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從常州外國語學校建在“有毒地塊”土壤修復說開去
連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500在校生疑似因化工廠污染地塊中毒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主流媒體對此事件追蹤報道。《北京晨報》轉引自新華社消息稱,本該是安全的學習場所,學校選址卻建在“有毒地塊”旁;本應是健康的少男少女,卻身體出現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在今天《北京晨報》標題為“學校選址距‘毒地’100米”的報道中有一段內容是選址之禍, 7年前埋下的“定時炸彈”。內容提到,受污染的原化工廠地塊,包括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農藥廠、常州市華達化工廠、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原廠址,地塊總面積約26.2公頃。由于化工廠有污染、氣味太大,周圍居民反映強烈。于是,政府便下令要求企業搬遷入新區。此后,這一地塊就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根據當地早前的相關規劃,受污染原化工廠地塊原計劃在修復后將用于商業開發,修復工程方為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污染土壤修復得如何?消息稱,作為相關地塊土壤修復工程方案的設計指導單位,常州市環科院原本預設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復,但由于接收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水泥企業不能正常生產,修復沒有明確時間,但相關部門并未就這一變化做相應預案。當然,消息還指出,(土壤修復)問題還不止于此。常州市環科院院長徐圃青說,在修復的過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應按照相關部門出具的方案進行封閉操作,結果卻露天作業,相關環境風險沒有把控。結果釀成有毒地塊未修復學校就開建的錯事。
這一有毒地塊未修復學校就開建的錯事把水泥企業也扯上了,由于接收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水泥企業不能正常生產,以至于修復時間無法掌控。好在報道尚公正,說(在這一情況下)相關部門并未就這一變化做相應預案,沒有把這筆賬全都算在水泥企業身上。
早在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局下發《關于促進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及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一些水泥企業開展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工業廢物、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險廢物的實踐,同時開展了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垃圾焚燒飛灰的探索。并指出了目前我國利用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處理工藝和關鍵技術不成熟,企業運行管理經驗不足,廢棄物特性有待明確,缺乏針對性排放標準、污染控制標準、產品質量控制標準等風險控制相關標準和完善的控制措施,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缺乏政策激勵。
在水泥產能過剩狀態下,水泥企業生產線時開時停也較常見。對于處置生活垃圾、處理一些工業廢物、污水處理廠污泥需要連續性,能做到日日清是最佳的狀況。對處理污染土壤和危險廢物一般則是階段性的或突發性的。但不論何種情況,如遇水泥企業生產線正常停產或非正常停產狀況下,必須要有相應預案,即要有替代處置方案。
在這里有必要對溧陽天山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的示范線工程作個回顧。該工程從2013年年初正式投運以來為溧陽城市環境保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去年年初,本網有篇題為“溧陽天山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破解‘垃圾圍城’”的專題報道。報道提到,溧陽市城管局局長吳小平感觸很深的說,項目投運后,最高日處理量達到500t/d以上,安全可靠地徹底消納垃圾,同時也真正實現了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他用“三省”(省錢、省地、省心)評價這項工程。除了生活垃圾以外,溧陽市配合中材國際環境工程公司,將市政污泥和危險廢棄物的處置也納入溧陽天山協同處置項目處理系統內。屆時,溧陽天山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項目將一站式處置溧陽市的城市垃圾、污泥、危廢,基本徹底解決了溧陽市的廢棄物處置問題。
報道結尾稱,溧陽市還在積極動員一山之隔的兄弟縣市溧水市建設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以幫助溧陽天山在水泥窯檢修停窯期間“相互搓背”,互補協調處置垃圾。“搓背”是他人出手相助,不是用“勿求人”自己解決背部搔癢。現在回頭看,溧陽市這一做法很高明,也容易操作。從政府層面解決了“預案”,對水泥企業則分散了在不得已出現停窯時的處置責任風險。當然,水泥企業“相互搓背”只是當地可選擇的相應預案之一。
在水泥產品供大于求的當今,如何“搓背”需要提到議事日程,更得政府進行統籌協調。雖從投入上相應要高些,攤到處置成本上相應也高些。無論如何,要有處置預案——“備胎”是必須的。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