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綠色時代 散裝水泥縱深發展助力生態城
冬季,靜風、逆溫層是成都空氣質量頑敵。然而,今年的成都冬季,北京頻頻霧霾,這里卻是良好的空氣與藍天……據四川省成都市環保局監測顯示,今年成都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未出現嚴重污染天氣。
這個令人歡喜的空氣質量背后,一種建筑基材料——散裝水泥功不可沒。
散裝水泥作為建筑行業中最前端、最基本的環保因子,通過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將工地建設中揚塵過濾,年減排包括粉塵在內的污染物百萬噸。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小小建筑基材料除了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營造良好空氣質量外,還在綠色環保與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路上,默默踐行,交出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數據話環保 年減排百萬噸
散裝水泥是指水泥制品不用袋裝,直接通過專用設備或容器從工廠運往工地。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則是散裝水泥中最重要的兩個載體。隨著一車車預先在工廠攪拌好的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通過全密閉運輸工具,被運送到建設工地直接使用,建設工地的揚塵就被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提前“過濾”“關”了起來,留下清新空氣。據測算,應用預拌砂漿的施工工地,可吸入顆粒較國家標準值降低73%,噪音較國家標準值降低6.7%。
數據顯示,2011年,成都市散裝水泥累計使用量達1431.5萬噸,減少粉塵排放57.5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5.6萬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0.6萬噸。
2012年,成都市因散裝水泥應用減少粉塵排放59.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67.8萬噸、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0.8萬噸。
2013年,成都市因散裝水泥應用減少粉塵排放6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75.2萬噸、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0.9萬噸。
2014年,成都市因使用散裝水泥實現減少水泥粉塵排放51.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59.8萬噸、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0.5萬噸。
2015年,成都市因使用散裝水泥實現減少水泥粉塵排放47.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55.6萬噸、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0.5萬噸。
創新助產業 綠色多元化
散裝水泥推廣為城市減排同時,它及其延伸產業,還成為了成都市經濟和建設發展的基礎性和支撐產業。
2007年,成都在全國率先通過散裝水泥管理辦法,開啟綠色環保產業預拌砂漿推廣序幕。而后,成都市散辦從生產和使用兩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了預拌砂漿保障體系,以成都方式培育良好的供需環境,實現了預拌砂漿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管理服務的提檔升級。
目前,成都市備案的預拌砂漿生產企業共24家,擁有砂漿生產線32條,設計年生產能力到達1200萬噸;擁有2條及以上生產線的企業有10家,占企業總數的41%。企業投資總額達到10億元,全市干混砂漿產銷量超過20萬噸的企業有8家。2015年實現產值近8億元。從2010年以來,成都市預拌砂漿使用量、產能比、增長規模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之首。
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治理霧霾的大背景下,如何順應建筑呼喚綠色的時代需求,促使散裝水泥這一綠色環保產業向縱深發展,助力生態城市建設,成都市散辦從,深抓產業,從加強監管,引導行業技術研發、引導水泥基產品多元化發展進行創新與布局。
今年,成都深入推進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三圈一體”全域應用。大多數的區(市)縣將“禁現”范圍擴展到了重點鎮鄉、小城鎮建設示范點、新農村聚居點,基本實現全域覆蓋。
在成都市建委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該市散辦把“提檔升級”作為關鍵詞,引入互聯網思維,完善“成都市散裝水泥信息管理平臺”,引導企業完善“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并以市建委“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及視頻實時監控綜合系統”為依托,實現了預拌砂漿可追溯性管理。
同時,成都市散辦引導企業發展多元化砂漿產品。多家企業開始生產供應特種砂漿,部分以散裝形態供應到工地,打破了特種砂漿只能是袋裝形式的定式;預拌砂漿還由工裝化向家裝化延伸,手工操作向機械化操作邁進。
2016年~2020年是成都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階段。對此,成都市散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市散裝水泥發展“十三五”規劃即將出爐,該規劃擬從包括產業發展目標,產業布局,監督體制,市場機制,技術措施等方面發力,推動成都市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建設,科學治塵,降低環境負荷,促進成都市建材工業和工程建設產業提升,實現成都散裝水泥及其延伸產業的規范有序發展。
編輯:馬佳燕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