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
2016年3月,中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開始申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推進海綿城市的相關規劃,并啟動超過數千個項目,這表明海綿城市建設正成為一股熱潮。熱潮背后,同樣需要冷靜思考:目前建設中究竟有哪些問題?
來聽聽海綿城市建設領域專家韓麗莉(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種植屋面技術分會秘書長、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的觀點:
前期調研很重要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前期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在真正建設之前,應該先對當地的環境、人文、地貌、氣候、歷史等進行深入考察,不能所有的建設都按照一個模式走。如果做不到因地制宜,最后很難成功不說,或許還會造成負面影響。
建設海綿城市不能盲從,它不是簡單挖幾個深坑、做幾個蓄水措施、建幾個雨水花園就可以了,它需要調動全社會的資源,更需要將資源與工程、技術結合起來。
我個人很贊成建設海綿城市,因為它為很多行業創造了新的發展契機。但是,真正深入認識“海綿城市”,在前期工作中進行調研和論證,做到科學有效、循序漸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城市確實存在沒有做好前期工作、冒進的情況。
四大問題別回避
雖然2014年出臺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幫助海綿城市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海綿城市對大家來說還是個新事物,我們沒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和實踐積累;此外,中國幅員遼闊,16個試點城市中,重慶是山地,陜西咸陽西咸新區屬西北地區,廈門是沿海……每個城市的降雨量、氣候條件、水文地理等都不同,《指南》只能提綱挈領,我們需要一步步摸索。
其次,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濕地、湖泊等是關于低影響開發的幾個方面,由于各個城市開發側重點不同,職能、屬性、歸誰管等也不同,具體施行時如何側重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或者說法。
再次,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逐步進行。在城市環境中,第一個接受降雨的是屋頂,所以應該先從屋頂出發,科學、合理地依照正確順序建設。但現在,大家往往直接忽略掉屋頂,討論的都是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完全沒有想到降雨的一部分水先被屋頂截留,沒有意識到屋頂綠化的重要性。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各部門缺乏聯動機制是關鍵。要建立海綿城市,應該有一個專門的牽頭部門,或者建立一個統籌機構,將各個部門聯動起來。如果兩個部門平級,都從各自的利益考慮,勢必意見不同,一個部門很難要求另一個部門配合自己的需要,自然很難聯動起來。
小處做起齊參與
海綿城市建設在國外有些地方已經比較成熟。比如,德國得益于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瑞士雨水比較干凈,直接可以將其儲存起來送往房屋各處……
有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理念上,應該提高城市居民的海綿城市意識。海綿城市建設應該是全社會每個公民的職責,不只是水務局或園林局的事兒,需要全民參與。在做法上,可以從小處做起,發揮自己所能。比如,以小區為單位將雨水收集起來,家庭也可以收集如空調水等一切家庭用水,這些都能作為灌溉用水。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