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之國荷蘭60多年沒遭遇洪水圍城 只因做了這幾件事…
6月30日以來,中國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江淮、西南東部等地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給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洪澇災害。異常的氣候是主要原因,但同時還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小河流水利設施標準低、防洪能力弱、湖泊調蓄能力弱、不透水地面的增加…這一切的一切,也使得中國南方各個地區都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
說到洪澇災害的時候,有一個低地之國不能不提,那就是荷蘭。荷蘭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達1075km,全境皆為低地,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m,近乎一半的土地低于海面??上攵?,洪水是荷蘭最大的隱患之一,加上人口增長、陸地沉陷、建筑和基礎設施的增多…試問全世界還有哪個地方的洪水問題比荷蘭更加突出呢?
然而,這些年來,卻鮮少聽到荷蘭遭遇大規模的洪澇災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水患還是在1953年的時候,因為颶風侵襲、海水倒灌,荷蘭將近5萬棟房屋被洪水沖毀,這場大水奪走了近兩千條人命,190千米的提防被沖壞,89個閘壩垮掉,損失總額達15億荷蘭盾,相當于60多億人民幣。這次慘痛的教訓,讓荷蘭人更深的意識到抗水防洪的重要性。
那么,這個長期與洪水搏斗的國家,到底做了什么呢?
攔海大壩----圍海造地不是沒可能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荷蘭北海赫赫有名的攔海大壩。這個大壩開工于1927年,1932年完工。壩基寬220米,高10余米,全長32.5公里,壩頂為高速公路。大壩建成后,荷蘭的海岸線不僅縮短了300公里,更是大大減輕了海水對內陸的侵襲。一條大道堵住海水!不僅如此,這個堤壩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排出了6億多平方米海水,海底露出后,荷蘭人就撒播蘆葦和茅草;于是乎,海底就這樣變干了,一塊土地就這樣出來了??恐@樣的圍海造地技術,荷蘭人獲得了相當于國土面積1/5的千萬頃良田。
實在不得不佩服荷蘭人的驚人創意。如今,這個宏偉的工程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觀光點。
[Page]
三角洲工程----把大海關到外面去
除了攔海大壩,從1958年開始,荷蘭還建起了世界知名的「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s)。這個震驚世界的工程不僅可以阻擋強勁海潮、排放河水、讓船只通過,也是連接出??谌侵薷鲘u之間的橋梁,成為荷蘭西南部的交通要道。荷蘭的三角洲工程也被喻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在今日,荷蘭三角洲這個偉大的工程也帶荷蘭帶來許多游客。
這個三角洲工程,包括了在Oosterschelde、Haringvliet與Grevelingen等三大出海口建立第一防線的大壩,以及在河流較上游處興建第二、第三防線的大壩。從圖上看是這樣的,西北沿海地區有三道第一防線,內陸還有第二和第三道防線(紅色線條即是各道防線大壩)。這一道道防線,把大海圈在外圍,保證了居民的安全。
而這幾道大壩,也是匯聚了荷蘭人的奇思妙想。
哈靈夫勒特(Haringvliet)閘壩。1971年建成,位于哈靈水道,是三角洲北部主要水利工程,具有防潮、防洪、供水與航運等綜合效益。
東斯海爾德(Eastern Scheltd)閘壩。1986年建成,位于東斯海爾德河口。
(閘門關閉時)
(閘門開啟時)
馬斯朗特(Maeslant)閘。1997年建成,位于鹿特丹(Rotterdam, 地處三角洲地區北端, 荷蘭的重要港口)新水道河口,新水道寬360m, 深17m。
(閘門關閉時)
(閘門開啟時)
[Page]
城市“蓄水空間”
除了這些大工程,在荷蘭每個城市里,也有不同的“蓄水空間”。一旦洪水進入城市內,如果現存溝渠和河道無法有效疏解劇增的地表水,那么,大量空曠廣場、人行道與停車場空間就會被派上用場。這些地方平日可供民眾使用,大雨滂沱時就變成儲水空間;形狀和大小和高度不盡相同,卻一一相連,可起到蓄水和排水的作用,這就解決了城市內部的排水問題。
浮動房屋
荷蘭人最有創意的地方在于把致命弱點轉為其強項。既然面臨如此大的洪水威脅,那就將計就計,建浮動在水面上的房屋。洪水來臨時,房屋也隨之升高,像船舶一樣漂浮于水面。浮動房屋的地基是混凝土做成的,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同時,也不會有像在船上一樣的漂浮感,住在其中的人也不會有住在船上的感覺。人們逐漸發現住這種房屋與住普通住宅并無差別,房屋價格也差不多,重要的是可以不必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的洪水,所以這種房屋在荷蘭越來越受歡迎。
精準的洪水信息預報
荷蘭在預測洪水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的:完備的雷達測雨站點、快速的洪水自動測報設施、先進的通信傳輸設備和布局較廣的數據網絡。任何的氣象、水情、洪水預報等信息都可以隨時向社會公布,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也讓居民及時了解洪水信息,提前做好防洪工作。
洪水風險意識教育
荷蘭在中小學校也有自然災害預防教育,孩子們可以通過宣傳手冊,從小樹立防災意識。另外,政府也會根據洪水情況制作出風險圖,告知民眾風險程度和預防措施;當洪水到來時,居民可自行判斷危險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寫到這里,實在是不得不給荷蘭人一個大寫的服。雖然自然災害無法改變,但依然可以用智慧應對。不僅成功的阻擋洪水的侵害,還學習如何與“危險”和平共處。
如今,荷蘭也有許多關于海洋和抗洪的博物館,如鹿特丹「海事博物館」(MaritimeMuseum)、Breskens的「漁業博物館」、以及海堤霸體上的「1953洪水博物館」(Flood 1953 Museum)等等。這些博物館除了滿足游客對荷蘭海洋、水壩工程、洪水、漁業、海洋史、海事的知識好奇之外,也能讓荷蘭的年輕一代知道,荷蘭人曾經靠大海吃飯、靠大海致富,但卻也曾被大海反噬,而如今卻可以這樣與大海和平共處著。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