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漠 開發沙漠建材
目前,國內外對于防治和開發沙漠都十分關注,我國采取了多種固沙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植樹固沙。在蘭包線兩側,在橫貫騰格里沙漠東南端,種植了綿延50公里、寬約800米的綠化林帶。生物固沙。如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利用以氯鹽為主,礦化度達4~5克/升的流河下面的礦化水進行生物固沙。草方格固沙。人們利用約1米見方的草方格作為沙障,與固沙植物相結合來固定沙丘。土工網固沙。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在蘭包鐵路,用土工網與植物相結合防治風沙。
經過治沙戰線全體職工幾十年來不懈努力,我國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初步治理。
國外已采用的治沙措施也值得借鑒。如阿聯酋,他們用水管將海水輸送到160公里外,在沙漠中建造了5個人工湖,建成了阿季班綠洲。埃及則是修建了底寬100英尺、頂寬175英尺、深20英尺的“和平”號水渠。它是埃及一項巨大的引水工程,將阿斯旺水庫的水引入西奈半島的沙漠地區,營造了100萬英畝的農田。該引水工程的部分地段采用的是巨型輸水管道。印度采用海水灌溉農田,在古吉拉特邦的卡奇地區,用海水灌澆一種名為“薩利庫尼亞”的農作物獲得成功。以色列利用咸水資源,大力發展地下咸水淡化技術,發展滴灌技術,在內格夫大沙漠地區應用效果顯著。建立污水處理廠,將凈化后的水引向南部沙漠進行灌溉。四周環海的日本擬在撒哈拉大沙漠利用海水造幾個東京灣那樣大的人工湖。湖面直徑30平米,湖深20~30米,可以發展海洋養殖。日本研制的高性能吸水樹脂,可以吸收超過自身重量幾百倍的水,可保持肥料、水分,適合沙漠地區培育植物和農作物,研究人員種植適應沙漠的紅樹,被列入了“聯合國紅樹計劃”。
設想的21世紀的巨大工程是改造撒哈拉大沙漠的跨洋引水工程。計劃把南美洲豐富的淡水引入北非沙漠。將直徑80米、長4300公里的巨型管道,漂浮在大西洋水面下,每秒輸水量1萬立方米。預期可讓3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充分灌溉,可把10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綠洲。
由上可見,國內防沙、治沙,屬于阻止沙漠化擴展和沙區小區域的經濟開發,不能根治沙漠,而國外阿聯酋、埃及、日本等國家的治沙,屬于根治沙漠,使沙漠變成綠洲。
我國是人口大國,可耕地少,沙區面積大,歷史時期形成的大沙漠就有塔克拉瑪干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克爾班通古特沙漠、毛烏素沙漠以及面積較小的庫布其沙漠、庫魯克姆沙漠等,總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我國的可耕地。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不但要阻止沙漠化,保持現有的可耕地,更應把根治歷史時期形成的沙漠列為21世紀議程,從現在開始抓沙漠綠化,開展沙漠建材的研究,大量開發用于沙漠的建材及其制品。
利用沙漠資源生產建筑材料是根治沙漠的基本思路之一。沙漠的特點是水少干旱、風多沙動和陽光充足。因此,要根據沙漠必須以水治沙,有了充足的水資源才能根治沙漠,開發沙漠、變沙漠為綠洲。
筆者在10多年前曾提出過研制大型預應力混凝土輸水管道,利用海水在沙漠建人造海(稱人造湖更確切)的設想。無獨有偶,阿聯酋、埃及、日本等國家已經實現或正在實現人造湖工程的宏偉計劃。建人造湖必須研究開發巨型水泵、巨型輸水管道、中間水庫、人造湖壩、湖間水渠、人造湖養殖以及湖區居住、生活、環境綠化、工業民用建筑等配套工程。建議采取“水固、圍固、壓固、植固、摻固”等各種防沙、治沙的技術方案。必須研究開發相應的沙漠用建材、適應沙漠環境的建材和利用沙及陽光資源的建材,統稱為沙漠建材。
開發沙漠建材對于阻止荒漠化擴大有重要意義。按照防沙、治沙的“五固”技術方案和人類在沙漠地區的生存活動的需要,下列建材及制品的開發無疑是有效的舉措。
1直徑7~10米的巨型帶鋼筒預應力混凝土壓力輸水管(簡稱PCCP)的開發。將渤海灣海水輸送到內蒙古的渾善達克沙地或毛烏素沙漠,使其變為綠洲。為此不僅要研制巨型制管設備和巨型水管的安裝技術,而且要研制耐海水水泥、耐磨內襯和管壁附著海水貝殼類生物的去除技術。
2湖壩水泥的開發,必須具有低水化熱、抗海水侵蝕的特性。
3低標號粉狀固沙材料的開發。主要用于湖區建設。
4全細集料沙漠混凝土的開發,可利用海水攪拌、海水養護和利用太陽能加速硬化。
5網格形水泥防沙障的開發。
6纖維增強水泥(FRC)擋沙墻板的開發。
7中間貯水庫及其防海水滲漏材料的開發。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