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趙君:水泥行業去產能化勢在必行
“北方水泥去年產能利用率不到50%,整個東北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全國范圍內產能利用率也很低,水泥行業去產能化已經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集團北方水泥副總裁趙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集團北方水泥副總裁趙君
今年是趙君連續第三年將自己的兩會提案聚焦在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因為在他看來“這是我們水泥行業當前面臨的首要問題。”
數據顯示,從2009年9月至2015年,全國新增新型干發水泥熟料產能9.2億噸,增幅達到100%。然而,隨著經濟增長步入下行通道,水泥需求在2015年迎來歷史性拐點,全年水泥產量同比下跌4.9%,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65%,企業虧損面達到50%。
趙君就此指出,預計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延續,未來水泥需求還將持續下降,全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和虧損局面會進一步加劇。為此,加強供給側管理,加快去產能已經成為我國水泥行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健康發展的唯一出路。
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八個妙招
趙君:“這幾年我一直在提產能過剩問題,現在來看,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部門的支持,現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著重化解產能過剩難題。”
今年供給側改革不出所料成為社會各界兩會期間關注的焦點,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其中鋼鐵、煤炭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被重點提及。
本次兩會,趙君提交了《關于加強供給側管理 加快去產能 化解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困局的建議》,就水泥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現狀以及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提出了八個妙招。
一是,要堅決遏止新增產能,要停工和清理所有在建項目,五年內不以任何名義核準新建熟料生產線,從嚴控制技改項目審批;二是,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強制取消32.5標號水泥,限制淘汰2500t/d以下熟料生產線和直徑3.2m以下水泥磨機,建立完善的落后產能退出補償機制;三是,要堅決推行錯峰生產,將錯峰生產向深化發展,向更廣的范圍擴展;四是,要推行“能耗與排放”雙控雙降,進行限額生產;五是,要鼓勵支持提高行業集中度;六是,成立結構調整基金;七是,要恢復出口退稅政策;八是,要加強輿論宣傳、社會監督和行業管理。
趙君告訴中國水泥網記者,今年兩會與往年相比,通過總理的報告,極大提振了化解產能過剩,保證經濟較快增長的信心,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代表團的講話,更是為化解產能過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解決思路。
但是,趙君同時也指出,通過兩會期間與東北各地市領導和代表對產能過剩問題的交流,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辦法得到了廣泛支持,成為此次參會對實際工作的最大收獲,然而作為企業而言,化解產能過剩還需要持續激發內生動力,加速提檔升級步伐。
化解產能過剩亟需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報告中提出,將拿出1000億資金用于解決在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問題,成為近期政策層面為化解產能過剩作出的實實在在的動作。
趙君:“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勢必有一些企業要倒閉,一些企業要減員,這個時候國家拿出一部分錢來解決職工問題對于解決企業后顧之憂,逐步化解產能過剩很是關鍵。”但是,化解產能過剩既需要國家的支持,但是主要還是要靠企業發揮自己的內生動力。
一方面,行業需要對產能過剩問題擁有充分的認識,以此增強企業緊迫感,自覺通過錯峰生產、并購重組等方式削減水泥產量,甚至按照一定配額指標定量生產。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需要根據市場的要求,開發出更新、更好、更節能、更環保、技術含量更高的水泥產品,特別是市場附加值高的產品,提升企業競爭力,加速產業升級。
根據趙君的介紹,北方水泥目前已經和大慶油田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著力開發油井水泥,今年將實現批量化生產。該產品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以前油井水泥需要進口的現狀,而且成功降低了油田生產成本,提高了北方水泥經濟效益。
趙君:“市場需求要求我們研發生產出技術含量更高、更加綠色環保的水泥產品。水泥行業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條捷徑。”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水泥行業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大企業的責任和帶頭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趙君指出,近年來中國建材積極落實國家化解產能過剩,加快行業并購重組政策,承擔大企業責任,收購和關停了一批水泥企業,同樣為緩解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將化解產能過剩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早在2009年,國家就已經發布了《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俗稱“38號文”。隨后有關部門相繼出臺多分文件,但水泥行業新增產能卻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15年熟料產能已經翻了一倍。
趙君:“在落實總書記講話和總理報告,加快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水泥行業還有一段路要走。除水泥行業需要加快提檔升級步伐,加快行業重組之外,各相關部門還應盡快出臺去產能化政策,特別是在監督檢查環節,主要落到實處。”
事實上,近年來雖然國家層面不斷出臺控制新增產能措施,但是部分水泥企業仍然頂風作案,以差能置換、落后產能淘汰等等理由新建水泥生產線,這也是導致水泥總產能屢控不降的重要原因。
當前,面對水泥市場的萎縮,控制產能規模迫在眉睫,遏制新增產能成為首當其沖的一環。不僅限于此,在產能過剩愈發嚴峻的行業現實面前,各項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措施都必須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
趙君告訴中國水泥網記者,“一定要強化監督檢查,落實化解產能過剩目標,地方政府應該講化解產能過剩列入到落實重要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把化解產能過剩年度完成指標面向全社會公布,建立舉報制度,強化考核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個地方化解產能過剩情況進行評估,國務院相關部門已經就加強監督檢查表態,將適時組織開展專項追查,對未完成的地方和企業進行追責。”
趙君放慢語速:“今年的兩會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都是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利好消息,我們正朝著向好的方向發展,離達到和實現真正化解產能過剩的目標越來越近了,我們對此也充滿信心。”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