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通過減量產能置換壓減過剩產能大有效果
3月14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在網站上發布“2019年水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從六個方面印證了水泥行業深入推進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成果進一步鞏固,產品產量保持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列入第一方面的內容是產能得到有效控制。嚴肅產能置換,從嚴審核強化監管,嚴格落實產能分省清單制度和跨省置換聽證會制度,堅決禁止新增產能。
情況稱,產能置換平穩有序開展,2019年水泥行業共公告產能置換項目14個,通過減量置換,壓減過剩產能604萬噸,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和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自2016年國辦34號文件下發后,主管部門提出,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企業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產能,安置好企業員工。具體收費標準和資金管理辦法由各省級政府指導當地企業制定。在實際執行中,現實卻很骨感。曾有觀點稱,水泥企業要有一定的利潤后才有資金實力支撐壓減過剩產能。事實是后幾年利潤連連創新高,似也沒見到專項資金的出現。只見到個別省從財政專項安排基金,并以此引導得益企業對應出資。
采取統籌統支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辦法并不能真正體現出誰受益了、誰得付費的原則。只有雙方點對點了,付費方心甘情愿,得益方心安理得。這幾年實踐證明了產能置換方式能真正體現了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從2018年起,位于國家規定的環境敏感區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每建設1噸產能須關停退出1.5噸產能;位于其他非環境敏感地區的新建項目,每建設1噸產能須關停退出1.25噸產能;西藏地區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執行等量置換。2019年通過減量置換壓減過剩產能達604萬噸,減量置換儼然成壓減過剩產能的主力軍。
近見到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江西玉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8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置換的公示。公示顯示新建1條8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退出6條生產線,合計(實際)產能10000t/d,置換比例達到1:1.25,壓減2000t/d,即年產能達60萬噸。
在退出的6條生產線中,4條屬限制類,即2000噸/日(不含)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占退出產能50%。雖然對現在正在運行的限制類生產線允許生產,不過,由于其規模較小,達到《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16780)較為吃力,有可能超標,對其用電實行基于能耗標準的階梯電價中加價。以水泥熟料生產線(2013年10月1日之前)加價標準為例,可比熟料綜合電耗不超過64kWh/t,其用電不加價;可比熟料綜合電耗>64kWh/t但≤67kWh/t,電價每千瓦時加價0.1元;可比熟料綜合電耗>67kWh/t的,電價每千瓦時加價0.2元。
除了執行國家統一對淘汰類生產線實施階梯電價外,不少省對限制類生產線開始實施更加嚴格的高耗能產業能耗限額標準,對水泥產業限制類實行差別電價。以河北省為例,限制類加價0.1元/千瓦時。河南省則在2018年10月31日前加價0.1元/千瓦時,之后加價0.15元/千瓦時。在高耗能產業能耗限額將進一步加嚴的趨勢下,江西省4條限制類生產線通過產能置換退出實乃是明智之舉。
對于部分生產經營更為吃力的限制類生產線,很有可能已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對這部分生產線更要抓緊。今年1月3日,工信部原材料司就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作出行政解釋(操作問答)。解釋明確,已停產兩年或三年內累計生產不超過一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產線不能用于產能置換(自2021年1月1日起實行)。依據解釋可以理解為2019年1月1日已停產,或從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間,平均產能發揮不足1/3的生產線,均已不再能用于產能置換。留給這部分企業通過產能置換退出的時間(寬限期)不多了。
退出生產線中還有2條公司自己的2500噸/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其屬允許類。但在一些省已實施更嚴格結構調整要求,將2000噸/日(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列入淘汰類。這些生產線,包括窯徑同為4米2500噸/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需視當地產業政策決定去向。有條件有實力的公司對這部分生產線通過置換超前淘汰達到升級也是不錯的選擇。
編輯:俞垚伊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