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墻板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行業發展現狀
建筑隔墻板行業隸屬墻體材料,由于板材規格尺寸工整,易于成型,便于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高;加上板材尺寸大、塊型大、整體性好,可以裝配式安裝,施工效率高,最能做到生產工業化,產品標準化,規格尺寸模數化,施工裝配化及建筑部品化發展;且能夠大量利用建筑廢棄物節約原材料,減薄墻體厚度擴大使用面積,減輕墻體自重,降低基礎造價,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綜合經濟效益,特別適合綠色建筑等住宅產業現代化及以輕鋼結構為主體的現代化建筑結構,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青睞,建筑隔墻板已逐步成為結構的圍護與隔斷的主體墻體材料。
我國的建筑隔墻板的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這個世紀初發展較快,1999年生產總量就達到了2.41億平方米,占我國墻材總量的1.41%,但是,我國的建筑隔墻板行業生產企業由于仍處在小、亂、形不成規模,粗放型生產的狀態。行業從業門檻低,多數建筑隔墻板生產企業目前還是單打獨斗沿用小規模方式試驗制造,邊改進、邊生產,生產工藝落后,難以達到規模化、定型化要求,難以適應大規模住宅建設的需求。特別是行業大量關鍵應用配套技術未得到解決,如板材接縫技術及收縮開裂問題,再加之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和許多低劣產品充斥市場,惡性競爭對建筑隔墻板等建筑板材造成了惡劣的質量影響,使得建筑隔墻板市場,不但未有突破性進展,反而嚴重下滑,市場反復很大,我國2005年建筑隔墻板生產和應用急劇萎縮到3000萬平米,2006和2007年建筑隔墻板生產和應用萎縮到不足2800萬平米,企業已不足300家,全國建筑隔墻板產值不足20億元。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利廢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對建筑垃圾廢棄物的處理,以及建筑部品化及我國綠色建筑首推墻體材料,我國的建筑隔墻板行業在政策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期間,我國相應的產品國家標準標準、建筑施工和驗收規范陸續頒布實施,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建筑隔墻板行業得復蘇;而建筑隔墻板技術裝備的提高,又為行業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國建筑隔墻板技術裝備自主開發研究的已超過了十幾年的歷程,雖有一定的進步,過去一直處于低檔次、低水平的初級開發階段,近幾年來以山東天意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微斯達建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建筑隔墻板成型成套化機械裝備生產企業,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改進,終于基本實現了關鍵設備國產化及設備成套自動化的突破。行業裝備水平的提高技術瓶頸正逐步得到解決,行業目前已呈現恢復性增長,預計行業今年產銷將會突破12000萬平米。
但是,我國的建筑隔墻板行業大多生產企業仍處在小、亂、形不成規模,粗放型生產的狀態。建筑隔墻板產品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普遍反映的質量問題是:一、尺寸偏差及外觀質量問題較多;二、面密度控制不好;三、力學性能如抗沖擊性、抗折破壞荷載(抗折力)、吊掛力項目檢測結果普遍低;建筑隔墻板產品在技術上還存在較大差距。
建筑隔墻板行業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失控
隔墻板行業由于投入少、上馬快,企業無序競爭相當激烈,競相壓價、相互傾軋現象十分普遍。加之建筑應用部門只注重價廉而不注重品質,使得行業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失控,嚴重阻礙了行業技術進步及發展。
2.企業管理水平落后
不少企業管理混亂, 工藝紀律不嚴,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導致生產穩定性差。
3.人員素質差
人員素質是建材企業頑疾, 也與勞動強度大有一定關系, 行業企業生產負責人對相互關聯的產品標準指標都搞不清楚, 依葫蘆畫瓢就大膽批量生產銷售。
4.技術、工藝裝備落后
多數小規模企業多方面投入不足,設備簡陋,生產現場技術力量匱乏,從業人員多為流動性很大的臨時工,許多數企業,一臺擠出振動成型機或四、五個手工操作成型養護平臺,七、八個臨時工就是一個企業的現象不少。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從業門檻不高及生產和經營兩方面質量監督不力不無關系。
二、相關政策
1.大力促進城鎮綠色建筑發展。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積極引導商業房地產開發項目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建設綠色住宅小區。切實推進綠色工業建筑建設。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要修訂工程預算和建設標準,各省級人民政府要制定綠色建筑工程定額和造價標準。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強化對大型公共建筑項目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情況的審查。強化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加強對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的監管。
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加快發展防火隔熱性能好的建筑保溫體系和材料,積極發展燒結空心制品、加氣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復合一體化墻體材料、一體化屋面、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隔熱門窗、遮陽系統等建材。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的發展利用,到2015年末,標準抗壓強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達到總用量的10%,屈服強度400兆帕以上熱軋帶肋鋼筋用量達到總用量的45%。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深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城市城區限制使用粘土制品,縣城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質檢部門要研究建立綠色建材認證制度,編制綠色建材產品目錄,引導規范市場消費。質檢、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加強建材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的質量監管和稽查,杜絕性能不達標的建材進入市場。積極支持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組織開展綠色建材產業化示范。
3.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要加快建立促進建筑工業化的設計、施工、部品生產等環節的標準體系,推動結構件、部品、部件的標準化,豐富標準件的種類,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換性。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建筑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制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筑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支持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工業化基地建設,開展工業化建筑示范試點。積極推行住宅全裝修,鼓勵新建住宅一次裝修到位或菜單式裝修,促進個性化裝修和產業化裝修相統一。
4.工信部于近日印發了《2015年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要點》內容緊緊圍繞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確定的工作重點,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大力推動兩化深度融合,重點抓好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不斷深化行業管理改革,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解決制約原材料工業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等內容展開。
三、發展方向和趨勢
(1)總體思路
順應建筑業發展趨勢,以滿足新型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高品質、高性能的綠色墻材為重點,以墻材部品、部件為方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能,保障工程質量,把我國墻材行業建設成適應性強,安全可靠,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需要、經濟效益良好的重要基礎產業。
(2)轉型發展方向和重點
——融合發展
與建筑業融合。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因此,墻材行業轉型發展必須與建筑業緊密結合,融入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發展中,成為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并緊跟綠色建筑發展步伐,強化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抓住重點、節點,開發、發展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發展所需墻材部品及其他綠色墻材等,為新型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保障。
與信息化融合。當前,電子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信息化成為工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常規手段。因此,為提升墻材行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水平,在墻材行業轉型發展中,還需與信息化相融合,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推動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
[Page]
——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追蹤國內外新型墻材前沿技術,跟蹤建筑業發展步伐,研究開發發展適應綠色建筑、特別是新型建筑工業化需要的新產品(現階段重點開發發展輕質、高強、綜合性能優良的隔墻板,具有保溫、隔熱、防水、裝飾等多功能一體的高品質的外圍護墻材部品、自保溫墻體材料等)、新技術(包括輕質板材、墻材部品、自保溫墻材及資源綜合利用墻材新產品等的生產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等,加快墻材行業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為墻材行業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管理創新。改變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管理和網絡化管理。一是重新設計和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使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傳輸更為便捷,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運用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發展。企業領導和管理人員可隨時調用生產、采購、財務等部門所有數據,既實現資源共享,又可實時監控。
——集約發展
對現有墻材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通過兼并重組或聯合,集結、協調和優化人力資源、技術、資金、市場等各生產要素的配置,發展規模型企業或集團,延伸產業鏈,由制造業向生產性服務業延伸,實現產業集聚和規模化發展。
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高新產品開發、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積極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通過管理創新,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加強生產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在提高效率和確保產品性能與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物耗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發展質量,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
——綠色發展
淘汰落后工藝,發展節能與清潔生產技術。逐步淘汰能耗高、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危害大的粘土燒結磚和部分落后新型墻材生產企業。對有改造價值的新型墻材企業進行節能或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完善相關工藝設備,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如:在燒結類新型墻材生產企業推廣大斷面隧道窯、電子自動配料技術、節能變頻技術、窯爐余熱梯級利用等節能技術。不使用含硫超標的燃料,采用不含有害物質、無放射性的原料和生物質燃料,做到煙塵廢氣達標排放,廢棄物回收處理;進行廠區及周邊環境清潔衛生,同時進行廠區內道路硬化和適當綠化,做到廠區整潔、清新、無臟亂等,減少環境污染。
大力發展綠色墻材。根據各地資源稟賦、氣候及建筑結構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環保、省資源的綠色墻材及其部品,包括:加氣混凝土砌塊與板材、輕質高強的內外墻板、多功能復合一體化墻體部品、燒結空心砌塊等,保障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的發展需要。積極發展利廢墻材。充分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城市污泥及江河湖淤泥、建筑渣土與建筑垃圾等廢棄資源,發展利廢墻材及部品,在節省資源、保障墻材供給的同時,有效改善環境質量。
——配套發展
加強專用施工機具、輔助材料(包括嵌縫密封材料、砂漿等)、配件等的研發與生產,以減輕施工強度,提高施工效率,并解決新型墻材及部品在工程應用中的砌筑、拼裝、搭接、滲水、密封、開裂,以及梁柱間冷熱橋等問題,以確保建筑工程質量和耐久、耐候性。
研究墻材部品及墻材新產品的配套應用技術,解決當前墻材生產與建筑設計、施工應用、竣工驗收等環節相互脫節的問題。重點研究開發并解決建筑工業化工程項目中墻材部品的應用及系統集成技術,包括應用軟件開發,墻材部品與主體承重結構的鏈接技術、墻材部品與建筑門窗、排水管線、電路管線等服務綠色建筑的系統集成技術等。
研究開發、發展適應鋼結構住宅體系需要的質輕、高強、吸音、隔聲、施工便捷的隔墻材料,集防水、保溫、裝飾等多功能一體的外圍護材料及其相關配套材料等。
近些年,我國建筑工業化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以沈陽、上海、北京等為代表的城市和以萬科、寶業、杭蕭鋼構等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在新型建筑工業化方面開展各項工作。中央及省市各級政府通過成立專項小組,出臺激勵政策,設立試點示范城市及基地,全面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
作為走在建筑工業化前列的萬科集團,2013年新開工工業化建筑面積就達698萬平方米,占到該企業當年開工面積的42.37%。目前,全國已形成58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沈陽、深圳、北京、紹興等8所城市被評“國家住宅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沈陽更是在2014年被授予“國家建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稱號。據估算,目前全國已初步形成約3000 萬平方米的工業化建筑建造能力,工業化建筑累計開工面積達2500萬~3000萬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我國新開工的工業化建筑將占新開工建筑面積的15%左右。可以預見,“十三五”將是新型建筑工業化在我國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以裝配式施工為代表的新的建造方式,勢必導致當前以砌筑為主的建筑圍護施工方式發生轉變,這意味著當前大量使用的砌塊、磚等墻體材料的需求量將逐步減少,對上游墻材行業來說,市場需求結構的轉變將成為行業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四、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對墻材行業的要求
墻體材料是構成建筑物的基礎材料,也是建筑部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對墻體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1)對產品的要求
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 要求墻材產品實現部品化、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樣化生產, 并滿足綠色、節能、環保、安全、輕質、高強、多功能等要求。
( 2)對應用技術的要求
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還應有完善、配套的應用技術,包括設計、施工規范,應用技術規程和驗收規程,配套材料、專用施工機具和系統集成技術(或通用設計軟件)、連接技術,以及推動通用體系發展的墻材產品目錄設計和墻材部品(或產品)認證制度。
(3)對生產組織形式的要求
為滿足上述兩個要求,墻材行業必須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實現從原料采集、產品生產、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從而為建筑工業化提供專業的、可追溯的、安全可靠、配套化、系列化,可實現社會化、商品化供應,并滿足各種功能與使用要求的墻材部品和墻材產品。
目前,我國墻體材料產品相對單一,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墻材產品中磚和塊占了墻材總量的90%以上;具有部品化特征的輕質板材產品發展緩慢,全國墻材生產總量中輕質板材產量不足10%;且多數不能實現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多樣化生產和供應,功能性、可選性差,與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在墻板協會的引導下,鄭州佳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山東天意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研制出裝配式墻板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馬上將投入到中試階段,這對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引導新型建筑結構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編輯:陳宗勤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