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武漢“看海” 海綿城市并非救急之“藥”
這些天,在各路媒體上都能看到武漢滿城是水的照片,越來越嚴重的畫面,讓大家都沒了心情調侃去武漢“看海”了。武漢市防汛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6月30日20時至7月6日10時,武漢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這場降雨突破武漢自有氣象記錄以來周持續性降水量最大值。超過98年周持續性降水,98年7月17日至23日,累計降雨量才538.5毫米。
對于為什么武漢投資巨大建排水系統,但武漢依然“看海”的問題,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也做出了解釋。他表示,武漢歷史上就是一塊沼澤地,主要依托水路,澤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后,武漢的地勢很低,排水條件很差;第二個是氣候條件,今年超強厄爾尼諾現已很嚴重,暴雨頻發,腹背受敵;第三個特點就是,過去國家經濟不發達,過多強調經濟性,武漢市的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
隨著各地“看海”問題的突出,海綿城市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相關股票都暴漲了起來,但是,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能拿海綿城市當救急之藥。
首先來看海綿城市的概念: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其中有兩個非常關鍵的詞“統籌”、“協調”,建設海綿城市,要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統籌協調城市各部門嚴格實施規劃等,地上、地下、樓面、屋頂、公園、綠地、給水、排水、節水、回收再利用等等都需要全面考慮,并非能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是建設幾條透水混凝土道路就是海綿城市了。
此次武漢“看海”,關鍵在于短時間降雨量太大,城市基礎的透水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排水,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在中國現實條件下,前期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后期城鎮化壓力又持續加大,內澇問題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需要持久戰。相關部門部署也應該按持久戰來部署,并且要多方參與,不能急于求成。最基礎的,還是要做好排水管網的建設。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