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長蘭:新常態下江蘇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向縱深轉折的思考

行業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實施節能減排目標等宏觀政策的貫徹實施,全省建材行業企業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調整。粘土磚瓦、建筑陶瓷、衛生陶瓷、水泥等傳統產業企業虧損面擴大,企業數大幅減少。技術玻璃及制品、新型材料、防水材料、保溫隔音隔熱材料企業數在增加,產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水泥、玻璃、衛生和建筑陶瓷等傳統建材產品在市場需求下降和新型材料產品替代的壓力下,不少企業通過延長產業鏈,實施了產業結構轉型,獲得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有一批企業因產品產能過剩、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等,在產業政策的壓力和市場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十二五”期間,全省建材工業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較慢,與全國前三位省份的差距加大;二是行業整體運行質量不高,高新技術產品,自主品牌產業發展不快,在整個建材工業中的比重不大;三是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品產能過剩嚴重,還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傳統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很大;四是節能減排壓力較大,綠色建材戰略推進速度緩慢,鼓勵性政策不配套,綜合資源利用技術和消化因減排增加的成本壓力等,制約著綠色建材業的發展;五是兩化融合能力和水平較低,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發展的步伐較慢,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六是企業運用科學管理的意識不強,部分企業傳統的管理方式制約著公司的發展;七是外向型經濟動力不足,走出戰略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
困境中求發展
“十二五”以來,全省一大批優秀企業在困境中積極應對復雜形勢,練內功、抓機遇、促發展,在企業發展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1.延伸產業鏈產品提檔升級
水泥產能過剩導致江蘇水泥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嚴重影響了水泥企業的發展。淘汰落后,化解產能過剩,產品轉型升級是江蘇省水泥企業的重要任務。江蘇金峰、江陰綺星、泰安建材、江蘇誠意、中聯水泥等水泥企業,為貫徹執行產業政策,一方面主動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兼并收購中小粉磨站,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另一方面發揮行業龍頭優勢向水泥產品下游延伸,開發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預拌砂漿產品,提高企業整體運行質量。江蘇金峰作為江蘇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十二五”期間,企業在發展水泥主業的同時,涉及房產、金融、鋼簾線等行業投資開發,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穩住主業多元發展
南京玻纖院、中復連眾、江蘇申視、建華管樁、江蘇磊達、常州盤固、東浦管樁等企業在發展主業的同時研究開發節能環保、新型墻體、隔熱保溫等高科技新型材料。南京玻纖院、中復連眾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節能保溫隔熱、輕質高強材料產品的研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平穩渡過經濟下滑、實施自我發展戰略發揮了較大作用。建華管樁在發展管樁主業的同時,向管樁產業的上下游產業拓展,在江蘇、廣東等20多省(市)建有管樁及各種混凝土預制構件、高品質輕質隔墻板等40多個生產基地。江蘇磊達是以水泥生產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受當地石灰石資源的影響,該公司在異地配套建設3條5000t/d熟料生產線的同時,又開發了汽車輪胎鋼簾線產品,目前該公司已成為產品生產與物流、賓館服務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常州盤固在安徽建設3條5000t/d熟料生產線的同時,在金壇開發5000畝農用地,建設環保科技農業生態園,種植水稻、果樹等優良植物。江蘇申視從一家與春蘭集團配套的塑料件加工企業,積極引進人才、技術,立足塑料件加工基礎產業,向石油輸出管道產品轉移,開發出超高復合管材、油氣田專用柔性復合管等五大系列非金屬復合管系列產品。
3.抓機遇促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下行給許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江蘇鶴林、江蘇博特、江蘇科行等企業克服種種困難,變壓力為動力,取得了可喜成績,企業得到了較好地發展。江蘇鶴林在國家嚴格控制新增熟料產能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船山礦綜合資源優勢,批準建設了5000t/d熟料及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三期),使熟料和水泥產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江蘇開發應用型研究院改制成功的科技先導型企業,在混凝土外加劑領域已形成科研開發、規模生產和專業化技術服務的完整體系,是研究院所改制成功的典型。江蘇科行最初是一家生產除塵設備的企業,“十二五”以來,他們堅持以環保產業為主線,圍繞電力、水泥、鋼鐵、玻璃、化工等行業節能減排的要求,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研究開發體系,開發出一批具有較好產業化前景的項目成果,實施企業技術進步和跨越式發展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兩化融化科學管理
兩化融合是推動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登上新臺階的重要手段。海螺、臺泥兩大水泥集團除在生產控制方面采用先進的工業自動化技術外,還在質量和成本管理、電子物流和產、供、銷一體化等方面采用了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控制技術的先進性、質量和經營管理的可靠性、物流技術的便捷性。
5.走出去發展外向型經濟
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促使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產品及裝備先進的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南京和凱盛水泥設計院是具有工程設計、技術裝備研發和制造、裝備配套與供應、施工與安裝、產品生產總承包能力的公司。在國內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下,他們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憑著科學的經營管理,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江蘇鵬飛堅持國內國外市場一起抓,與國內大專院校合作,研究開發技術和新產品;與國外建材機械知名企業合作代加工,拓展國外市場;與工程及設計單位合作,在國外實施項目工程總承包。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引進產品技術,擴大產品應用領域和服務范圍,自主研發生產藝術板材、薄型板、瓷磚貼面板、吸音板以及內外墻保溫體系和工廠化單元房屋等產品,部分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
新常態下江蘇水泥玻璃工業發展思考
通過“十二五”期間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江蘇建材工業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優勢已逐漸形成,為在新常態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水泥、玻璃是江蘇建材工業的支柱產業,其產能和產量在全國占有較大的比重,新常態下如何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1.水泥
江蘇水泥工業粉磨產能嚴重過剩、利用率低,水泥熟料產能低,產能集中度高,生產水泥所需熟料60%由周邊省份供給。江蘇水泥粉磨站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下,一方面必須進一步認識熟料價格決定江蘇水泥市場這一特點;另一方面還要面臨由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新指標帶來生產成本提高的壓力。粉磨站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狀況和所在區域的生存環境選擇發展方向。對于常州、無錫、鹽城、鎮江、徐州等產能過剩嚴重的區域,目前經營已經困難的企業應盡早選擇放棄水泥行業,尋找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行業。對于目前已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粉磨站企業,應根據自身優勢和環境選擇同行或相關行業合作伙伴,以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或共同開發新的產業,獲取更好的發展空間。
已形成較大規模的水泥及熟料生產企業,應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一是全面貫徹實施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努力消化由于實施節能減排所增加的成本,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和手段,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運行質量和管理水平;二是積極參與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工作;三是努力提高熟料產能利用率,選擇水泥市場好、有混合材資源的地區,收購優良粉磨站或與粉磨站建立長期經營合作關系,以增強區域優勢,提高水泥和熟料產能利用率;四是延長產業鏈,向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制品制造業延伸,與他們建立長期的水泥供應或資本運作關系。
2.玻璃
平板玻璃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集中度高,玻璃生產工藝及技術裝備水平先進,深加工技術及能力強是江蘇玻璃工業的特點。但由于產能過剩,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整個行業長期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產能利用率僅在60%左右。建筑、交通、電子等行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江蘇玻璃深加工及技術玻璃生產的快速發展。但由于玻璃深加工行業存在著技術含量不高、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缺乏引導和規劃、資源利用率較低、配置極不合理等問題,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在產能過剩和節能環保雙重壓力下,部分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十三五”期間,嚴格控制原片玻璃新增產能,優化原片和深加工產業結構,實施行業節能減排,是江蘇玻璃工業的重要任務。平板玻璃生產企業要針對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節能減排目標,逐步關停2005年以前建設的500t/d以下能耗高、煙氣排放不達標的生產線,圍繞煙氣脫硫脫硝實施減排技術改造,強化創新驅動,合理選擇能源,應用新技術,運用科學管理,提高產品質量;要加強與深加工企業的緊密合作,選擇具有一定規模的深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區域合作關系,努力減少產品庫存和降低生產營銷成本,提高企業整體運營質量。深加工玻璃行業的發展方向就是圍繞節能、安全、新型生產和開發專用玻璃、特種玻璃,通過制定產品應用規范,明確或提高專用玻璃、特種玻璃產品技術指標,提高深加工玻璃行業入門門檻;通過對應用市場的管理,積極推廣建筑節能、安全玻璃,強化市場監管執法力度,打擊劣質產品,增加劣質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和違法風險,促進玻璃深加工行業健康發展。
新常態下的江蘇建材工業要以轉型升級為主線,實現由原材料生產為主向加工制品生產戰略性轉移,從規模化向品質化、綠色化、智能化轉變。以“創新、綠色、融合”為發展理念,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業創新,促進信息技術與建材產業融合、建材產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建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在優化傳統建材結構的同時,江蘇要進一步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綠色產業,為我國建材工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