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成常態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下滑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了2.3%,為多年來首次下降。其中,12月份利潤同比下降4.7%。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認為,2015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求不足導致生產和銷售明顯減速;二是工業品價格明顯下降加劇效益下滑;三是采礦和原材料行業利潤下降明顯;四是成本居高不下、流動資金緊張制約企業生產經營。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比上年減少2354.4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減少1110.8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減少818.3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減少357.9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減少349.8億元。這五個行業合計利潤減少了4991.2億元,而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僅減少1473.2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2015年,國內外因市場供需失衡,且需求不足,工業企業生產和銷售增長明顯放緩。
相較于其他行業,傳統行業鋼鐵占整體工業的比重較大,相對而言,該行業的整體效益勢必會直接影響到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新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黑色的利潤總額下降達到67.9%,整個占到所有行業的5.85%。
“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常態之下消費不足是主要的原因。”劉新偉說。
現如今,我國面臨七大行業產能全面過剩的難題,包括煤炭、鋼鐵、化工、建材、有色、紡織與汽車。產能過剩、供大于求以及落后產能等是我國一些傳統行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為此,國家也提出相關行業去產能的號召,通過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力,進行產能優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方式,淘汰一些不環保、產能低下的企業,帶動新能源、創新力足行業的崛起。
劉新偉強調,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下游行業特別是制造行業需求的下滑導致制造業企業和原料企業出現利潤減少的情況。另外,原材料比如鐵礦石、原油價格的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企業的營業收入及利潤的下滑。
在工業企業相關效益減退、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要想長久生存下去,技術創新、提高質量是關鍵。劉新偉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升級,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15年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形勢嚴峻,但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顯現成效,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行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據資料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利潤比上年增長8.9%,裝備制造業增長4%,消費品制造業增長7%。
此外,為了扶持工業企業的良好發展,國家層面的相關措施,例如降息、減稅、清費等政策,對企業降本增效產生一定積極作用。
資料顯示,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息支出比上年下降2.3%,利息支出占年末負債合計的比重為2.15%,比上年下降0.17個百分點。同時,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也在促使汽車行業效益好轉,去年1-10月,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3.1%,而11、12月份則分別增長35%和8.1%,政策利好有效促進行業局面良好扭轉。
另外,劉新偉表示,目前國家主要還是在政策上托底。在項目審批上,可以依托一些政策輔助來降低成本、去行政化。同時,在企業稅收上也可以下功夫。另外,降息將直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