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協會關于2020年前嚴禁新建水泥生產線的呼吁書
關于2020年前嚴禁新建水泥生產線的呼吁書
剛剛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為加快建材工業的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和穩增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據,《指導意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建材工業的十分關心和支持,是建材行業、特別是水泥行業盼望已久的政策性指導文件,《指導意見》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去產能、化解水泥產能過剩、加快行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總體要求,對水泥行業面臨的困境帶來了轉機,具體組織與實施好《指導意見》是行業共同的責任和愿望。
從2003年開始第一波宏觀調控時,水泥行業就被列入產能過剩名單,但13年過去了,調控一波接著一波,中央三令五申,水泥行業過剩陷入了“越限制越過?!钡墓秩Α5?,另一方面,新增產能卻屢禁不止,水泥行業產能已經出現全局性、全方位的過剩,一部分水泥企業部分生產線被迫限產、停產,在無序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企業效益嚴重下滑,形勢十分嚴峻。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經濟的增長僅僅是為了局部利益和近期政績,仍支撐在投資和靠量增長層面,加之在不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一些地方政府把增加新增產能作為增長壓力和動力,靠投資發展的沖動至今沒有退出舞臺;其二是少數水泥企業對市場盲目樂觀,經不起地方優惠政策、優惠條件的誘惑,為了近期利益,不顧國家宏觀調控和政策的三令五申,不顧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現實,不顧水泥行業的整體利益,仍在盲目地重復建設新線,新增產能不僅浪費國家的能源、資源財力,延誤行業轉型升級、創新技術和節能減排進程,也損害了眾多水泥企業和整體水泥行業的利益,嚴重影響了水泥行業的長遠發展。
化解產能過剩,首先要控制源頭,遏制新增水泥產能。新增產能如果得不到禁止,淘汰落后產能和去產能就成為一句空話,進而穩增長調結構就沒有支撐與基礎;新增產能不停止,產能去不掉,過剩會越來越嚴重,企業的的效益就無從談起。違規新增水泥生產線屢禁不止的行為已經受到行業和社會的深惡痛絕,行業、社會反對新增產能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為此,我們水泥行業產能排名前50家的大型企業以及中國水泥協會和各省市自治區水泥(建材)協會向國務院主管部門、地方政府、所有水泥企業以及全社會發出呼吁:
一、改革現行的利益驅動與項目審批于一身的項目審批制度和調整GDP增長為考核依據的官員晉升機制,改變少數地方政府不顧國家和社會利益的不恰當招商引資,從源頭遏制水泥行業的新增產能。
二、2020年前,禁止任何單位、任何地方以任何名義新建水泥熟料生產項目;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文件規定,凡是未按規定開展產能置換導致新增產能的,要組織各方力量將其嚴肅查處,國土、環保、質檢等部門和金融機構一律不能繼續支持。對國發〔2013〕41號文件印發前的水泥違規項目,未經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告、認定或明確的由省級地方政府視情處理的,停止發放或收回生產許可受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危險廢物、電石渣等固廢伴生水泥項目,必須依托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一律不再巧立名目不擴產能的改造和新建。
三、堅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34號文件精神,做到令行禁止。各級地方政府要根據國辦34號文件規定,對本地所屬水泥違規項目進行認真查處,積極發揮群眾舉報和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發揮行業協會的行業監督力量,堅決把新增產能的苗頭遏制下去。
四、進一步完改革善項目審批制度,建議由國家政府部門重新嚴格審批新建項目的權限,改變利益者、驅動者、決策者三位一體的制度,并加強項目事先、事中和事后核證與監督,建議各級紀檢、監察部門納入監管范圍;一旦發現違規新建項目,經審查核實后,當事水泥企業黨政主要負責人和所在地方政府的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一律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完善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遵規守法、規范經營,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發揮行業協會對水泥市場的引導和監督功能,整合水泥區域市場中的資源要素,控制供需側產能,平衡供需矛盾,增加水泥企業盈利能力,確保國務院辦公廳34號文件中提出“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目標的全面完成。
發起單位:
全國水泥行業產能排名前50家大型企業
各省市自治區水泥(建材)協會
中國水泥協會
2016年7月6日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