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十大關鍵詞看2015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
2015年是建筑業的“危機”年,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業的下滑,給建筑業帶來很大的發展危機。做為建筑業的供給端之一——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經濟運行也面臨著近年來最為困難的局面。回顧不平凡的2015年,治霾、史上最嚴工程質量法、19天建57層高樓、供給側改革、海綿城市、綜合管廊、資源綜合利用退稅、PPP、簡政放權、互聯網+這些關鍵詞牽動著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的發展。

近幾年,霧霾已日漸成為全國人民心底的一抹"陰影"。有序控制碳排放、減小空氣污染已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必修課。回顧這一年,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文件,對未來5年的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部署,也共同面對了霧霾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這一年是中國環境治理史上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從1月新環保法開始實施。2月2015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印發;4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7月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8月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環保法、政策的出臺。此外,一旦有重大公共活動和天氣污染預警,停工、禁止上路的企業名單上總是少不了混凝土相關產業。在地方層面,各地積極制定或者修改了一些地方環保法規、條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企業全都進入到改制的行列。

史上最嚴工程質量法
"為追求利潤而偷工減料,擅自更改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將影響結構安全和工程使用壽命,為此《條例》在混凝土出廠前設下三道門檻。"12月2日,北京市第一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建設工程質量條例》正式頒布,成為北京市第一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地方性法規。自2016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將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除了建設方,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這"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都將履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

供給側改革
2015年下半年最火熱的詞無疑是"供給側改革",在2015年11月被中央決策層首次提出以來,它又多次出現在高層經濟會議中,不斷落實、完善。"供給側改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調控經濟的新思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著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勞動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資本投資效率下降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是決策層對當前中國經濟開出的一劑新藥方,提高生產能力,淘汰落后產能,降低交易成本,將發展鎖定在創新領域。國家相關部門現在對建筑行業供給端的問題也是十分關注。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習總書記這一代表中國經濟風向標的重要講話,對房地產市場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
[Page]
資源綜合利用退稅
6月1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兩部委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的通知。《目錄》對混凝土、砌塊、墻材、管樁、道路井蓋、道路護欄等行業利用廢渣配制生產享受資源綜合利用退稅有了新的規定:這些產品原料70%以上來自廢渣的退稅比例為70%;對建筑砂石骨料利用建(構)筑廢物、煤矸石配制生產享受資源綜合利用退稅規定為:1.產品原料90%以上來自所列資源;2.產品以建(構)筑廢物為原料的,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或《混凝土和砂漿用再生細骨料》(GB/T 25176-2010)的技術要求;以煤矸石為原料的,符合《建設用砂》(GB/T 14684-2011)或《建設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規定的技術要求。符合上述標準和條件的退稅比例為50%。此次的綜合利用退稅政策較之前的政策更加嚴格,主要體現在一是廢渣使用比例要求由30%提高至70%;二是退稅比例由100%降為70%。從國內的混凝土生產企業而言,即使算上摻合料和砂石骨料兩個部分,綜合利廢能達到70%以上的也屈指可數,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預拌混凝土企業今后將被排除在享受國家"退稅"陽光的門外。
19天建57層高樓
一天"搭"3層樓,一座57層的"小天城",地上部分實際用時19天就飛快地在湖南長沙縣拔地而起。當"一天三層中國新常態"的視頻在美國某視頻網站發布后,"中國速度"震驚了世界。19天完成57層主體結構的安裝,小天城的工廠化率超過90%,實現了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安裝,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工業化建筑方式。相比傳統建筑節能80%,建筑垃圾只有傳統建筑方式的1%。可以減少近15,000車的混凝土用量,很大程度上避免揚塵污染。
"小天城"項目只是個例,隨著各地綠色建筑、住宅產業化政策的推進,以及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理念更為普眾,這種工廠化的建筑方式,對于中國的建筑業轉型,可以說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簡政放權
1月22日,住建部發布新版《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最大亮點是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放權。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要簡政放權,推進審批權限下放。企業資質放權意味著行業門檻降低了,但行業監管力度必須加大。今后各主體的職責會劃分得更為清晰,行業協會的作用則會在保證建筑質量安全、確保建筑市場競爭有序等方面體現出來。所以,以后行業會變成"四位一體"(政府部門、協會、企業、執業者)格局,而不是由企業單獨承擔責任。
[Page]
綜合管廊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今年以來,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除了住建部之外,包括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都已經下發有關文件,支持地下管廊建設,并對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未來3~5年,預計管廊建設每年將產生1萬億元的投資。全國各城市關于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紛紛上馬,如火如荼……面對這一重要發展契機。混凝土排水管行業包括產品生產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應努力適應工程建設的需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城市地下管線科技研發和創新力度,開發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和裝備。

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城市排水防澇的有效途徑,它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可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等目的。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包括生態修復、園林綠化、綠色建材、管網建設與運營、智慧城市與物聯網技術、污水污泥處理等多個行業。
自2013年海綿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到2014年《海綿城市建設試行指南》標準出臺,到今年4月財政部評選出首批試點城市,給予4-6億不等財政補貼,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是將海綿城市作為未來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政策頻出,不斷超預期,體現政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決心。預計明年第二批試點城市名單或將推出。
海綿城市的建設投資量巨大,根據已發布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的試點城市信息,15-17年每個城市的規劃投資平均約為80億,據此估算我國目前330個地級行政區未來五年內海綿城市建設市場需求約3萬億元。

互聯網+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一時間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成為了從朝堂到坊間熱烈討論的話題。今年6月,住建部印發了《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7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三年和十年的發展目標,提出了11項重點行動。
當前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正向深度融合發展,日益成熟的互聯網技術正在對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方式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在產能嚴重過剩、競爭激烈情況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必須通過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模式。依靠信息化管理平臺,統籌指揮整個生產,從各種原材料的全程運輸和進站、到產品的出站、運輸以及送至施工現場,全程實時跟蹤,動態管理,達到理想地效率和效果。對于傳統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而言,擁抱互聯網,是轉型發展的一個契機。

PPP
PPP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最熱的詞匯之一。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門與社會資本之間的一種合作經營模式。2015年開始,PPP模式在各地全面展開,業內人士稱之為PPP元年。
今年5月,發展改革委建立了首個國家部委層面PPP項目庫,向社會公開推介了1043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截至11月底,已簽約項目329個,占推介項目數量的比例為31.5%。各級地方政府忙著推薦PPP項目,國企、民營企業、銀行、律師紛紛解讀政策、進行PPP培訓,甚至連最早開展PPP模式的英國也專門為中國撰寫報告支招。從行業分布看,簽約項目主要集中在市政設施、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領域,PPP模式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
2016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迎接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以創新贏得發展。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