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和省政府批示要求,我委牽頭組織編制了《云南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并在征求意見和專家評審論證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完善。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16年8月2日至8月11日,歡迎社會各界在公示期內提出建議意見。
聯系人: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原材料工業處陳平宇
聯系電話:0871-63518383,63518992(傳真)
郵箱:yngxwycl915@163.com
附件:云南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
2016年8月2日
附件:
云南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結合云南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現狀
云南建材工業以保障區域需求為己任,緊緊抓住調整升級發展這根主線,推進技術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集中,產業規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有效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質量改善對建材產品的需求。產業規模上,2015年全行業規上企業數414戶,占全省工業規上企業1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0.4億元,占4.4%;實現工業增加值131.5億元,占3.6%;各項經濟指標已接近或超過鋼鐵、裝備制造、非煙非食品藥品消費品等工業的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上,水泥產業占建材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76%下降到2015年的62.5%,而水泥制品、商品混凝土、建筑石材、新型墻材、玻璃及技術玻璃制造、建筑衛生陶瓷等其他建材產業占建材工業比重穩步提高,以水泥為主“一業獨大”的建材工業局面得到改善。綠色發展上,清潔生產成效顯著,資源綜合利用量持續增長,萬元增加值能耗“十二五”累計下降16%;水泥行業已有70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企業配套安裝了低溫余熱發電裝置且裝機總容量已達到446兆瓦,有87戶企業配套安裝了煙氣脫硝裝置。轉型發展上,“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910萬噸落后水泥熟料和355萬重量箱平板玻璃產能,水泥熟料總產能已調整發展到8600萬噸,水泥前5戶企業熟料產能占全省總產能60.2%,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比重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2015年的95.9%,日產2000噸及以上生產線由41條調整到90條。
但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及發展動能轉換的新形勢,全省建材工業自身存在的水泥產能結構性過剩、產業結構單一、技術創新滯后、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融合發展有待加強和滿足消費需求升級的產品缺乏等“短板”問題日益凸顯,已難以適應客觀環境條件的變化,行業增速放緩效益下降。特別是2015年全行業工業增加值下降3.9%,稅金下降26.5%,利潤下降73.2%,尤其是水泥行業單位產品平均獲利水平由2013年12.5元/噸下降到1.8元/噸,下降幅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加快促進全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已時不我待。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短板”問題為導向,以不斷滿足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質量為著力點,加大供給側截長補短力度,化解過剩產能促轉型,優化結構穩增長,創新驅動增效益,綠色生態求持續,融合發展提質量,優化要素配置,努力提升建材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基本原則
企業主體、政策引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發揮優勢骨干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創新經營模式和業態;尊重企業主體地位,推動兼并重組,促進產業集約集群集中化發展。嚴格執行規范、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標準,依法依規化解水泥產能結構性過剩;健全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明確發展方向,完善支持政策,增強行業和企業內生發展動力。
創新驅動、優化結構。以滿足消費需求質量為重點,圍繞“提升傳統建材產業、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產品”,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建設。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著力延伸水泥產業鏈,壯大綠色新型建材發展規模,帶動非金屬新材料產業快速發展。
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推動循環發展,不斷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規模。強化信息技術在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過程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需求牽引產業鏈上下游跨界融合。以先進綠色建材技術裝備輸出為切入口,積極參與南亞、東南亞市場分工合作和投資經營,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形成合力、統籌協調。發揮政府必要的行政作用,充分依托企業和社會組織力量,強化產業政策與相關政策的協同,創新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合力培育新興產業跨越發展,協調提升建材工業整體發展水平。
(三)目標任務
到2020年,建材工業力爭實現:
——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80萬元/人,水泥企業人均水泥產能達到6000噸以上。
——水泥熟料總產能控制在8600萬噸以內,其中前5戶企業產能占全省總量70%以上。全省水泥熟料產能平均發揮率保持在80%以上。
——建材產品深加工水平和綠色建材產品比重穩步提高,質量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其中水泥制品業占建材工業比重提高到28%以上,延伸水泥產業鏈成效明顯。
——規模以上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增加值中,水泥與非水泥產業比重達到1:1,非水泥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快速發展。
——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全部配套建設低溫余熱利用發電裝置和安裝煙氣脫硝設施,全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18%。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增加值穩定增長,行業效益企穩向好。全省單位水泥平均獲利維持在10元噸/噸水平,企業利潤保持在合理區間。
[Page]三、重點工作
(一)化解過剩產能促轉型
1、嚴禁新增產能。2020年底前,各級投資主管部門嚴禁備案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設項目,嚴防借開展協同處置、發展工業玻璃之名建設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的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新建項目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支持同一實際控制人企業關停拆除原有裝置等量置換技改提升,但技改單線水泥熟料規模不得低于日產4000噸。國家交由省級處理的在建項目,繼續執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的通知》(工信部產業〔2015〕127號)的等量置換政策和辦法。未經省人民政府確認并公告產能置換方案的項目一律停止建設,各級投資主管部門不得備案,國土、環保、林業、水保、質檢、安全等部門和金融機構一律不予支持。水泥粉磨站建設可不制定等量置換方案,但應符合區域粉磨站建設規劃布局和先進的工藝技術裝備要求。
2、多措并舉去產能。采取淘汰落后、依法依規、自主整改和激勵引導等綜合政策措施,加快去產能步伐。
淘汰落后產能。2017年底前,全面淘汰機立窯(除區域發展不足并已經專家認證為新型半干法窯和節能減排指標達到行業先進標準值的水泥生產線外)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明令要求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與裝備。2018年底前,淘汰窯徑3.5米及以下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除現已生產高鋁、硫鋁酸鹽等特種水泥生產線外)。分別從下年度1月份起,對未按時限要求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實施懲罰性電價。
依法依規關產能。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依法依規關停達不到標準要求的產能。對污染物排放達不到要求或超總量排污的,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情節嚴重的,報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從2017年起對單位熟料及水泥可比綜合電耗超標企業實施階梯電價;對能耗超限額的,應在6個月內整改達標;確需延長整改期限的,經申請可延長不超過3個月的期限;逾期仍不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水泥產品和無生產許可證生產、銷售水泥產品的違法行為。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的,依法查處并責令停產整改,6個月內未整改或整改仍不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條件達不到要求的,應立即停產整改,6個月內未整改或整改仍不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
自主整改退產能。責令沒有礦山或礦山不符合開發利用規劃及未按要求進行生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尚無配套建設低溫余熱利用發電裝置或安裝煙氣脫硝設施,在城鎮人口密集區、九大高原湖泊面山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保護區及其它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等嚴重不符合現行相關規劃要求的水泥企業(含水泥粉磨站),必須在2018年底前完成整改,否則依法關停或自動退出產能。
激勵引導去產能。以財政獎補資金、儲備產能流轉資金、懲罰(或階梯)電價資金為基礎,設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引導落后和過剩產能退出。完善生產許可等合規合法生產手續,支持淘汰拆除水泥熟料燒成系統保留3米及以上直徑磨機轉為水泥粉磨站繼續從事水泥生產。水泥(含水泥粉磨站)或平板玻璃企業退出產能后,若退出產能用地屬劃撥用地,可以依法轉讓或由政府收回,政府收回原劃撥土地使用權后的土地出讓收入,可按規定通過預算安排用于支付產能退出企業職工安置費用。產能退出后的工業用地,在符合城鄉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可用于轉產發展第三產業,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收入,可按規定通過預算安排用于職工安置、債務處置和企業發展。轉產為生產性服務業等國家鼓勵發展行業的,可在5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
統籌解決在建項目產能置換指標。在建項目主體主動淘汰落后或退出產能,優先用于自身在建項目產能置換。支持企業間在省域內以協議贈予、市場化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自主解決在建項目產能置換指標。除上述外的其他淘汰落后或退出產能,由全省統籌儲備流轉,按照誰受益、誰付費原則,以不高于20元/噸水泥熟料標準,統籌區域市場需求及輕重緩急等條件,優先配置按時限標準淘汰落后產能的州市已建成或確有必要續建項目的產能置換缺口指標。除同一實際控制人企業關停拆除原有裝置用于等量置換技改提升項目外,全省淘汰落后或退出產能原則上不再向新建項目流轉。4、緩解產能過剩壓力。全省水泥(含水泥粉磨站)企業立即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并同時停止辦理含有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企業的生產許可證手續。全省水泥(含水泥粉磨站)企業應重點生產42.5及以上等級水泥,32.5等級水泥產量原則上不得高于本企業同期內水泥產量的30%,直至國家取締32.5等級水泥標準為止。支持省水泥行業協會發揮自身優勢,強化片區合作,開展市場協同,并根據市場供需平衡情況,適時組織全省或片區水泥熟料錯峰檢修生產,為保持水泥行業企穩發展而主動作為。
(二)優化結構穩增長
1、促進聯合重組,優化組織結構。支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石材、新型建材、非金屬礦開發利用等規模效益明顯的行業優勢骨干企業,以技術、管理、資源、資本、品牌為紐帶,利用市場化手段實施聯合重組,整合產權或經營權,優化產能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并結合技術改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創新業態和商業模式,主動退出綜合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產能,增強盈利能力。充分發揮新型墻體材料、技術玻璃加工、陶瓷、非金屬礦等行業中小企業多、貼近市場、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等優勢,積極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產業價值鏈條上各類企業加強分工協作,形成骨干優勢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2、優化產品結構。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制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提升產品檔次。重點發展具有安全、環保、節能、降噪、防滲漏等功能的新型建材及制品,滿足綠色建筑發展需求。加快培育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專欄1:主要建材行業產品發展方向
水泥行業:42.5級及以上水泥、大壩及機場道路建設等特種專用水泥、熟料水泥。 水泥基材料及制品行業:推廣預拌砂漿、水泥混凝土建筑構件和工程預制件等產品。推廣高標號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特種工程需要的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劑等。開發滿足建筑施工所需各種性能的裝飾裝修砂漿、特種聚合物干粉砂漿、抗裂砂漿等高端預拌砂漿產品。開發滿足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各種水泥基材料制品。研發集成拼裝式預制建筑梁柱,水泥復合多功能保溫墻體和屋面,功能性水泥部品構件等產品,發展輕質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節能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玻璃行業:光伏玻璃、超薄基板玻璃、鍍膜玻璃、特種石英玻璃、風擋玻璃、耐熱玻璃等材料和綠色照明配套材料。鋼化玻璃、中空玻璃和夾層玻璃等新型安全節能玻璃制品。 陶瓷行業:薄型建筑陶瓷磚(板)、輕型節水衛生潔具等產品。 新型墻體材料行業:砌塊、建筑板材和多功能復合一體化產品,輕質化、空心化產品,石膏板復合保溫板、硅酸鈣板、外裝飾掛板、蒸壓加氣混凝土板及各類多功能復合板等產品,高強度、高孔洞率、高保溫性能的燒結制品及復合保溫墻體材料。 保溫絕熱材料行業:建筑外墻用安全環保型保溫材料,節能自保溫型建筑墻體及材料,高速運輸裝備用安全型絕熱材料及制品,真空隔熱材料、熱反射材料、相變材料等新型絕熱材料,耐1300℃以上高溫的絕熱材料及制品。 建筑防水材料行業: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熱塑性彈性體(TPO)防水卷材、種植屋面用抗根穿刺防水材料及防水保溫一體化產品,柔性太陽能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聚脲類防水涂層,聚合物乳液類防水涂料和玻纖胎瀝青瓦等。 建筑裝飾裝修材料行業:環保型墻紙,環保、耐候、自潔凈型建筑涂料,環保、功能型實木復合地板和強化木地板,環保型多功能門窗,防腐木材、木塑制品,耐水、耐火、高強等功能性紙面石膏板,保溫、防火、耐候及涂色鋁塑復合板等。 非金屬礦物材料行業:玄武巖及火成巖、硅藻土、石墨、膨潤土、高嶺土、菱鎂礦等非金屬礦及精深加工制品。傳統大宗利用方面:汽車用新型高性能溫石棉、針狀硅灰石、石墨等摩擦材料,石墨基密封材料,超細碳酸鈣、珠光云母等。輕工用超細活性碳酸鈣、高嶺土、滑石,硅灰石針狀粉,云母、膨潤土等專用功能填料。化工用催化劑載體,吸附劑,高分子材料改性用填料等輔助材料。農藥新劑型用納米凝膠材料、高效載體材料。機電用高性能絕緣材料、減磨材料及潤滑材料。電子工業用元件包覆材料、研磨材料、高性能電極材料、功能涂層材料等。新型產業利用方面:高純石英及光纖預制棒。高純超細石墨、鋰離子電池石墨電極材料、石墨板材、改性石墨。碳酸鈣、膨潤土、高嶺土等納米礦物材料。耐高溫云母絕緣材料與珠光云母材料。環保用吸附材料等。 其他非金屬新材料行業:特種玻璃纖維、玄武巖纖維、碳纖維、碳化硅纖維等高性能增強纖維,風電葉片、高壓容器、高速列車及汽車用復合材料和無機改性材料等復合材料制品。氮化硅陶瓷、氧化鋁陶瓷、氧化鋯陶瓷、陶瓷過濾器、分離膜以及泡沫陶瓷等特種陶瓷。無鉻等新型耐火材料及制品。特種石墨、人工晶體、超硬金剛石、微晶玻璃、云母陶瓷、石英陶瓷等其他新材料。耐高溫、抗滲漏、耐腐蝕的特種工程材料等。
3、優化布局結構。立足服務區域市場,著眼降低物流成本,統籌資源、能源、環境、交通和市場等因素,優化生產力布局。在石灰石資源豐富和交通物流條件便利地區,集中布局并等量置換建設水泥熟料生產基地。支持大型熟料生產企業,在有混合材來源的消費集中地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產線。鼓勵原有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搬遷升級改造和用能結構調整,支持跨境經濟合作區或沿天然氣管線地區集中布局發展“多頭在外”的玻璃及深加工一體化生產基地。持續加強易門建筑衛生陶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適度承接東部地區陶瓷產業轉移,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檔次及配套能力,培育區域品牌,適度布局相關區域陶瓷產業。按照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集聚發展的模式,在部分城鎮周邊合理布局若干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工基地,推進部品化。依托優勢礦產資源集中地,集約集群化發展石墨、石材、耐火粘土、硅藻土、高嶺土、膨潤土、玄武巖等非金屬礦物加工利用產業基地,推進發展功能性新材料,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
[Page]4、拓展發展新業態。促進建材產業生產制造與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定制加工等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設計咨詢服務單位開展工程咨詢、試驗設計、裝備集成、安裝調試、運營服務一體化的建材生產工程承包服務,積極開拓國內外業務。發展建筑陶瓷、石材等裝飾及裝修材料的創意設計和產品設計。推進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石材等大宗材料物流配送網絡建設,探索建立建材下鄉營銷配送體系,發展電子商務。積極發展面向建材行業的能效評估、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檢測認證、科技成果推廣等服務,扶持壯大節能服務產業。
(三)創新驅動增效益
1、強化技術創新。依托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單位,構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發展創新平臺,支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技術研發、檢驗測試、驗證示范等機構,提升研發能力,加快研發促進產業升級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支持大型建材企業建立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重點突破智能制造、清潔生產、產品設計和應用等關鍵技術。加強企業知識產權建設與保護,鼓勵企業利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
2、推動技術改造。支持建材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裝備完善、安全生產、兩化融合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支持對新型干法窯生產線實施以余熱發電、協同處置、綜合節能、粉磨節電、高效收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減排等為主的技術改造。支持平板玻璃行業實施原料優化和標準化控制、配合料高溫預分解、全氧燃燒、熔窯余熱綜合利用、煙氣脫硫脫硝、生產線智能化控制等技術改造。支持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實施陶瓷磚干法制粉、薄型化、一次燒成,衛生陶瓷高壓注漿、真空擠出等技術改造。支持墻體材料行業實施以節能型隧道窯逐步替代輪窯、變頻電機替代傳統電機為主的技術改造。支持非金屬礦開發利用行業實施以超細超純選礦加工、尾礦綜合利用和改性復合深加工為主的技術改造。
專欄2:主要建材行業技術創新與改造重點
水泥行業:重點創新協同處置技術、綜合節能技術、脫硫脫硝技術、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特種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制備技術。 玻璃行業:重點創新在線表面改性、全氧燃燒、分段式窯爐、低溫余熱發電、脫硫脫硝一體化與綜合節能減排技術,光伏玻璃、超薄屏顯基板玻璃、低輻射鍍膜玻璃、智能化復合玻璃等產品制備技術,功能膜系材料和覆膜技術。重點優化在線玻璃表面改性、生產線智能化控制系統、厚度小于0.5毫米浮法玻璃生產工藝、高效節能減排裝備和關鍵配套耐火材料。重點開發浮法線高效脫硫、脫硝和余熱發電技術,多元燃料先進燃燒技術,現代煤化工制氣技術,全氧燃燒技術。開發智能化高效節能的高品質玻璃加工裝備、硅質原料尾礦綜合利用技術,分段式玻璃熔窯新型熔化技術。開發具有節能、防火、安全、降噪等功能的玻璃及其制品和智能玻璃研發和產業化等適應綠色建筑需要的新產品。 陶瓷行業:重點創新薄形建筑陶瓷磚(板)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輕量化節水型衛生陶瓷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利廢型新產品生產技術。陶瓷裝飾用噴墨印刷技術裝備,蓄熱(集熱)型建筑陶瓷板及其配套系統,蓄光型建筑陶瓷生產技術,新型色釉料,增塑外加劑,鋯原料替代原料。功能型產品開發,包括防滑、防污、抗菌、自潔凈新產品,隔熱、保溫、隔音等多孔陶瓷板生產技術等;衛生瓷高壓注漿成型技術。 新型墻體材料行業:重點創新輕質高強、施工便利的防火保溫外墻材料制造和應用技術,復合型墻體工業化制造和應用技術,高性能節能門窗材料和制造技術,防火防水保溫一體化屋面材料和制造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環保型外墻保溫材料、體系及低成本化成套技術與裝備,外墻裝飾掛板大型化、薄型化生產技術,適合地域特點的高效保溫砌塊及原料生產技術,高效環保木材防腐劑技術,脫硫石膏低成本化精密煅燒及綜合利用技術,高性能絕熱材料產業化技術等。開發建筑墻體工業設計、模具開發、生產復合、現場安裝等技術,解決系統配套與組合技術,產業化、部品模數化等共性技術裝備等。 非金屬行業:重點創新原料配料均化技術裝備,短流程磨礦提純技術裝備,功能材料改性、復合、納米精細化加工技術裝備。推廣超細粉磨、粒度分級、干法粉碎及干法提純、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低溫(節能)煅燒純化技術、礦物高純化、表面改性/改型、復合、納米材料制備等深加工技術。開發滑石、高嶺土、膨潤土、耐火粘土、螢石、晶質石墨、碳酸鈣、葉臘石等重要非金屬礦的低品位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石墨、石英等大宗產品提純與下游新產品加工技術,新型表面改性劑、分散劑、石材養護劑等關鍵輔料生產與應用技術。開發大型臥式超細攪拌磨和密閉砂磨機,大型干法和濕法精細分級設備,非金屬礦加工用微波活化及微波干燥設備,大型連續式粉體表面改性機,大型直熱式礦粉高效低耗連續煅燒窯爐,滿足高長徑比硅灰石、大徑厚窄分布云母、保護晶體結構的特種加工工藝與大型設備,高性能非金屬礦功能填料/產品制備工藝與設備。推廣石材圓盤鋸、鏈臂鋸等礦山機械化開采技術和碎石料、石粉的綜合利用技術。 其他建筑新材料行業:重點創新應用高純超細陶瓷粉體及前驅體制備、陶瓷蜂窩結構設計技術,超薄玻璃基板成型、高純石英粉合成和光纖預制棒制備技術,玻璃纖維浸潤劑技術,高純石墨電加熱連續式化學提純、高溫連續式絕氧氣氛窯生產、柔性石墨碾壓法和擠壓法加工技術、人工晶體生產及加工等技術,超硬材料制備技術,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成型新技術。
3、宣貫標準規范。積極宣貫特種玻璃、精深加工玻璃、特種玻纖、水泥基材料及制品、防火保溫材料、混凝土外加劑、特種陶瓷、非金屬礦及加工制品等技術和產品標準,加強與應用標準銜接。推廣建材產業節能減排、綜合利用、協同處置、產品質量、包裝貯存運輸使用、安全衛生防護等標準和技術規范。積極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
(四)綠色生態求持續
1、推廣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技術。支持企業開發并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積極使用無鉻耐火材料,努力提升能源梯次利用技術裝備水平。鼓勵園區加快燃料升級改造,支持有條件企業實施“煤改氣”、“煤改電”,集中使用清潔能源,全面提高建材工業節能減排水平。
專欄3:節能減排技術推廣重點
水泥行業:推廣余熱發電、布袋收塵器、高效篦冷機、立磨、輥壓機、低阻高效預熱器及分解爐系統、實時質量調控系統、變頻調速等技術。開發推廣高效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減排裝置和煙氣脫硝脫硫技術。重點研發水泥窯爐高效節能工藝技術及裝備,余熱梯度利用技術及裝備,能源管理中心,新型節能粉磨技術與裝備,粉塵、氮氧化物、低成本綜合減排工藝及裝備,二氧化碳分離、捕獲及轉化利用技術等。 平板玻璃行業:推廣熔窯余熱綜合利用、全氧燃燒、富氧燃燒、配合料高溫預分解、LOW-E節能玻璃技術、煙氣脫硫脫硝等技術。 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推廣干法制粉、陶瓷磚塑性擠壓成形、一次燒成等工藝技術,以及球磨機、干燥塔和窯爐等裝備實施節能減排改造。陶瓷磚減薄工藝技術、成套裝備,連續球磨工藝技術。陶瓷生產低溫技術,窯爐、噴霧干燥塔能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球磨機、風機等裝備節能改造技術,高效收塵、脫硫脫氮技術與裝備,新型高效煤氣化(自)凈化技術裝備。衛生陶瓷重點推廣高壓注漿等技術。 墻體材料行業:推廣燒結磚隧道窯余熱利用技術、窯爐風機變頻調速技術。 非金屬礦行業:推廣低品位礦石選礦提純技術。
2、推進清潔生產。支持企業推進能源合同管理和環境合同管理,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自覺提升清潔生產能力。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完善清潔生產評價體系,優化工藝流程,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控制生產全過程污染物產生、治理和排放。重點推進窯爐煙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頭消減,減輕末端治理壓力,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推廣高效除塵技術與裝備,加強生產過程粉塵排放控制,降低粉塵排放量。推廣降噪新技術,降低聲污染。加大污水處理回用力度,降低水資源消耗,減少水污染。
[Page]3、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進協同處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示范工程建設,發展基于垃圾、固廢的綠色生態和低碳水泥。鼓勵綜合利用礦渣、粉煤灰、煤矸石、磷(硫)石膏、尾礦、建筑垃圾等大宗廢棄物生產水泥、墻體材料等產品,擴大資源綜合利用范圍和固體廢棄物利用總量。在保證產品質量和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在水泥、混凝土、墻體材料、機制砂石等產品中提高消納固廢能力,逐步增加可消納固廢品種。支持發展基于農作物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以及廢舊木制品的生物質建材產品。發展綠色礦業,強化非金屬礦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
4、推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落實《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推動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構建貫通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的全產業鏈。建立完善綠色建材評價體系,開展綠色建材星級評價和發布工作,引導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綠色建筑、試點示范工程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應用,不斷拓展綠色建材應用范圍,逐步提高應用比重。支持綠色建材發展基礎較好州市建設以綠色建材為特色的產業園區。推進構建全國統一的綠色建材市場,方便消費者選用綠色建材。
專欄4:綠色建材生產應用主要方向
提升水泥與制品性能:1.發展高品質和專用水泥。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熟料產能,采取綜合措施倒逼水泥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執行水泥產品標準,完善質量標準體系,鼓勵生產和使用高標號水泥、純熟料水泥。優先發展并規范使用水利、道路等工程專用水泥。支持延伸產業鏈,發展混凝土摻合料,加快機制砂石工業化、標準化和綠色化。2.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鼓勵使用C35及以上強度等級預拌混凝土,推廣大摻量摻合料及再生骨料應用技術,提升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水平。研究開發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設計和評價技術,延長工程壽命。3.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構配件。積極推廣成熟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優化完善現有預制框架、剪力墻、框架-剪力墻結構等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完善混凝土預制構配件的通用體系,推進疊合樓板、內外墻板、樓梯陽臺、廚衛裝飾等工廠化生產,引導構配件產業系列化開發、規模化生產、配套化供應。 推廣鋼結構和木結構建筑:1.發展鋼結構建筑和金屬建材。在文化體育、教育醫療、交通樞紐、商業倉儲、工業標準化廠房等公共建筑中積極采用鋼結構,發展鋼結構住宅。工業建筑和基礎設施大量采用鋼結構,大跨度工業廠房全面采用鋼結構,地震災區民房恢復重建和農村危房改造中積極推廣使用鋼結構,大力推進輕鋼結構建設。鼓勵生產和使用輕型鋁合金模板和彩鋁板。2.發展木結構建筑。促進城鎮木結構建筑應用,推動木結構建筑在政府投資的學校、幼托、敬老院、園林景觀等低層新建公共建筑及城鎮平改坡中使用。推進多層木-鋼、木-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筑,在以木結構建筑為特色的地區、旅游度假區重點推廣木結構建筑。3.大力發展生物質建材。促進木材加工和保護產業發展,支持利用農作物秸稈、竹纖維、木屑等發展生物質建材,優先發展和使用生物質纖維增強的木塑、新型鎂質建材等圍護用和裝飾裝修用產品。鼓勵在竹資源豐富地區,發展竹制建材和竹結構建筑。 生產使用特種玻璃和節能門窗:1.發展新型和深加工玻璃產品。按需控制平板玻璃產能,統籌規劃項目布局。鼓勵發展太陽能光熱、光伏與建筑裝配一體化,帶動光熱光伏玻璃產業發展。支持發展電子信息用屏顯玻璃基板、防火玻璃、汽車和高鐵等用風擋玻璃基板等新產品,提高深加工水平和產品附加值。2.嚴格使用安全玻璃。加強安全玻璃生產和使用監督檢查,切實規范建筑安全玻璃生產、流通、設計、使用和安裝管理,防止以次充好,消除玻璃門窗和幕墻安全隱患。3.推廣節能門窗。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建設高星級綠色建筑,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新建公共建筑、綠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應使用低輻射鍍膜玻璃、真(中)空玻璃、斷橋鋁合金等節能門窗,帶動平板玻璃和鋁型材生產線升級改造。 革新新型墻體和節能保溫材料:1.革新新型墻體材料。重點發展本質安全和節能、環保、輕質、高強、保溫、隔熱、防火、易于施工的新型墻體和屋面材料,引導利用可再生資源制備新型墻體材料。推廣預拌砂漿,研發推廣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應用的配套墻體材料。2.發展高效節能保溫材料。鼓勵發展保溫、隔熱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壽命長的外墻保溫材料,開發推廣結構與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 升級陶瓷和化學建材消費:1.推廣陶瓷薄磚和節水潔具。推廣使用大型化、薄型化的陶瓷磚,節水、輕量的座便器(小便器)。開發新型水龍頭、馬桶蓋等智能衛浴用品,促進衛生陶瓷人性化、智能化生產,更好滿足個性化消費。發展透水磚等城鎮道路建設材料及集水系統,支撐海綿城市建設。2.提升管材和型材品質。大力推廣應用耐腐蝕、密封性好、保溫節能的新型管材和型材,提高使用壽命和耐久性。支持生產和推廣使用大口徑、耐腐蝕、長壽命、低滲漏、免維護的高分子材料或復合材料管材、管件,支撐地下管廊建設。3.推廣環境友好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支持發展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水性建筑涂料、建筑膠黏劑,推廣應用耐腐蝕、耐老化、使用壽命長、施工方便快捷的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和熱反射膜。
(五)融合發展提質量
1、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建材工業應用,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普及推廣。重點推進建材企業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實現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過程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探索構建在線集成創新、過程實時監測、指標分析對比、自動優化調整、產品緊跟需求、市場細分供應、智能物流調度的智能制造產業鏈。開展“機器代人”等專項試點,開展智能工廠、數字礦山、工業機器人試點示范研究。
2、加快產業間融合。強化需求牽引與創新驅動的協同效應,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跨界融合。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需要,以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為牽引,促進建材部品化、原料標準化,加快建材部品、構配件產業實現標準化設計、系列化開發、工廠化生產、配套化供應、信息化管理。以木結構建筑為牽引,促進木材加工和保護產業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節能環保、高效儲能等新興產業需求為牽引,促進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發展和應用。
3、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發揮緊鄰南亞、東南亞地緣優勢,拓寬境外市場空間。加大建材領域中國標準面對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外文版翻譯力度,積極開展項目咨詢、技術培訓服務,建立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一站式服務體系,搭建針對性精準服務平臺。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和綠色建材技術裝備輸出為切入口,積極參與南亞、東南亞市場分工合作和投資經營,積極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互利共贏的國際產能合作。鼓勵進口重要非金屬礦資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產品。
四、保障措施
(一)合力推進轉型發展
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發展和改革委統籌協調全省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工作。省級各相關部門切實履行職能職責,完善配套政策,并協調系統內各級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協作。各州市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建材工業調結構增效益轉型發展負總責,全面貫徹落實有關政策措施要求。發揮有關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作用,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完善行規行約,支持企業推進兼并重組,促進企業主動去產能,幫助企業加強改進管理,引導企業遵規守法、規范經營,誠實守信、公平競爭,搭建好政府和企業橋梁,助推建材工業轉型發展。支持社會各界采取各種形式,監督行業超能耗生產、超標準排放及違規建設、違法經營等問題。切實形成社會合力,促進建材工業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對接《中國制造2025》,加大智能化改造提升力度,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用好財稅金融扶持引導政策
用好各級財政扶持工業的各類專項資金引導建材工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產品創新延伸和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用足用好資源綜合利用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建材產業向綠色功能產業轉變。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化解過剩產能、實施兼并重組以及有前景、有效益的建材企業,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未經省政府確認公告等量置換建設方案的違規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的企業停止貸款。
(三)嚴格執法監督
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將及時公開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項目建設情況,對各州市隱瞞信息或違規建設的項目,一經舉報并查證屬實將予以公告,并追究相關責任。建材企業應依法安裝在線監控系統并與環保部門聯網,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自覺接受行政監督。各級發展改革和工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水泥企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處理違反強制性節能標準的行為。各級質檢部門要加大對建材產品的抽檢力度,對產品質量不達標的,依法責令整改并予通報;對無證生產水泥的,依法責令停產、處罰并向社會公告。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要嚴格安全生產監督執法,依法查處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建材企業,及時公布建材企業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信息。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