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去產能勢在必行!如何去產能?
近日,中國水泥協會召開了2016年中國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C12+3峰會),水泥行業領軍人物齊聚珠海,共同探討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議題,共商水泥行業發展大計。針對會議主題,中國水泥行業領軍企業之一--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目前全國新型干法熟料產能約18.9億噸,2015年全國熟料產量13.3億噸,熟料產能利用率僅為70%左右。如按照生產線實際能力計算,預計熟料產能富裕程度要達到40%左右。過去,我國經濟主要依靠固定資產、房地產投資等拉動,對水泥的需求比較大,現階段國家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對水泥的需求逐步減弱,2015年行業已經出現拐點,近2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后期,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的逐步形成,國家會進一步減少固定資產投入,預計未來3-5年全國水泥需求會呈現階梯式下降,部分區域會出現大幅下滑,而后會進入平臺期。去產能勢在必行!如何去產能?
一、抓實去存量
一是通過技術手段,加快淘汰那些在運行的沒有礦山資源、裝備落后、規模小、能耗高的熟料產能,減少市場供給量。執行更加嚴格的節能環保標準,實行差別收費,管理好的企業經營優勢會更加凸顯,管理差的企業運行成本會更高,經營難以為繼時會自動退出。這樣操作,一方面企業為增強自身競爭實力,會不斷進行管理和技術創新,同時也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法則來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既符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也順應了供給側改革戰略。
二是全面取消32.5級低標號水泥。取消低標號水泥會一定程度上化解產能過剩,有助于行業良性發展,促進我國水泥行業與世界接軌。另一方面,這一舉措將大大削弱那些落后企業的競爭力,市場會逐步將其淘汰。
三是要鼓勵企業有序退出,政府要有政策托底,建立行業企業退出的機制和通道,可以考慮征收產業調節基金,以便在企業退出時,使退出企業員工的利益得到基本保證,政府也可以利用基金回購退出企業的礦山、土地等資源,降低退出企業的損失,減少社會矛盾和壓力。
四是恢復水泥行業出口退稅政策。就當前我國水泥行業情況看,要完成結構調整還需要一個過程。鼓勵水泥企業加大出口,能緩解國內市場供求矛盾,避免行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國內市場出現大的波動,有利于改善提升行業效益。另外,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幫助戰略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必然會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優質水泥,越南、韓國、泰國、日本等國都在加大水泥出口搶占這一市場份額,恢復水泥出口退稅,有利于提升中國水泥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以此鼓勵企業加大出口,符合國家戰略規劃,也符合行業發展政策。
二、嚴格控制增量
一是水泥企業間要加強產銷合作。在供求矛盾不大的區域,大企業要主動帶頭壓縮產量,改善區域市場供求關系,維持行業合理的利潤水平,避免相互惡性競爭。在具體操作上,政府部門要組織推動,全行業要通盤考慮,分區域來組織實施,這樣一來才能保證執行到位、相對公平、更具可操作性。
二是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十三五”期間,政府原則上不應再批準建設新項目,大企業也要帶頭停止新建。未來根據一些地區的資源、需求等情況,如果有新建項目安排,應該優先考慮淘汰落后貢獻大的企業。
三、倡導合作共贏
一是企業間可以嘗試進行一些跨區域的產能互換、相互參股或者托管經營等合作模式,以促進區域性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這樣有利于市場統籌運作,提高行業效益。
二是鼓勵水泥企業實施聯合重組。當前,我國仍有3000多家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與發達國家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水泥行業只有集中度提高了,才能有效改善行業供求矛盾,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所以大企業必須帶頭并購重組。在推動水泥行業并購重組方面,國家也要在資金、稅收等方面出臺一些支持政策。
三是建議國家有關部委修訂完善反壟斷法,對水泥等嚴重過剩行業適度放寬合并反壟斷申報標準,為行業推進并購重組、實現去產能目標提供便利。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