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淘汰落后轉型升級不應又掉入限制圈內
有篇廣東一地市機關報報道該市所屬縣級市水泥產業得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轉型,華麗轉身。該市2011年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展開了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的攻堅戰。堅持“創新驅動”,把淘汰落后產能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去掉落后的、不適應市場的產能,卸掉包袱,輕裝上陣,發展高效產能。
2013年引進的總投資18億元的華潤水泥年產2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300萬噸水泥粉磨站技改項目。另一方面到了2013年底,逐年淘汰了8家國營集體水泥廠,讓他們退出市場。同時對經營狀況相對較好、實力雄厚的三家水泥企業,以技改為抓手,扶持其轉型升級。一家由年產10萬噸機立窯落后產能技改為年產80萬噸水泥粉磨產能,一家由年產10萬噸機立窯落后產能技改為年產60萬噸水泥粉磨產能,一家由年產20萬噸機立窯落后產能技改為年產45萬噸水泥粉磨產能。
報道驕傲地稱,至此,該縣市已全面解決水泥產業工藝技術落后、高耗能高污染問題,實現水泥行業生產線全面升級改造,境況一新,面貌一新。
如要下這兩新(境況、面貌)結論,似還有瑕疵。按《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規定,60萬噸/年以下水泥粉磨站屬限制類。按當時(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水泥行業準入條件》規定,新建水泥粉磨站的規模要達到年產水泥60萬噸及以上。新建包括改擴建水泥(熟料)生產項目。由此看來,年產20萬噸機立窯落后產能技改為年產45萬噸水泥粉磨產能顯然稱不上“兩新”。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