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業”存在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僵尸企業”一般有三個特征:企業規模較大、行業產能過剩、產業領域低端。
清理僵尸企業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改革五大任務中“去產能”的主要內容之一。正如電腦需要經常清理內存、優化運行環境一樣,經濟運行壞境也需要經常清理。
清理僵尸企業的關鍵不在于“清理”,而在于解決造成僵尸企業大量出現的機制性問題。如果把僵尸企業問題與其所處的微觀經濟生態聯系起來看,就會看到僵尸企業問題的根源在于金融體系的運行方式,也只有完成對僵尸企業的大規模清理,才能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僵尸企業問題與金融體系最直接的關聯體現在企業獲取銀行支持方面。實際上,識別僵尸企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看它是不是得到了來自銀行的補貼。目前常用的識別僵尸企業方法主要來自由卡巴列羅、星岳雄和卡什亞普在2008年提出的一個方法(Caballero,Hoshi & Kashyap,2008),簡稱為“CHK方法”。CHK方法的思路是從銀行是否給予企業以補貼角度來考慮,計算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計算出最優利率,該利率是所有企業在現有條件下可能享受到的最低利率。第二步,將最優利率與企業實際支付的利率進行對比,那些實際支付利率比最優利率還低的企業就有可能是僵尸企業。
“僵尸企業”為什么會存在?
實際上,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源于地方政府出于保證就業等考慮,經常大力維系長期虧損企業的生存。而對于銀行來說,出于對產生不良貸款的擔憂,也往往會向僵尸企業持續放貸。
具體原因在于,銀行給企業的每一筆貸款都會作為資產存在于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一旦企業的還款出了問題,對應的貸款就要被記錄為不良貸款。按規定,每一筆不良貸款都需要銀行拿出一部分資本金作為風險準備金。這樣一來,銀行的自有資本就會減少,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有時候,一筆嚴重的不良貸款就相當于地方分行一個季度的利潤。規模再大一些的不良貸款,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經營。為了避免出現不良貸款,銀行會在企業剛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企業提供一筆資金。一般來說,只要企業能正常還本付息,這筆貸款就算是正常貸款。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存在大量的僵尸企業,與整個金融體系的特點有關。通常來講,企業應該做什么?在當代條件下,應該通過不斷創新來做大做強,這樣就離不開金融服務。中國的金融是銀行主導的,于是,企業通常只能以貸款方式獲得融資,而貸款則需要抵押物。
在中國的現實經營環境下,抵押物通常是房地產或機器設備等“重資產”。這樣,一方面導致擁有房地產等抵押物的僵尸企業容易獲得融資,另一方面導致往往具有“輕資產”特征的創新企業很難獲得融資。
同時,由于企業續存才能持續還貸,僵尸企業往往不易破產。清理僵尸企業通常需要兼并重組,而兼并重組又依賴發達的資本市場環境。中國的資本市場發達程度還不高,這就造成僵尸企業缺少兼并重組渠道。
面對“僵尸企業”,美國是怎么做的?
從國際經驗來看,僵尸企業問題其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新常態中的瀑布現象。2008金融危機爆發時,美國金融業、汽車業、零售業等許多行業都出現了僵尸企業, 美國政府為此制定了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投入7000多億美元處理僵尸企業問題,制定了針對不同行業的救助計劃,如資本購買項目、汽車產業融資項目、住房救援計劃、小企業債券購買項目等,分別對金融業、汽車業、房地產業等行業進行了政策性救助。在汽車產業融資項目中,美國財政部直接提供貸款給面臨破產的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兩家公司,以股東身份幫助其重建,兩家公司很快扭虧為盈,政府也分到了紅利,美國汽車業很快恢復了活力。
美國清理僵尸企業的關鍵經驗在于,在政府主導和全程參與下,通過企業重組和債券銷售來實現行業結構重整。政府對每個企業重組項目的設計和把控至關重要,但操作一定要通過市場手段來執行。而發達的金融市場,則是市場手段的基礎。
編輯:王超涵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