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15年共淘汰水泥產能1024.6萬噸
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質增效升級轉型為中心,積極適應、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為全省工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多措并舉見實效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集中集聚集約,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有力、有序、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一、堅持“六立”措施有力
一是成立推進機構。由省經信委牽頭,組建包括發改委、環保廳、安監局、質監局等20多個省直部門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辦公室,統籌協調全省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研究處理相關重大問題。
二是確立工作重點。將鋼鐵、水泥、焦炭、鉛冶煉、造紙、制革、印染、鉛蓄電池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以及煤炭、非煤礦山等安全生產形勢突出的行業,作為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的工作重點。
三是訂立政策標準。制訂了120個主要工業產品能耗限額;修訂了50余項涉及節能減排的地方標準;制定項目建設用地、行業準入、安全準入、許可證管理相關政策20余項;圍繞企業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出臺政策文件10余個。
四是設立保障資金。近年來,爭取工業行業國家淘汰落后財政獎勵資金3.9億元、中央財政關閉小企業補助資金8.8億元;收取并累計撥付使用差別電價資金7000多萬元。省財政安排小煤礦關閉補償資金2.65億元。每年為企業失業人員支付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培訓補貼、醫療保險費等超過10億元。
五是建立導向機制。每年兩次媒體公告、兩次網站公告,建立年初有計劃,年中有驗收,年底有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綜合運用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引導、調控和約束作用,采取差別電價、財政獎勵等區別政策,通過土地、信貸、環保、質量、安全等執法活動,不斷提升落后產能綜合成本,推動低效和落后產能盡快退出市場。結合國家產業政策修訂,鼓勵污染企業退城進區、搬遷改造,推動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向園區集中;結合安全生產和環境整治,推進煤炭、非煤礦山、粘土磚瓦窯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生產及職業衛生安全無保障企業的關閉工作。
六是樹立穩定意識。切實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積極營造良好輿論和社會氛圍,盡力取得地方政府和企業理解、支持與配合;提前制定預案,細致做好職工安置等工作,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確保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近年來累計穩妥安置相關職工近10萬人。
二、“四個一批”推進有序
一是堅定不移關閉淘汰一批。強化技術、能耗、環保、安全等標準約束,重點淘汰冶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產能,通過開展產能等量減量置換和跨市交易試點等方式,2015年共淘汰鉛冶煉產能33.8萬噸、水泥產能1024.6萬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十二五”以來,全省累計淘汰煉鐵245萬噸、煉鋼348萬噸、焦炭120萬噸、電石4.5萬噸、銅冶煉1.2萬噸、鉛冶煉44.3萬噸、水泥(熟料及磨機)2212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下達安徽省的“十二五”淘汰任務,年減少能源消耗347.4萬噸標煤、11.8億度電。此外,還依法依規關閉110處煤礦,淘汰煤炭落后產能977萬噸,關閉非煤礦山1220家、粘土磚瓦窯2510家。
二是深度挖潛技術改造一批。堅持改革、改組、改造,推動產品、企業、產業升級,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準推進技術改造,五年來,滾動實施技改項目8189個,完成技改投資2.2萬億元,引導企業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紡織、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全面提升企業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2012-2015年,共安排省級財政專項資金4.09億元,重點支持1101個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技術改造項目,拉動投資764億元,有效提升了安徽省企業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位置。
三是實施兼并重組整合一批。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結合、綜合實施與典型引導并舉,推進汽車、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兼并重組。近兩年安徽省共發生汽車企業兼并重組6例,2015年前11月,安徽生產汽車112.5萬輛,增長31.4%,已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自主品牌汽車大省。海螺集團通過實施市場化兼并重組,先后收購企業多達20余家,壯大了企業規模、贏得了市場先機。目前集團下屬100多家子公司,熟料總產能2.3億噸,水泥總產能2.9億噸,余熱發電裝機容量990兆瓦,占據全國10%的水泥市場份額,成為全球最大水泥生產企業之一。
四是借力一帶一路轉移一批。鼓勵安徽優勢企業開展跨境合作,推動水泥、汽車、鋼鐵、家電、機械等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的過剩產能走出去,形成產業、產能、產品、技術立體對外輸出的格局。馬鋼、中鼎、蚌埠玻璃設計院等先后收購法國瓦頓和德國施密特、WEGU、阿旺西斯等公司,奇瑞、江淮在巴西、土耳其等國投資興業。海螺集團通過“走出去”轉移優勢過剩產能,2015年僅在東南亞投資就超過3億美元,目前在印尼、緬甸、柬埔寨、老撾、俄羅斯等5國已基本落實的項目,可形成熟料3700萬噸、水泥5020萬噸產能。
三、“五大成績”工作有效
經過近幾年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強力推進,安徽省工業領域正呈現出五個方面的成效。
一是低效產能加速退出。截至目前,全省煉鐵、煉鋼生產企業減少到13家,現存煉鐵高爐全部為400立方米以上高爐,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達14座。
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水泥、家電、汽車、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浴火重生、化繭成蝶,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均比2010年翻一番;安徽應流集團成功生產核一級不銹鋼爆破閥閥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合肥美菱通過引入關鍵工藝和設備,改造提升豪華冰箱生產線,優化了產品結構,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實現產銷兩旺和逆勢上揚。
三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增強?,F有粗鋼產能3587.3萬噸,其中馬鋼集團、蕪湖新興鑄管現有產能占全省總產能75%。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減少至30余家,窯外分解水泥熟料生產線96條(其中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6條),產能1.37億噸,占全部熟料產能的96%,水泥熟料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水泥散裝率穩居中部第一。
四是企業綜合競爭力有效提升。“十二五”以來,開發省級新產品2181個,預計新產品產值由2010年的1980億元提升至2015年的6400億元,翻了一番半;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發展到931家,其中國家級57家,數量居全國第8,全省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至全國第9、中部第1。
五是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安徽省是“十二五”期間全國唯一一個關閉全部30萬噸/年以下小煤礦的地區,煤礦數量減少至57處,下降45%,平均單井生產規模由163萬噸/年提升至303萬噸/年,單井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一;2015年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為歷年來最少,并首次杜絕瓦斯爆炸事故。
正視問題補短板
雖然安徽省在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亟需化解的障礙,集中表現為“三不”。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地方政府、相關企業和社會各界對淘汰化解過剩產能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積極性缺失,主動服務和積極配合意識不強。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有的通過“輸血”等非市場行為,讓“僵尸企業”“僵”而不“死”;有的片面認為淘汰化解過剩產能僅是去產能,過分強調現有產能的市場出清,模糊了當前供給側存在的低端過剩、高端缺失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在工作中用力失衡。
二是體制機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一些過剩產能的技術、質量、消耗、排放指標等并不落后,由于缺乏足夠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地方政府若僅借助行政手段推動,會產生較大抵觸情緒,容易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涉及到工業、發改、環保、安監、財稅、金融等眾多部門職責,雖然安徽省已成立相應領導機構,但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在政策制定、措施出臺、操作執行、協調推進等環節上尚需進一步加大合力。
三是保障體系不健全。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取決于能否圓滿解決“人到哪里去、錢從哪來、債由誰擔”等三個核心問題。目前安徽省在這三個問題上仍然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亟需對此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形成完善的綜合保障體系。此外,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需要配套的專業性評價機構、咨詢服務平臺等服務體系也不夠健全。
順勢而為去產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首。為此,我們要加強工業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和“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 ,堅持綜合施策、分業用策,推進優勝劣汰、市場出清,打贏安徽省去產能的攻堅戰。
一是嚴禁產能過剩行業擴張。各地、各部門要主動遏制投資沖動,嚴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不能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防止“舊傷”未好又添“新傷”。確需新建項目,必須按照減量置換的原則,杜絕先建后換,建而不換,對典型案例要進行曝光,對頂風違紀的要嚴肅追求責任。
二是提高落后產能生存門檻。完善安徽省去產能的政策體系,出臺安徽省“十三五”期間重點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目標計劃;修訂產能過剩行業能耗、技術、環保、質量和安全標準,墊高產業政策及行業準入(規范)門檻,加大清理違規建設項目力度;清理產能過剩行業優惠電價政策,禁止自行實行電價優惠和電費補貼等政策,對能耗、電耗、水耗等不達標產能,實施差別和懲罰性電價、水價;加大土地、信貸、環保、質量、安全等行政執法力度,削弱落后產能生存條件,推動既有落后產能強制淘汰和低效產能自愿退出。
三是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出臺“僵尸”企業劃分標準,摸清底數,堅持多兼并少破產、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通過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產權轉讓或破產清算等方式,剪斷“輸血管”,移植“好器官”,使其入土為安;建立處置“僵尸”企業工作機制,加大處置“僵尸”企業力度,將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作為兼并主體,在產能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優先將產能置換給兼并重組主體企業,規范處置好“僵尸企業”。
四是統籌推進標本兼治。堅持把去產能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提高行業集中度結合起來,解決安徽省一些行業長期存在的小而散局面;堅持把去產能和環保搬遷、節能減排結合起來,踐行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去產能與轉型改造升級結合起來,順應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側體系效率和質量,推動形成以市場化手段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長效機制。
五是健全綜合配套政策措施。出臺去產能總體實施方案,制定分業施策專項方案,制定國家相關政策在安徽省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范;建立產能監測體系、過剩產能預警機制、兼并重組項目庫;支持專業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兼并重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資產評估等綜合服務;推動商業銀行開展兼并重組專項貸款業務,協調證券公司開展兼并重組融資業務,引導省產業并購基金積極投向省內企業的兼并重組業務;爭取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和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推動設立省級對應專項資金。優化支持安徽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