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成允:追求創新的關鍵在于“不要怕”
2015年,是臺泥進入中國大陸的第十一年。雖較同行整整晚了一輪,但后發先至的臺泥,在董事長辜成允“鷹式鐵腕管理”的帶領下,去年總產能躍居中國第六。
憑借著一股“沒在怕”的勇氣沖刺大陸市場,辜成允說,臺灣過去曾是創新之島,如今面臨人才流失、產業發展滯礙難行等困境;他認為,追求創新的關鍵在于“不要怕”,臺灣必須找回身為“勇者原鄉的勇氣”。
管理大陸市場 虛心學習
后發先至的臺泥,如何成為中國前十大水泥集團?
我不敢講臺泥在中國市場上有很好的表現,但我常常在想,臺泥和其他外資或非陸企相比有什么差異。
基本上,臺泥有三個不同:
一是臺泥剛進大陸時,就很清楚地了解大陸與臺灣水泥業在環境上的差異,因此我們不帶著臺灣經驗去管理大陸市場,而是虛心的重新學習。
舉例來說,臺灣經濟成長比較容易預期,但大陸的經濟走勢上上下下,震蕩幅度很大。以水泥產業來看,臺灣水泥業是一個價格和市場需求相對穩定的工業產品,但在大陸,水泥則成為消費性產品,市場跟隨供需容易大起大落,企業必須要能快速適應。
第二,我們在過去十年內,透過儲備干部計劃,從臺灣培訓了超過一百位來自水泥行業的年輕同仁,他們擁有各種水泥相關的專業才能,亦深具大陸實戰經驗,是臺泥在大陸成功營運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三則是“大陸本土化”,透過大量晉用大陸員工,讓臺灣員工與大陸員工能融合在一起。臺泥雖屬傳統產業,但一路走來的營運核心是“以創新的精神做傳產”,要求員工做到“當責”、“誠信”與“執行”,培育不斷變革的文化,要求每一天都在改變,而改變都能比過去、比現在好。
遠程預警 降低采購風險
此外,臺泥也研發了遠程預警系統,透過交易行為、歷史數據的海量大數據分析,預先了解風險高族群,如不當圍綁標者,當他們開始和臺泥接觸時,預警系統就會“亮紅燈”提醒采購人員,同時回傳至相關主管與臺灣總公司實時反應,把需要管理的情資主動推到需要使用這些情資的同仁手中,在事情還可以改善、防止前,在第一時間把關。
例如近年我們不斷更新信息與系統需求,像PDA巡檢系統,可針對財務、業務、物料和工務等四大營運系統進行遠程遙控,在臺灣透過手機和平板電腦就能隨時掌握大陸廠區情況。
廠區外銷售的車輛或船只,則全裝有GPS定位系統,能清楚掌握貨物流程,還可控管運輸成本。
當然信息數據的管理,最怕的是該進入系統的數據沒有進去,因此,每個月還都有一個全功能的訪廠小組到各廠區核實,并將規避系統、作假的情況列入預警的規則中,可以說每次去現場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不能怕:追求創新的關鍵
臺灣過去被認為是創新之島,如今臺灣產業發展卻面臨諸多瓶頸,該如何突破?
“臺灣,是勇者或勇士的原鄉。”
回頭看看歷史,不論是清朝時期從中國大陸經過黑水溝,九死一生渡臺的臺灣人,或是人類大遷徙的過程中,作為南島語系最后一邦的臺灣原住民,無論是何時到臺灣、從哪里到臺灣的臺灣人,每個族群都具備了這種“誰怕誰”的勇氣,臺灣人的特性就是“誰怕誰”、“沒在怕”,眾人攜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上展現了臺灣奇跡,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然而,近年臺灣人這種“誰怕誰”的特質,好像被“小確幸”取代了,很多人想問,現在的臺灣究竟在“怕什么”?過去六、七十年代,大家拎個小皮箱,管他美國、日本是世界強國,臺灣人沒有一個在怕的,就是全球跑透透拼了,那么,現在為什么我們在怕?
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許根本沒有解答。但追求創新的關鍵就是“不能怕”,所謂的害怕、恐懼就是把我不喜歡的東西擋在外面,追求一個“不要變”。如何讓年輕人回去那個“我不怕”的臺灣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執行力 克服恐懼的方式
事實上,談到臺灣產業發展的瓶頸,各單位、機關也提出許多創新方案,我相信很多東西都要靠執行力凝聚共識,不只提出大家共同可接受的方案,更要針對大家認為可行的方案執行。
我也相信任何議題都是選擇題,不是絕對的是非題。如果我們認定“利大于弊”,就只有利沒有弊;或“弊大于利”,就堅信有弊就絕對沒有利,這絕對是行不通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該怎么將正面的利擴至最大,同時透過救濟與輔導減少弊端,才是真正的作法。
有了勇氣,更重要的是得有執行力;執行力正是克服恐懼最有效的方式。
迎挑戰 別把自己愈關愈小
臺灣當前有一些基本問題亟需政府解決,否則產業只能外移或加大對外投資力度,長遠來看,對臺灣非常不好,政府一定要想辦法把執行力拿出來,使臺灣形成共識、往前走,不是再開一次會,再把所有的問題搞成兩本大書。
臺灣是一座小島,但不可能把自己愈關愈小,臺灣人應勇于面對挑戰,內部的憤怒、生氣或抱怨,都無法讓地球停止旋轉,還不如知道地球在旋轉,提出方法來因應世界的變化。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