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碧水藍天保衛戰,建華建材生態護坡技術探索水生態治理新路徑
城市黑臭水體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感受最強烈的水環境問題,不僅損害了城市人居環境,也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開展黑臭水體整治,啟動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從政策導向角度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妙用混凝土生態框,“黑臭水溝”變身“生態景觀渠”
在廣東珠海,有這樣一條曾經“又黑又臭”的排洪渠,經過合理有效的綜合整治后,成為了一條以生態環保為主,兼具生態觀賞性的排水明渠!
這條排洪渠位于珠海香洲北山,過去長期存在河涌黑臭、河岸雜亂、底泥淤積、污水溢流等問題。其實,這條排洪渠上游的水質很好,但是流經下游,污水入渠,導致了水質嚴重下降。為了徹底解決污染問題,項目設計單位決定全段清淤后,鋪設階梯式生態框,滿足護坡需求的同時,提升生態治理功效。并委托混凝土制品與技術綜合服務商建華建材集團(以下簡稱建華建材)生產制造所有預制混凝土階梯式生態框產品。鋪設完成后,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層層混凝土生態框呈階梯狀向上排開,框內種滿了適宜水生土養的花卉綠植,整體環境顯得干凈美麗有序。
從黑臭水溝到生態景觀渠,重獲新生的北山排洪渠獲得周邊居民的肯定和贊許。
助力河道生態治理,建華建材裝配式技術優勢凸顯
在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 河道治理也從過去側重安全、經濟的治理模式向保持河道自然特征多樣性的生態模式轉變。城市河道治理基于確保原有河流形態的前提下,融入了景觀生態設計,合理構建生態河道環境,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建華建材裝配式建造技術的優勢再次凸顯。裝配式綠色生態框護岸、預制仿木樁生態護岸、預制裝配式L型擋土墻護岸和預制裝配式空箱護岸、快速裝配式波浪樁生態護岸、快速裝配式護壁樁護岸等多種裝配式生態護岸技術,能有效的實現恢復河道、固土種植、構建生態走廊。相關產品技術也入選了水利部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指導目錄,為一流水利工程落地提供了科技支撐,為相關規劃編制、工程建設、科技推廣提供了技術參考。
在丹金溧漕河金壇段中,建華建材創新使用了預制空箱式擋土墻護岸,并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該段護岸總長逾1km,建華建材將護岸墻身工廠預制完成后,通過水路運輸至現場直接進行浮吊安裝,減少了圍堰土方和施工臨時道路。同時,施工現場廢水污水、建筑噪音、粉塵污染等也大幅度減少,將施工對交通和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建華建材的生態護岸技術將植物與土木工程建筑相結合,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凈效應于一體,代表著護岸技術的發展方向。
山東豬籠河項目是桓臺縣地下水漏斗區域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在治理方案設計之初,業主及設計單位計劃使用傳統擋墻作為支護,但現場水流較大,圍堰風險大。同時傳統擋墻護岸施工周期長、生態效果差、施工質量難以保證,這對于整體治理工期較緊的現狀而言是無法滿足需求的。打破這一困境的是建華建材的波浪樁生態護岸方案,方案所使用的波浪樁產品采用工廠預制,機械垂直沉樁,減少了土方開挖,施工效率高。同時樁截面為拱形設計,增加了擋土面積,經濟效益好。工程完成后,波浪樁佇立兩岸,一字排開,形成起伏的波浪狀,十分美觀。
融合混凝土新技術,實現景觀生態效果
在城市和風景區等沿河區域的支護工程中,不僅要保證岸坡的穩定和安全,也要兼顧生態環境及人文發展的需要。為避免景觀的生硬,建華建材的諸多水利工程項目中,也創新融入了景觀生態的概念,將最新的混凝土技術在護岸結構中使用,進一步向綠化、美化環境方向發展。
在高郵東部城區先鋒支河整治工程項目中,建華建材的仿木樁生態護岸方案,將河道支護、生態景觀融為一體。確保混凝土樁支護的功能優勢外,預制產品逼真的仿木外觀,滿足了項目對景觀環境的要求,獲得業主與設計單位的一致認可。
湖北潛江返灣湖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是潛江市為潛江國際馬拉松賽事而建,在確認需要新建水上賽道時,離正式開賽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了,設計單位原定的現澆方案完全無法滿足工期需求。設計單位果斷修改方案,采用建華建材“預制樁+預制梁+預制板”的預制拼裝方案,并對連接方式進行了優化處理,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保證了賽事順利進行。水上棧道仿木的外觀,在藍天碧水下,生態效果得到了最大發揮。
錢塘江河口是我國最大的強涌潮河口,潮流強勁、沖淤頻繁,潮差大。新時期的海塘建設,要確保海塘自身安全,保障防洪安全,在此基礎上,強調海塘護坡的文化性與景觀性相結合。在古海塘段文化價值突出的陳汶港段,建華建材將預制混凝土空箱式擋土墻與緩凝成像技術相結合,創新海塘護坡方案。成品牢固可靠、裝飾效果好、精度高,施工周期短,有效解決支護問題的同時,展現了錢塘江海塘及涌潮文化,實現了海塘護坡的多樣性。
聚焦水生態治理,一直是建華建材探索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的“主旋律”。未來,建華建材將繼續堅持預制裝配化發展方向,結合更多的工程落地,進一步加快系列生態護岸技術的創新研發進程,助力實現河流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人水和諧的治水目標。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