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化建水泥廠披“綠裝”的背后
一說到水泥廠,不少人的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是噪聲震耳、揚塵四散,到處灰蒙蒙的場景。因為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水泥廠似乎就是這樣一個高耗能、高污染、高人工的企業。
但當記者走進海西化建水泥廠時,并沒有印象中那種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在長長的生產線旁,也沒有看到帶著口罩身上沾滿白灰的工人,在明亮的太陽光下也沒有看到先進的全自動化生產線飛揚的灰塵,既沒有感到呼吸的不適,也沒有聞到刺鼻的氣味,甚至在生產線采訪結束后,記者的皮鞋并沒有沾染多少灰塵,這完全顛覆了記者以前對水泥廠的印象。在中央控制室內,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通過多臺顯示屏持續監控著整個水泥廠的生產全過程。在這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智能系統控制所有生產環節,各生產線只需8名工人流動巡查,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整個生產過程綠色清潔。全自動化生產線不僅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人工成本,還增加了設備維護能力和監控能力。
海西化建是海西一家以水泥生產為主的民營股份制企業,位于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四大園區之一的德令哈工業園區。擁有兩條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能達到200萬噸,而水泥生產所需的原料是德令哈地區純堿企業產生的工業垃圾,也就是說,海西化建每年將能從廢料殘渣中撿回10億元工業產值。目前,德令哈聚集了多家純堿企業,每年可產生數百萬噸粉煤灰、尾礦、廢渣,堆在一起就是一座幾十米高的大山,攤在德令哈市區也有十幾公分厚。這些廢棄物如果不加以綜合利用,在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的德令哈,彌漫在空中的大量粉塵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將超乎想象,危及當地群眾的身心健康,還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海西化建正是利用這些廢渣、廢料,投資2.25億元,上馬了日產2500噸的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項目。德令哈純堿企業產生的大量工業殘渣、廢料、尾礦、粉煤灰被海西化建統統“吃干榨凈”,轉化成柴達木建設所需的建筑材料。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海西化建自身也注重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該企業配套4.5兆瓦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這樣使無效排放的大量余熱轉化為電能,既滿足企業25%用電需求又降低水泥生產費用,綜合能耗與濕法生產線相比下降45%以上。生產線加裝了除塵、脫硫等環保設備,實現了對水泥生產過程中氮氧化合物、顆粒物排放檢測,環保化處理等一體化工作模式,做到了生產過程中達標排放的要求,使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水泥企業披上了“綠裝”。
編輯:張敏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