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西部建設一發明專利填補破解砼離析難題的國內空白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局傳來正式回復:由中建西部建設西南公司成都外加劑廠所研發運用《一種混凝土用抗離析劑及其制備方法》獲得發明專利的授權,并認為它“填補了國內混凝土專用抗離析解決混凝土離析問題的技術空白”。
建筑工程混凝土泵送施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條件之一的為混凝土本身必須在一定時間(通常在120至240分鐘)內保持較大流動性的工作性能。即:要求其坍落度損失小,且不泌水、不離析。然而, “環境友好型 資源節約型”國策地強制推行和目前國內天然砂日益枯竭的現實,我國早已明確規定不得在江河兩畔等處隨意開采天然砂。這樣,促使眾多混凝土生產企業只能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級配差、和易性差的人工機制砂。
用人工機制砂配置的混凝土很容易導致在施工現場泵送時處于離析、泌水的不穩定狀態,進而產生堵泵,給混凝土施工帶來質量下降乃至退貨等風險與麻煩。而目前國內已用于混凝土抗離析的諸如聚丙烯酰胺等產品因其絮凝作用強,直接導致混凝土集沉速度快且易在短時間或瞬間失去流動性能,進而造成混凝土的和易性大打折扣。
《一種混凝土用抗離析劑及其制備方法》這項國家發明專利,是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該公司特地首創研發設計的一款用于抑制混凝土離析、泌水的專用外加劑。它是通過改善混凝土漿體的性能而非增加膠凝材料用量來提高混凝土的流動性和穩定性的,其性能的獨特長處與優勢,集中體現在用機制砂、超細砂和非連續級配粗骨料配置生產的混凝土尤為突出、顯著。
研發它的技術原理和路線是:一方面,鑒于這種高效抗離析劑屬于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中大量的羧基、羥基等親水基團能橋接水泥基顆粒與細集料以及水分子的同時,還恰如其分地引入了部分酯基,賦予微量的引氣性能,因而其微小氣泡具備極佳的“潤滑和滾珠效應”,能明顯降低水泥漿剪切應力,降低其塑性粘度;一方面,這些官能團通過碳-碳鍵來鏈接,形成具有空間網絡結構的大分子,這種結構就能有效改變水泥基膠凝體系的流變性能,進而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的抗離析、抗泌水性能,提高了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穩定性。
這種高效抗離析劑雖然不太具備聚羧酸減水劑的減水功能,但它與聚羧酸減水劑復配使用后,卻能很好保持泵送混凝土的穩定狀態,大大減少了混凝土堵泵幾率和退貨頻次,提高混凝土施工效率和便易性。上兩百次(組)試驗試配和在四川、重慶、廣西、云南等西南20多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過程與結果一再雄辯地證明:這種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高效抗離析劑摻量不僅只占混凝土膠凝材料的0.01~0.04%即可取得十分明顯地抗離析效果,而且從物理力學性能來看,抗離析劑與混凝土相容性好,也在混凝土抗壓強度的發展上無任何負面影響。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