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下決心炸掉水泥廠 轉型發展貴在“變”
在企業淘汰落后的問題上,安中平沒有給自己留退路。他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2013年12月17號,當“轟轟”的爆炸聲響起,他干了17年的河北華恒水泥廠瞬間被夷為一片廢墟。
5月6日,當記者來到位于石家莊市鹿泉區宜安鎮的水泥廠原址時,廢墟早已不見,代之而起的是一座新型的飲品廠。安中平也已經有了一個新的頭銜——河北華洋飲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過去做水泥,現在做飲品,“騰挪”顯然不小。“這也正顯示出供給側改革的巨大力量。”安中平說。
拆水泥廠痛下決心 建飲品廠一波三折
在水泥廠集中的宜安鎮,污染與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盡管水泥行業的改造不下十次,但是對于這種“只要生產就有污染”的行業來說,改革勢在必行。這一次,政府下定了拆除的決心。
而改革則是對利益的觸動,對安中平來說,確實如此。
當河北省下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實施方案》,首次提出“6643”計劃時,安中平就有些坐不住了。“省里淘汰落后、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讓我感覺水泥廠已經不是長久之計了。”
果不其然,華恒水泥廠被列為鹿泉區首批淘汰對象,盡管那時水泥廠每年仍有四五百萬元的利潤,安中平的選擇依然堅定。說起當時的感覺,他還有更深的糾結:創業發家、安身立命的水泥廠沒有了,以后的路該怎么走?那時他每天都不知道該干什么,整個人極度迷茫。
被拆除的水泥廠僅宜安鎮就有100多家,和安中平一樣,一大批老板進入了“迷茫期”。為了讓老板們開拓視野,宜安鎮組織水泥老板到京津等地考察,并多次召開銀企對接會為水泥企業成功轉型提供資金保障。安中平就是在去承德考察時注意上核桃露這一項目。“到承德一看,當地的核桃露生產企業就像宜安鎮的水泥企業一樣多,宜安鎮當地也是核桃產地,附近太行山區核桃資源豐富,為什么我不利用這樣的優勢發展自己呢?”
考察回來,安中平開始了有關核桃露生產連續的考察,到大寨、到浙江、到臺灣……幾圈下來,項目基本確定。就在這時,安中平的愛人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干水泥廠,你設備、技術、人員都懂,要干核桃露你懂個啥呀?就守著咱積攢下的家底過個安穩日子吧。”
安中平又面臨著選擇。
求真品無怨無悔 上設備一步到位
正當安中平深陷干與不干的抉擇時,一個人的出現堅定了他做飲品的決心。這個人就是來自中科院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的全國核桃露生產專家汪士尚,國內第一條核桃露生產線就出自他手。兩人在鎮政府組織的一次活動中認識,一個有想法,一個有技術,現場的對接讓兩人覺得相見恨晚。“如果不是遇到汪工,這個飲品廠干不起來。”安中平這樣說。
記者見到汪士尚時,他剛剛到公司來查看相關生產技術指標。“和安老板合作,我一開始就問他一句話,你是做真核桃露還是假核桃露?”在汪士尚看來,真與假,反映的是一個企業領導者的人品和魄力,這是合作的基本點。當時核桃露市場良莠不齊,有的一箱六七十元,而有的一箱僅二十來元。做20元一箱的,有的一年也能銷售上億元,但是這種行為破壞市場秩序,汪士尚堅決抵制。而對安中平來說,下這么大力量從水泥廠轉到飲料行業,堅決不能做假貨自毀發展前景。兩人一拍即合。
從2014年5月份兩人相遇洽談,到核桃露生產線建成,還不到一年的時間。2015年2月,生產線正式投產。望著高速運轉、一分鐘能生產800罐核桃露的設備,安中平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做水泥廠時三天兩頭要升級換代,增投入改裝備,適應環保要求,所以在上核桃露生產線時,我力求一步到位,現在來看,我這條來自臺灣的設備在全國也是領先的。”
設備的領先也引領著技術的進步。河北華洋原料預處理過程中利用表面活性劑催化作用脫皮技術以及濕法超微粉碎技術都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前者使得原材料在脫皮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污染,而后者則使核桃中的蛋白提取率達到96%以上,并且口感更好,這在全國也處于領先水平。
轉型不是一轉就靈 企業必須苦練內功
汰劣轉優,說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拆了水泥廠建了飲品廠,不能說明就轉型了,技術、設備、人員都有了,也不是就轉型了,企業真正地轉型應當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人員素質的提升,最終形成企業穩定的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安中平深有感觸地說。
在河北華洋,90%以上的員工都來自于當地關停的水泥廠。如何讓這些一直在“傻大笨粗”行業從事生產的水泥工順利變為“食品人”,是企業要過的一道難關。“水泥生產過程粗放且隨意性大,而蛋白飲料的生產則要求一氣呵成,溫度、時間、壓力差一點都不行,這對工人、對老板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同樣來自中科院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的專家位紅英說。
在她的主持下,一場場培訓開展起來。她首先要求員工把原來水泥廠的做法完全拋開,然后對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技術、食品要求等進行詳細講解。一周的培訓后,再出考題考試,通過的員工才有資格進入車間操作。這樣的培訓在公司已成為“必修課”,每隔一段時間,就針對相關內容進行培訓。用安中平的話說,這兩個行業看在眼里是潔凈度的不一樣,但是內在的還是生產習慣和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培訓也是“補短板”練內功的有效方式。
記者了解到,受銷路的限制,目前河北華洋還不能做到滿負荷生產。“轉型過程中經歷過選擇的難題、資金的難題、人員的難題,現在投產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銷售的難題。”安中平說。飲料行業競爭激烈,而河北華洋沒有更多的資金拿出來去打廣告、搞營銷,公司面對的是已經被那些知名品牌“瓜分”的市場。
“飲品人”安中平依然行進在轉型的路上。
〉〉采訪札記
轉型發展貴在“變”
河北華洋飲品有限公司是鹿泉區宜安鎮最早進行轉型升級的民營企業,“變”是企業取得成功的法寶。從利用政府補貼資金,到主動追加投資2000多萬元,從擴大企業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到邀請了國內頂尖的技術團隊,每一步的發展離不開一個“變”字。用安中平的話說就是,轉型升級就是一個攻堅克難、不斷求變的過程。
在這個求變過程中,華洋購置了國內最好的生產線,制定了國內最高的產品質量標準,緊緊依托當地特色產業,打牢基礎,擴大發展,走入一個較好的發展態勢當中。在這個求變過程中,安中平摒棄了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思維方式和無序競爭的短視行為,主動做大做強,重視科技領先,注重產品質量,打好基礎,扎實創業,把產能過剩、污染環境的水泥廠轉型為依據當地特產、衛生潔凈的核桃露生產企業。這不僅僅是在生產方式上的轉變,更是在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在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下,企業不是可變可不變,而是必須在變中求生存求發展。
編輯:馬佳燕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