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民間投資需破“三座大山”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6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5.8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只有2.8%,增速創下了近15年來的新低。同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個百分點,比1-5月份降低0.5個百分點。
相對于國有控股企業投資而言,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往往代表社會資本的投資活躍度,民間投資增速和民間投資占比雙降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引發人們對中國經濟活力是否能夠快速恢復的擔憂。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分析稱,民間投資增速的回落,跟經濟結構調整有關系。他表示,民間投資中50%左右是制造業投資,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以后,傳統行業由于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所以需要進行市場出清。市場環境偏緊,加之工業品的價格在持續走低,所以企業投資意愿不強。這是民間投資增速回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石家莊經濟學院教授張久民看來,除了老生常談的經濟轉型陣痛期之外,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民間資本投資準入門檻過高等原因都限制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逐步增大,這影響了民間固定資產的投資。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財大氣粗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對國內經濟的發展信心略顯不足。而為了有效實現經濟轉型而推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同質化等供給側改革,導致我國傳統制造業經營出現較大變革,并逐步擴展到相關產業鏈上,進一步降低了民企投資熱情。
需要關注的是,除了宏觀經濟,民營企業融資難再次凸顯。
張久民告訴記者,民間融資主體大多為中小企業,雖然國家一直發文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在融資面前,這些企業的境況并沒有太大改變,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依舊沒有有效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間投資的增長。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央政府推出的大型項目中,絕大多數都被國有企業“標走”,而擁有這一攬子項目做后盾再加上國有光環籠罩,就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這導致銀行信貸資金被進一步分流到國有企業,從而對民間企業“縮緊銀根”,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有效投資渠道狹窄和審批手續過于繁瑣將想要投資的民企拒之門外。
張久民表示,審批手續仍過于繁瑣,這與國家發文支持中小企業信貸如出一轍,都是政策無法落實到位。根據相關新聞整理得知,許多地方仍舊存在層層審批、層層設卡的現象,使民企投資完成時間大幅延長。“機會稍縱即逝,經濟本就脆弱的民企在時間上顯然拖不起。”
張久民強調,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政策落實不到位以及繁瑣的審批程序猶如“三座大山”,再加上其他各種問題聚在一起直接導致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固定資產連續下降已經引起了政府重視。近日,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針對民間投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影響因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具體政策。
盛來運表示,雖然面臨一定的困難,但一些先行指標表現不錯,如:固定資產投資的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上半年增長25.1%,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近期市場環境有所改善,尤其是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的降幅在持續收窄,這一點對企業的利潤有好處,同時也有利于刺激或者吸引民間投資。只要加強政策的落實,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先行指標也不錯,民間投資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
編輯:孔雪玲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