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水泥大縣 曾經的輝煌 更多的是……
大田縣是福建省水泥生產大縣,近年來,大田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裝備,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年產量達1000萬噸。
在國家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的大背景下,大田縣加快水泥企業“變臉”,追求低碳夢,水泥大縣“老樹發新枝”。
創下全國首條生產線
“當年,巖城水泥1噸賣450元,比其他品牌貴50元。”大田縣工信局局長楊維瓦說,上世紀90年代初大田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水泥廠,“當時價格也特別高,有人開玩笑說一噸水泥可以換來一噸面粉。”
改革開放初期,大田水泥行業應運而生。從1980年開始,桃源、太華、上京、廣平等4個鄉鎮先后辦起水泥廠。1992年,大田有25條立窯生產線,從業人員1300多人,產能達到30萬噸。當年,全縣生產水泥20.15萬噸,實現產值3131萬元,占鄉鎮建材工業總產值的82.2%。
1995年,巖城水泥、巖馬水泥、石鳳水泥等品牌名聲在外。水泥廠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橫向聯合,通過技改和股份制改革,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建起全國首條日產500噸的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同時,在仙游、泉州、閩清、福州等地創辦聯營企業,經濟效益居大田全縣工業企業首位。
大田縣水泥廠生產的“巖城”牌425#R水泥,在1991年獲得國優銀質獎,為全省同行首創。企業進入國家中型企業行列,先后被認定為省級先進企業和國家二級計量管理單位。廠長謝元藩在1988年被授予“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1989年獲得“五一勞動獎章”。
市場動蕩,遭遇寒冬
水泥行業是個高耗能、重污染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居全國第二,用煤總量是繼電力和鋼鐵之后占到第三位。水泥企業的礦山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也是突出問題。
1992年,大田水泥企業兼并擴大規模,成立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11個集團。然而之后,全國水泥行業出現大面積產能過剩,市場供大于求,低迷的價格十年間沒有變動。大田水泥行業,經歷了早期“叢林式競爭”,到高增長下的“聯合重組”,再一路低迷陷入僵局。
“各種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水泥企業負債累累,改制后的工人下崗。”楊維瓦介紹。
2008年以來,大田縣根據上級有關加快水泥結構調整的工作部署,分批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工作計劃,3年時間完成淘汰落后立窯水泥生產線16條、產能139.4萬噸。
2017年,進一步淘汰了巖城水泥“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 1條,去產能20萬噸……通過淘汰落后,騰出產能空間,為新型水泥生產“騰籠”。
壯士斷腕,涅槃重生
新常態下,水泥行業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和供大于求的老問題,如何應對需求下降的新問題?經過10年探索,大田縣逐步培育起紅獅、新巖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改變了過去大群體、小規模的傳統立窯水泥生產面貌,實現傳統水泥產業向新型環保水泥的轉變。
目前,大田縣有紅獅、新巖、鑫城3家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總產能400萬噸/年。
龍頭企業紅獅水泥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2條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帶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項目,分兩期實施,全部建成投產后水泥產能可提升到400萬噸/年。一期項目于2010年9月點火投產。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于2016年10月完工試生產,2017年3月獲得福建省環保廳《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年處置大田及周邊地區工業固廢10萬噸。
新巖水泥有限公司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及配套一條裝機容量9兆瓦的余熱發電系統技改項目,已經開展產能指標置換和項目報批。
這些項目的建設,使大田縣水泥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紅獅集團投資建設的危廢焚燒和資源化環保項目, 2019年8月建成投產,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當地改善生態環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成為城市“凈化器”。
展望未來,信心滿懷。大田水泥行業努力實現去產能、補短板、增效益,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全力推動行業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和動力變革,實現水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記者:陳小瓊 林生鐘 鄭宗棲)
三十年了,你從時代的寵兒變成了如今的棄子,芳華已逝,人去樓空。那曾經顯赫一時的金子招牌,如今陳污垢面,破敗耷拉。你似那枯槁的老人,鳥剝蟲蝕,紅枯綠瘦。你行將就木,小鎮不再需要你了,你又為何又久久地矗立,而何處是你的歸途?
你可能會驚訝一個在旮旯角的水泥廠,為何能獲得全國政協委員冰心(謝婉瑩)的題筆。
這個在旮旯角的水泥廠在90年代可是如日沖天,屬于名副其實的枸杞(國企),原名為巖城水泥廠,原廠長姓謝,95年曾憑借巖城水泥廠的輝煌獲得過全國勞模,如果放在2010年左右的標準,差不多年銷售額千億級別的企業老總才能獲得全國勞模,可見當年的輝煌。那時廣平鎮差不多2-3萬人的就業機會由這個水泥廠創造。如果能成為水泥廠的正式工人,那就是吃皇糧了;能娶到廠內的女職工,那一定是他家祖墳冒青煙。
這“巖城之光”的題筆就是當年謝廠長獲得全國勞模進京面圣遇到時為政協委員的謝婉瑩同為福建人,又是本家,大家坐下喝喝茶,拉拉家常,贈個墨寶什么的就理所當然了。時至今日,兩位高人都已仙逝,而留下的只有這一面斑駁的墻壁。
那些年廣平礦山上的放炮聲,振聾發聵,冷不伶仃一聲能把你驚出一身尿;萬龍路上運石灰石的手扶拖拉機絡繹不絕,小時候覺得它像西游記通天河里的那只老烏龜,伸著長長的脖子,拖著那重重的殼拼命地向前爬。稍大以后想它背上駝的那白灰灰的石頭大概就是龜蛋了,那時老也想不明白又大又硬的“龜蛋”經機器一搗鼓怎么就變成了能瞬間硬化的水泥。
那時巖城水泥廠有一座專屬的電影院,放映的都是全國同檔期的熱門電影。在那個年代一場電影就如同逢年過節的葷菜,平時是不怎么輕易吃到的。而電影院天天放電影,對于像我這樣的農村小伙伴就如同天天過節開葷,豈能不高興。在那之前我沒到過電影院,更別說在電影院里面看電影了,因此第一次見到電影海報就像第一次得了一串糖葫蘆,驚艷于它的好看,又被那寥寥的幾句劇情簡介吊得直咽口水。每個月初電影海報換新的,我的心情也跟著激動。激動完后開始期待,期待放映日期早點到來;臨近上映檔期了,又開始焦慮,焦慮于弄不到票,只能望影興嘆。那時身上沒有零花錢,看三角錢一場的電影對龍宮的小伙伴們來說是及其奢侈的,稍大一點后逐漸摸到了“門道”,看電影也基本上不買票。翻墻、鉆貓洞,飛檐走壁、攀墻縛瓦,無所不用其及總也能設法進到場內。記得有一回,外門檢票還沒有開始,小伙伴們已經到位了,結果被趕了出來;可是電影開場沒多久,小伙伴們又像變魔術似的神奇地出現在了場內,現在想起了魔術里的大變活人也不過如此。每次事后彼此的逃票經歷都會成為電影劇情之外的另一談資。
稍大一點后,到了五、六年級,我們漸漸懂得了學習比電影重要;于是去電影院的次數也少了很多。現在想想都為當時我們高度的“自律”而驚嘆,可以想象下一個9歲的孩子(三年級8周歲開始寄讀),寄讀在山外離家十幾里的學校,父母不在身邊,每天生活自理,按時完成作業,還要抵制外界的各種誘惑,實屬不易。當然也要感謝在萬籌小學4年的艱苦寄讀生活曾經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們,你們的善良和好心我永遠不會忘記(也許將來有時間可以寫一寫那些光陰的故事)。
電影院里有會蛤蟆功的歐陽鋒和俊俏的黃蓉
懵懂年少的我,在這風花雪夜的電影里,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了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你我
再相聚,我是人到中年,而你卻滿目瘡痍。
電影院里有會鉆地的土行孫和會飛天的嫦娥
懵懂年少的我,在這四季輪回的歌聲里,年年的成長
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改變的你我
再相遇,我已為人父,而你已垂垂老矣。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