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業化曝十萬億藍海
按照國家相關文件,未來10年建筑工業化新樓宇將占建筑業的30%。業內預計,這是一個10萬億元的大藍海。一位內部人士說,國內人口紅利很快將不復存在,人口結構也大變了,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本身也是順應產業供給側改革。
掘金10萬億大藍海
“建筑工業化目前還無明確的行業屬性劃分,無明確、具象的規模概念。建筑工業化最大的福音,莫過于國家對于社會行業認知的影響及政策支持。”談到此,中民筑友科技集團副總裁楊宏偉喜不自禁地說,這個春天終于到來了。
今年2月初,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縮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質量。文件特別強調,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國內整個建筑業去年總產值是18萬億元,其中能進行工業化的大概有10萬億元。假設到2020年,或者十年以后,建筑業仍不發展,還是目前這個水平,那也有3萬億元。這個蛋糕非常大,是一個藍海。
按照前述文件內容,國家已明確鼓勵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
全產業鏈倒逼行業升級
在湖南一師范的項目建設現場,正是大量采用PC(預制混凝土構件),外墻不再需要使用密密麻麻的腳手架,眾多工人砌墻、現場編鋼筋籠的大場面也不再出現,大大提高了現場施工的安全性。
一位負責該項目建設的管理人員表示,按照傳統建造模式,至少需要1年左右,但采取建筑工業化方式不到半年即可封頂,原來工地需要150個工人,現在只需五六十人,解決了人口紅利變化可能帶來的用工荒問題。“現在傳統工地上更多是60后、70后,到2020年60后一代已到60歲了,70后也50歲了,找工人都難。”現在工廠的制造工人、項目總裝工人不僅僅有固定薪酬和休息時間,還有系統培訓,讓他們成為具有職業技能的產業工人或升級成為管理人員。
建筑工業化不僅縮短了建設周期,又能保證建筑質量。因為PC板都是預先設定好模具,工人按模具生產,避免了傳統建筑易開裂、空鼓和漏水等普遍問題,每個預制構件都有二維碼信息,方便及時掌握項目進度和安裝質量。
采取建筑工業化模式,到底會比傳統模式節省多少成本?中民筑友科技集團首席技術官俞大有說,作為建筑工業化這塊,建造周期是傳統的1/3,節約時間實際上就是節約成本。
俞大有表示,“工業化方式基本上可以在做完設計工藝圖之后,所有成本就能夠精確測算下來。傳統模式下,還有許多成本因為質量或周期的原因無法核算準確,工業化方式就可以去解決這類問題。”
一組權威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傳統建筑業以100%為基準,建筑工業化與之相比,可實現節能70%、節材20%,減少建筑垃圾80%,減少用工量50%。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