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積極開展設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探索工作
上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工信部在解讀《意見》時指出,《意見》在“十三五”開局之際發布實施,必將對建材工業加快轉型升級起到提高認識、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化解建材工業產能過剩矛盾,促進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回歸合理區間,促進行業經濟平穩運行;有利于推進建材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加快轉型發展;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改善企業發展環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有效提高建材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促進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回歸合理區間,壓減過剩產能是必不可少的。《意見》提出,支持優勢企業搭建產能整合平臺,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聯合重組,整合產權或經營權,優化產能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并結合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創新業態和商業模式,主動退出綜合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產能,增強盈利能力。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開展試點,支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壓減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
工信部在解讀時,進一步提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聯合有關部門指導市場相對獨立、積極性高的東北地區開展水泥去產能脫困轉型試點,鼓勵區域內骨干企業搭建整合平臺,加快聯合重組,優化區域內要素配置,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同時也將指導市場相對封閉、具備工作條件的地區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壓減過剩產能一部分是依法依規淘汰的落后產能,一部分是通過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強制性標準,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壓減過剩產能,還有一部分是企業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
水泥產品“腿”短,優化要素配置、企業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都離不開“區域”因素。《意見》在完善支持政策章節中提出,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企業和平板玻璃企業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產能。工信部在解讀時更明確指明,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和平板玻璃企業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產能,安置好企業員工。具體收費標準和資金管理辦法由各省級政府指導當地企業制定。
解讀表明,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如何設立、籌集、管理是按省級行政區域設定的。由省政府指導省內大型骨干水泥企業聯合設立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受益企業(方)與主動退出產能企業(方)在省政府指導下,就主動退出產能企業獎補標準和范圍、安置轉產員工標準和受益企業對此應出“恤”的計算準則、繳費時間、實施有效期限以及雙方對這筆專項資金使用和監督等制訂管理辦法,由雙方認可,達成共識,共同執行。
作為各地水泥協會應該按《意見》要求,因地制宜積極調研探索,向省政府提出本省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政策建議。在今后雙方實施過程中起監督作用,或在省政府授權下管理好這筆專項基金。同時,考慮到區域的相對性,特別是相鄰區域臨界附近地域內水泥企業互相均有分布情況下,在探索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時,宜與鄰省兄弟水泥協會溝通,有些工作可同步進行,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必要時,中國水泥協會應該幫助協調省與省之間有關工作。
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企業和平板玻璃企業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產能是一項對化解過剩產能、實施兼并重組很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嶄新工作,其政策性強,涉及面及影響面都很廣,從時間上也需要盡快推進。這需要我們去深刻理解《意見》的內涵,結合實際,創造性推進,促進水泥產業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回歸合理區間。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