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以戰略重組為契機 實現京津冀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
2016年4月15日,北京金隅股份公司與唐山市國資委、冀東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關于冀東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組之框架協議》。作為區域水泥行業龍頭和京津冀區域大型國有企業,金隅冀東戰略重組邁出了區域行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性一步。
金隅冀東戰略重組,是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的積極實踐和有益嘗試,是貫徹落實“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也是國有大型企業集團規范市場秩序、提高盈利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示范作用,符合京津冀協同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的民生需求。由此產生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是京津冀區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也必然會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參考。
正如北京金隅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德義所言:“金隅冀東戰略重組契合了中央政策導向,順應了市場發展規律,旨在進一步規范華北地區水泥行業市場秩序,改善區域供求關系,倡導良性競爭,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政府、企業、股東、職工等多方共贏。”
近年來,水泥行業整體表現低迷,華北地區尤為明顯。2015年華北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全行業虧損,利潤率-6.4%,虧損42.1億元,創歷史新低,為目前六大區域中效益最差。以金隅冀東核心利益區——京津冀區域為例,該區域水泥需求在2011年達到峰值后便整體呈快速下滑趨勢進入低位平臺期,需求空間不斷萎縮。加之新增產能近年來的集中釋放,區域產能嚴重過剩,由于產能分布均較零散,產能集中度總體偏低,區域內大型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也逐年下降。由于區域水泥供需嚴重失衡,加劇了區域內水泥企業間的無序競爭,各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競爭焦點集中體現在價格上,相互壓價常態化,造成產品價格嚴重違背價值,價格大幅跳水,自2011年至2015年水泥價格共計跌去140元/噸左右,大大擠壓了企業的盈利空間,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導致全行業虧損。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京津冀區域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0%左右,產能利用率低于全國水平的67%。
金隅股份與冀東集團是京津冀區域內最大的兩家水泥企業(集團)。據中國水泥協會數據顯示,冀東集團和金隅股份2015年產能分別位居我國第四和第九位,合并后水泥熟料產能將超過1.1億噸,排名將隨之升至全國第三位,成為區域名副其實的龍頭:熟料產能將由0.75億噸上升至約1.1億噸,總產能將排名全國第三,區域熟料產能占有率上升至55%,兩大國有水泥企業的重組,將徹底改寫其市場格局,進而改變區域內長期低價惡性競爭的局面。
據了解,整個交易方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股權重組,由金隅股份以現金認購冀東集團新增注冊資本及/或受讓冀東集團原股東持有的冀東集團股權,擬持有冀東集團的股權比例不低于51%。二是資產重組,冀東水泥以向金隅股份及/或冀東集團非公開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購買金隅股份及/或冀東集團持有的水泥及混凝土等相關業務、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
重組完成后,公司將通過內外部整合扭轉業績,內部方面優化產能、攤薄業務成本、降低財務成本、完善環保配套,堅持效益為主,聚焦提質增效。外部則在夯實自身實力基礎上,對區域市場進行進一步整合,收購優質產能,利用市場化手段淘汰低效、高污染、落后產能。重組后的冀東水泥具備熟料產能優勢,有望通過控制熟料供應以限制粉磨站的原材料供應,同時壓縮水泥熟料價差,最終達到調整區域秩序,改善供求關系;打造混凝土、砂漿、水泥混凝土外加劑、固廢處理、耐火材料、骨料等水泥全產業鏈,實現生產要素互補;積極響應政府、協會主導的錯峰生產號召,并與區域內企業積極協同,促使水泥價格理性回歸;大力實施“四綠一新”科技創新工程,以綠色制造為基礎,開發應用綠色建材,打造綠色建筑品牌,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公司產品、技術升級,不斷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水泥窯處置固廢、飛灰、污泥、污染土修復(處置)等技術優勢,以大宗工業尾礦資源化為重點,充分發揮京津市場優勢及河北等地資源優勢,推進工業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發展,全面提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
規范市場秩序、破解行業發展困局、均衡產業結構、引領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國有大型企業的深度參與。供給側改革最終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安全、品質、環境、服務的更高要求,是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以供給側改革實現自身的鳳凰涅槃,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均衡布局,實現國企的做強、做優、做大,也是自身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機遇。區域大型國有企業需要破除各自利益束縛,樹立整體協同發展思維,創新探索發展路徑,主動擔當,成為國家戰略的積極推動者和踐行者,必須探索實踐出一條真正高效務實的供給側改革協同發展之路,在供給側改革中主動作為,體現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擔當。這條路一定是一條壯士斷腕、脫胎換骨之路,最終通過改革打造出一批真正服務于京津冀一體化,擁有創新力、競爭力、影響力的行業主導企業。
近年來,我國的水泥產業發展速度迅猛,但也存在諸如產能過剩、產能分布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等很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放緩,固定資產、房地產投資雙雙回落等,這些結構性問題日益突顯,嚴重制約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酷現實,過去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幾乎走到盡頭。
對此,我們建議,一是堅決貫徹落實國辦《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精神,嚴禁新增水泥產能,中央政府相關部門要嚴格執法,確保《指導意見》落到實處。地方政府要擔當起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責任,結合各地區實際,制定落實《指導意見》實施辦法,明確目標,細化措施,強化責任,堅決打好水泥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攻堅戰。
二是以市場倒逼為首、政府監管為要,堅決壓縮存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優化區域產能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推進低效過剩產能退出,加快實現企業體質增效良性發展。首先由政府工信部(局)、發改委等部門主導組織行業專家組成專門工作組,客觀制定相對落后產能的標準體系,并以具備法律強制力的形式淘汰相關產能。其次嚴查在建項目和生產企業建設的手續資質等,將無資質、無手續的項目或企業清退出市場。再次去產能國有企業要擔當重任。最后堅決支持中國水泥協會關于《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籌集和使用辦法》。
三是堅決支持喬龍德會長在中國建材聯合會五屆五次理事會上提出的關于“11月1日起在全國停止生產325復合硅酸鹽水泥”。
四是政府對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應給予資源、稅收、環保等更多政策上的優惠。結合我國水泥工藝發展現狀及水泥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情況,完善退稅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