立己達人 顧天下興” 古稀臺泥開啟新征途
臺灣水泥和平廠
最近,臺泥更新了企業宣傳冊,開篇寄語的最后,有臺泥董事長辜成允的一句話。“人們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我更愿意將當下視為臺泥又一段征途的起點。”
從1946年到2016年,70年的時間,臺泥沒有變成一部“老爺車”,反而在近十多年煥發出無限活力,這種“逆生長”與執掌臺泥十年的辜成允分不開。
20世紀初,在臺灣日據時代過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鹿港辜家、板橋林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和霧峰林家,并稱臺灣本土五大家族,其中鹿港辜家因對臺灣政治經濟產生過重要影響而備受矚目。
當然,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近百年來也經歷過坎坷。上個世紀末,互聯網產業泡沫爆發后,辜成允兄長辜啟允執掌下的辜氏財務一度面臨危機,至2000年到2002年間,辜啟允的傷病和投資失誤,最終引發辜氏分家。
彼時,和信企業團一分為二,以臺泥為核心資產的工業資產,歸屬辜振甫一脈;以中國信托金融控股公司為核心的金融資產,歸屬辜濂松一脈,辜成允作為辜振甫次子于2003年正式接掌臺泥集團,這時的臺泥可謂內憂外患。
隨后,辜成允開啟大刀闊斧的改革模式。一方面,大膽破舊迎新,推行鐵血改革,精簡團隊,出售部分業務以減債,并重新聚焦于水泥主業;另一方面,一改以往因“避嫌”不在大陸投資的做法,堅持在商言商,力排眾議推行以大陸市場為目標的“西進戰略”。
如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臺泥水泥業務版圖覆蓋大陸11個省份,大中華區水泥總產能接近7000萬噸,穩居全球前十強。因為辜成允的成功逆襲,鹿港辜家也當之無愧的成為臺灣第一世家。
時間來到2015年,隨著大陸水泥產能的嚴重過剩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滑,水泥需求出現25年以來的首次下跌,行業利潤跌回八年前,跌幅達到58%。臺泥業績也由2014年的凈盈利20.51億元下滑至凈虧損2.49億港幣。
62歲的辜成允,在十多年后,又一次面臨抉擇與挑戰。不過與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的臺泥已今非昔比,從一個提供建筑材料的水泥生產商,成為了一個集水泥、電力、港口、環保等產業于一身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面對行業變革,也將更顯從容。
辜成允接受記者采訪
企業篇:善其身 謀己之所存
作為社會經濟的微觀基礎,經濟形勢下行對企業的影響總是“立竿見影”。
2015年出現的需求下滑,基本宣告了水泥行業發展拐點的到來。一面是近35億噸的產能,另一面是疲軟的市場需求,行業形勢不佳面前,水泥企業開始不斷謀求新的變革,尋找脫困之策。有者,諸如西水股份轉戰保險行業,亦如冀東金隅合并提升市場話語權,基于企業個性的差異,應變之策亦有不同。
臺泥當前產能達到7000萬噸,排名全國第七,在臺灣股市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連續盈利54年,是臺灣上市公司“贏利之王”。2015年虧損2.49億元的情況,在臺泥發展史上極為罕見,面對行業形勢下行帶來的挑戰,辜成允執掌下的臺泥會有哪些“錦囊妙計”呢?
1、微藻變身生物“金礦” 臺泥“玩兒”出新花樣
與中小型企業直接轉行不同,臺泥對自身產業布局的考慮更多的是基于現有資源的挖掘的利用,在做好水泥主業的同時,通過相關產業的齊頭并進,培養盈利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
2014年,臺泥與臺灣工研院合作研發的“鈣回路捕捉二氧化碳技術”一舉獲得素有“產業創新奧斯卡”之稱的“全球2014年度百大科技研發獎”。另外,臺泥已經與臺灣工研院簽訂技術合作,投入微藻固碳與應用技術,未來將運用“碳循環再利用生物合成平臺”技術,達到有效減碳及高值化蝦紅素產品發展。
水泥廠還能做面膜?這絕非天方夜譚,臺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笨重的水泥也能“玩兒”出不一樣的“花活”。蝦紅素試驗的成功是臺泥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卻不是唯一一環,且早早就已完成布局。
在和平廠,臺泥開創性的將水泥廠、發電廠、港口相結合,打造出“三合一”示范項目,實現資源互補、循環利用,是效率與環保結合的完美典范。另外,在臺灣,臺泥廣泛涉足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水處理等多個領域,處理全臺灣約兩成以上的生活垃圾,是臺灣最大的環保服務商之一。
在近年來大熱的水泥窯協同處置領域,臺泥的開拓之旅也是不遺余力。在大陸,臺泥在安順和韶關均建立了垃圾協同處置項目。根據辜成允的介紹,臺泥還在重慶、廣東等靠近城市的地區地積極爭取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這已經成為臺泥的一項主要工作。[Page]
環保產業的發展不僅為臺泥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益,也為臺泥樹立起了一塊綠色名片,成為我國水泥企業環保發展的典范。
臺泥微藻固碳技術方案
2、參與市場整合 提升企業效益
今年上半年,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合并、金隅與冀東重組……大陸水泥行業在產能過剩壓力下,為化解產能過剩,減少同業惡性競爭,開始從市場整合入手,穩定市場行情。
辜成允認為,在市場環境不佳的背景下,并購重組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在區域市場的競爭力。以兩材合并為例,中國建材在華南地區市場占有率并不高,但是與中材合并之后,其在華南地區產能已經進入前三甲,對企業話語權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
辜成允同時也指出,“從全世界來看,大陸水泥產業集中度仍然偏低,即便以后前十強企業集中度達到60-80%,與國外一些地區相比仍有不足,高集中度應該是前四強企業占據80%的市場份額,基于這一點國內水泥企業并購重組趨勢還將繼續。”
在臺泥過去十年的西進戰略中,新建生產線及全資并購一直是主要的市場擴張手段。然而,正如辜成允所說,“隨著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一味產能擴張不應該是水泥業追求的重心。”
成熟的企業,會根據市場和政策形勢的變化,對發展布局做出新的調整。如今,外部環境的變化,也使得臺泥對于兼并重組有了新的思維,開始以強強聯手的合作模式,通過控股或者參股,用投資紐帶,達到市場整合的目的。
辜成允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臺泥一直是一個區域性企業,主要市場集中在華南和西南,以往也曾經在市場爭奪中與一些大型水泥企業短兵相接,但在如今的行業環境下,這種做法已經不合時宜”。
根據辜成允的計劃,臺泥會積極與友好企業尋求市場重組機會,用臺泥的誠意和決心聯手相關企業,按照國家政策,快速提升產業集中度,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場格局,維護區域市場穩定。
3、智慧4.0 內生動力支撐臺泥“底氣”
去年5月,國務院正式對外發布《中國制造2025》,通過智能化手段改變目前工業領域存在的落后生產問題,實現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這也成為未來十年內,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
水泥行業在經濟下行及產能過剩背景下,智能化升級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更意味著,中國水泥制造業將迎來一次改變以往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
在辜成允看來,水泥工業具有其特殊性,機器人難以大規模應用,因此水泥工業的智能化除部分環節可以用機器人優化以外,更多的則是需要商業智能手段的應用,以此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
早在2006年,臺泥就已經開始智慧管理模式的構建,被稱為智慧管理1.0,主要體現在報表自動化和人工運算自動化上面。不同于其他企業在ERP系統推廣過程中的分段進行,臺泥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整體的端對端升級,使得企業信息化構架具有了統一性。
四年后的2010年,臺泥ERP構架基本完成,這個時候,臺泥ERP系統已經實現高度自動化,但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智能尚未完全形成。隨后,臺泥將過去十年積累的生產數據,及各階段失敗和成功的經驗匯總起來并結合美國Gartner Group的先進生產理念將智慧管理升級到4.0時代。
辜成允表示,智慧管理4.0對于企業而言首要的就是降本。“讓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在第一時間能夠作對的事情,風險就會比較低,減少生產經營環節中存在的浪費和效率低下問題,整體的降本的績效就能體現出來。”
當然,這僅僅在于微觀層面,在宏觀面,智慧管理4.0對于臺泥的影響也同樣明顯。在生產線運轉率,市場行情監控,物流運輸指導等方面,智慧管理體現出的商業智能,基于臺泥十余年生產數據,為生產經營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辜成允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水泥廠最怕停停開開,或者一些不應該壞的設備壞了,突然要一筆大支出,這些都能通過智慧管理4.0發出預警,在還沒有壞之前安排好維修的時候,使產量維持穩定發揮大大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如今,臺泥智慧管理4.0系統已經完成構架,在今年9月9日舉行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上,辜成允作了題為《開啟智慧管理4.0時代》的報告,并表示“智慧管理是臺泥創新永續的原動力”,商業智能也將為臺泥在此輪行業整合風暴中做到有的放矢。
臺泥董事長辜成允
責任篇:濟天下 顧世之所興
古有陶朱、子貢、白圭,后有榮氏家族、邵逸夫、霍英東。在中國這群人代表了一個群體,他們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亦是商界的精英,他們被稱為“儒商”。辜成允的儒商氣質是臺泥精神內核的重要組成。[Page]
金庸在其小說中曾有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謂俠者,指以己之力,助人不圖利,此為一種精神亦為一種社會追求。儒商,無疑是這種俠者精神的體現,立己立人,達己達人,顧天下之所興。
2014年9月,臺泥“品”學堂公益活動在廣東英德市城北小學和重慶合川鹽井小學同時舉行,該項目是臺泥進入大陸市場十年來首個針對兒童教育議題的公益活動。這一由臺泥發起的公益項目主要面向貧困、單親、孤兒或留守的四至六年級學生,通過為他們提供營養餐食及課外興趣班,旨在改善兒童營養,拓展多樣化學習資源,促進弱勢貧困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到今年為止,已經陸續有四川廣安市前鋒區桂興鎮小學校、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金銀中心小學、遼寧省燈塔市西大窯中心小學、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正東鎮中心小學等學校加入臺泥“品”學堂公益活動。
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基礎,而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國教育資源并不平等,在廣大中西部地區,大量適齡兒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連基本的營養餐食都無法得到保障。臺泥“品”學堂活動的推行,雖不能根本改變這一現狀,但作為企業個體無疑是一種基于大義的責任擔當。
“品”學堂僅僅是臺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在環保領域,臺泥同樣堪稱國內水泥企業楷模。
臺泥與環保的淵源要從 20年前談起,當時辜振甫與辜成允父子之間的一段對話開啟了臺泥環保事業的藍圖。當時的臺灣正在熱議苛收環保稅,水泥企業首當其沖,辜振甫語重心長地叮囑辜成允:“既然社會上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臺泥從今天開始,要改變大家對水泥業環保的看法,我們要從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
就是這么一句話,改變了整個臺泥對環保的思維和看法。辜振甫的叮囑奠定了臺泥環保的DNA。從那時起,臺泥就針對環保給予高度關注和創新。在辜振甫提出的“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理念下,臺泥從贊助公益環保片的拍攝,到率先推廣余熱發電,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碳捕捉等方面留下了一個個環保探索的足跡。
目前,環保產業已經成為臺泥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成為其根植于基因中的文化精髓。2008年1月19日,由臺灣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夫人嚴倬云女士倡導、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先生支持下,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在臺灣屏東縣正式創建,教授李家維出任中心執行長。
至今,臺泥無償提供20公頃土地用于溫室建設,臺泥及關聯企業已投入一億元新臺幣,并從世界各地搜集包括許多“世界之最”的29000種數萬株各類植物,成為亞洲最大的世界級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該中心也成為臺灣地區政要邀請國際人士參觀的必達之地。據悉,至今年底,保種中心搜藏植物數量將超過30000種。
辜成允說:“在企業規模做大的同時,我也希望將它建成一座熱帶植物的諾亞方舟,并以此為人類的未來留下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
另外,在文化領域,臺泥長期贊助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竭力扶植京劇等傳統藝術傳承,并支持名家李寶春領銜的臺北新劇團創作新編劇目,推進兩岸文化交流,亦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秉承“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從環保到各種公益事業再到民族文化傳承,臺泥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國內水泥企業的發展之道,“傻大黑粗”的水泥企業也有綠色、博愛、人文的一面。在筆者看來,企業責任關乎于行,做與不做,在于初心。
臺泥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未來篇:承過往 啟業之所續
過去十多年,臺泥在水泥主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在公益、環保領域成績斐然,辜成允領導下的臺泥為世人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水泥企業。那么面臨產業下行的壓力,未來的臺泥又將走向何方?
水泥主業方面,對于大陸未來10年水泥市場需求仍然抱有信心。
辜成允認為,目前國內GDP增速雖然有所趨緩,但是相對于其他大國,經濟基本面向好,基于龐大的經濟基礎,水泥需求在未來十年內可以保持在20億噸左右。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已經出現谷底攀升的跡象,隨著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回升,水泥需求獲得剛性支撐,加之去年以來水泥企業面臨的巨大經營業績壓力,下半年水泥行情有望出現較大幅度回升。
巨大基礎性市場的存在,為臺泥未來在水泥主業方面的持續壯大提供了保障。辜成允告訴記者,20億噸水泥相較于35億噸的水泥產能,過剩情況仍然較為突出,因此如何消化產能,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是決勝的關鍵。“未來水泥行業肯定是有人賺錢有人虧損,行情恢復到2011年是不可能的,但是維持在一個中等價位比較可行,這是每一個水泥企業都需要考慮的事情”,辜成允表示。[Page]
基于這樣的考慮,辜成允為臺泥大陸戰略定下了三條方向。其一,通過與市場主要業者的協同,維護區域市場穩定,保證必要的行業盈利水平;其二,積極參與強強聯手、市場整合,透過投資紐帶,消除市場矛盾,防止惡性競爭;其三,針對智慧管理4.0,不斷升級,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
在環保方面,臺泥將繼續推進各項環保戰略的推進。尤其在大陸水泥窯協同處置方面,將成為臺泥未來發展的重點,讓有條件的水泥生產線,實現從單純的水泥生產企業向“城市清潔工”的方向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日,臺泥(韶關)水泥有限公司與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政府就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此舉不僅是臺泥進一步落實“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理念的又一次實踐,也將成為曲江區乃至韶關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大亮點。
在碳減排領域,微藻固碳技術研發的成功,也為臺泥環保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寬廣的思路。據了解,未來臺泥還將在花蓮和平水泥廠區,三年投入至少2~3億元,建置戶外20公頃的蝦紅素生產基地。市場預估,以目前每公斤蝦紅素價格2.5萬元計算,未來全區建置完成,臺泥每年蝦紅素及美膚面膜、水凝霜等產品產值可高達百億元以上。
辜成允曾說,“永續經營、永續地球”是臺泥的核心價值,旨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破壞生態平衡,并持續的為地球提供干凈的空氣、水和充裕的食物,而在此基礎上發展,人類的經濟發展和文明才能持續前進。
臺泥在發展模式上的不拘一格,源于企業內生的“綠色”理念。在當前浮躁的社會中,潛心做環保承擔企業責任,本身就難能可貴,基于此種“立己立人,達己達人,顧天下興”的氣質,我們對臺泥新征途充滿期待。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