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走過輝煌十年 水泥行業該何去何從?
編者按:
回首往昔,2005年對水泥行業是不同尋常的一年,行業利潤結束了從2000年6.33億到2004年133.34億近乎瘋狂的翻倍增長,跌回2003年以前。十年一輪回,2015年,水泥行業正在經歷相似的一幕,目前行業利潤回落至八年前已成定局。
回望過去的這十年,走過2005年行業首個低潮期之后,在兩個五年規劃的帶動下,水泥行業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從產能規模到行業利潤總額再到整個行業裝備技術水平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水泥行業利潤從2005年79.19億至2014年780.2億,翻了十倍,期間2011年行業利潤總額更是一度突破千億大關;水泥產量則從10.69億噸,增長至空前的24.76億噸。
如今,命運如此相似,卻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又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即將啟動,不同的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政府確定了6.5%的經濟增速底線,相比十年來平均9.95%的GDP增速,已有了大幅下滑。受此影響,作為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產業,水泥行業發展無疑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事實上,今年水泥產量下滑以及行業利潤大幅縮水已經不可避免,水泥工業走過了“黃金十年”,未來又將走向何方?需要業內一起探尋……
湖北世紀新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諸葛文達
2001年諸葛文達到湖北創業,十多年來,正是在兩個五年規劃帶來的水泥行業發展機遇下,憑著其充滿冒險與激情的個人情懷,湖北世紀新峰水泥集團不斷走向成功,成為湖北水泥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方諸侯”。
然而,“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經濟大潮中,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今年以來水泥行業低迷的態勢,同樣給世紀新峰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諸葛文達在接受中國水泥網記者采訪時直言,“世紀新峰今年銷量和去年差不多,但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價格較往年偏低,企業盈利情況與相比去年存在較大差距。”
世紀新峰的成功是近十年來國內水泥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其遇到的業績難題也是目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內水泥企業的一個“通病”。毋庸置疑,未來國內水泥需求將逐步萎縮,前十年的翻倍增長也將塵封進歷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成熟,水泥需求停留在一個低于現在總量的合理、穩定的區間也是必然。
在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萎縮的情況下,作為行業的主體,水泥企業在競爭與合作中應該如何抉擇?是在不斷內耗、相互“征伐”中尋找新的平衡,還是在合作與競爭中逐步走向升級?讓我們來看看諸葛文達,這位“老水泥人”怎么看。
湖北世紀新峰水泥集團
產能互換帶來新轉機
受產能過剩影響,為應對行業競爭,近年來水泥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越發頻繁。僅今年1-9月,上峰水泥、京蘭水泥、海螺水泥、金隅水泥等企業均有并購動作。似乎,在行業生存環境惡化的背景下,通過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已經被認為是解決目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據諸葛文達的介紹,在鋼鐵行業,寶鋼、武鋼都曾發起大規模的兼并重組,一度成為世界級大型鋼鐵企業。但大規模收購之后,產能集中度雖然得到提高,但龐大、臃腫的企業構架,以及關停部分產能之后帶來的社會影響卻花費了十多年依舊未能改變。
如今,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一步下滑之下,高產能集中度不但沒有為鋼鐵企業擺脫產能過剩困境提供幫助,反而限制企業改革手腳,使其深陷泥潭,困難重重。相比之下,水泥行業近年的兼并重組雖然相對成功,例如中國建材依靠兼并重組一躍成為全球產能第一的水泥企業,有效整合了大量各自為政的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惡性競爭,但是鋼鐵行業的經歷正在敲響警鐘,產能集中度的提高并非解決產能過剩的良藥。
事實也正是如此,諸葛文達告訴中國水泥網記者:“國內某些區域市場,企業個數并不多,可價格戰還是打得一塌糊涂。參與價格戰的各方,都實力雄厚。如湖南,主要是海螺、南方、華新、紅獅,又如河南,主要是中聯、天瑞加同力,雖然前幾名的市場占有率很高,可協同依然困難,企業間陷入強強內耗之中。”
諸葛文達進一步指出,在當前行業形勢不佳的情況下,企業間更加難以建立互信關系,進而加大了協同難度,這是導致今年水泥行業價格偏低,旺季不旺的重要原因。面對需求的下滑,在行業恐慌心理作用下,高產能集中度事實上僅僅是將小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上升為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在現階段,大的水泥企業集團紛紛在各地布局,呈犬牙交錯之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牽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企業間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為解決企業布局帶來的相互制約問題,諸葛文達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產能互換”,以提升特定區域產能集中度,實現行業資源的優化整合。
為此,諸葛文達曾撰文指出,“以泛長江流域滬蘇浙皖贛湘鄂川渝及豫魯九省二市的市場為例,如能快速實現產能互換,在水泥平臺期各企業可能更易回收投資,避免衰退期的覆滅。”
世紀新峰水泥生產線
然而,產能互換作為兼并重組的另一種做法,雖然已有先例,例如:2004年中國建材曾收購徐州海螺,獲得了淮海區域大發展機遇,作為交換,海螺水泥則套現后快速用于沿江擴張產能,奠定了現在超強的市場布局,但是真正落實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難。
“產能互換涉及到參與企業的切身利益,雖然最終會是雙贏,但是利益分配不容易平均,難免出現受益大小的差別,如果企業太注重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企業家又缺乏足夠的胸懷,則難以實施。”諸葛文達表示,產能互換能否成功關鍵還是在于企業能否站在企業乃至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看待利益分配問題。
相比于相互兼并,產能互換最大的優勢在于降低了行業協同難度,避免了惡性競爭,解除了現有格局下企業間相互制約的枷鎖,對于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產能互換難度雖然較大,但諸葛文達堅信:“未來水泥市場需求會逐步下降,為優化行業資源,提升競爭力,企業間產能互換還是會實現。”
放開競爭只會兩敗俱傷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特征,也是保證行業企業優勝劣汰的關鍵,這種“新陳代謝”在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全面放開的競爭是否合理呢?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行業優勢產能與弱勢產能存在巨大差距的時候,充分市場競爭可以再短時間內“消滅”弱勢產能,提升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然而,當業內優勢企業優勢并不明顯之時,相互間的開放競爭便會成為一場永無休止的“殺戮”,最終帶來的是行業整體利益受損以及資源的嚴重浪費。
諸葛文達在中國水泥網總部交流
目前,國內水泥工業發展已經相對成熟,新型干法水泥占據絕大多數,業內企業整體水平尤其是規模化企業間,差距并不明顯,加之水泥運輸成本過高,變相增加了銷售成本,導致略顯優勢的水泥企業難以短時間內淘汰競爭對手,全面放開市場競爭帶來的將是一場消耗戰。[Page]
因此,諸葛文達表示,基于當前國內水泥工業發展現狀,放開市場競爭并不可取,通過廣泛的合作,配合必要的競爭,逐步實現產業升級方為上策。
以停窯限產為例,從去年開始,淡季停窯無論是規模還是時間都呈現一種空前的態勢,原因在于,淡季價格下滑嚴重,不少水泥企業希望通過停窯的方式來保價甚至是提價。對此,諸葛文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旺季停窯意義遠大于淡季停窯。”
諸葛文達進一步解釋道,“在當前經濟環境不景氣,市場需求整體下滑的背景下,旺季停窯才能讓旺季真正成為旺季,反之淡季水泥需求低迷,停窯并不能真正起到穩定價格的作用。因此,旺季通過企業間有效的合作實現共贏,淡季放開市場競爭,淘汰落后企業,剩下的企業再進入下一個旺季,如此循環反復,優勢企業可以生存下來,弱勢企業逐步淘汰,既避免了行業惡性競爭,又可以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
然而,諸葛文達這一設想,若要實施卻并不容易。當前水泥行業,由于市場壓力較大,業內企業恐慌心理嚴重,導致行業惡性競爭加劇,要實現旺季停窯等行業合作尤為困難。就此,諸葛文達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各自為政,缺少主心骨,因此行業合作必須發揮優勢企業的引導作用。”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為有效控制產能規模,規范行業競爭,南方水泥在業內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諸葛文達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螺水泥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其它參加的企業也大多各懷鬼胎,處處以一已私利為中心,行業合作缺少嚴肅性,限產沒有一致性,而南方水泥對此也沒有辦法制約,最終直接導致了業內合作效率低下。
根據諸葛文達的設想,有了海螺水泥的積極參與,當前行業局面將可以實現完全改觀。一方面,海螺水泥與南方水泥合作,將大幅增加可調控產能比重,加大市場話語權;另一方面,依托海螺超強成本控制力,可以迫使其它企業做到言行一致,共同限產,否則就可以發揮過剩產能在局部地區擠壓不守信企業生存空間,如此,各家企業唯海螺·南方馬首是瞻,產業合作方能不折不扣的得到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深信,只有經過慘酷的惡性競爭,才能實現去產能的目標,然而這一做法卻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國水泥行業發展到現在,經過一輪輪拼殺,己經形成了巨頭,讓巨頭與巨頭繼續通過長期野蠻的惡性競爭勝出一個,不符合行業生態邏輯,屆時剩下的可能僅僅是一推“爛攤子”而已。
“對于行業巨頭來說,在市場已經沒有上升空間,擴大巿場份額代價過高時,工作目標轉向謀求合理的回報非常重要,既能規范行業競爭,獲得必要收益,也能通過資本的積累,為產業升級提供幫助。”諸葛文達指出,對于當前的水泥行業而言,只有海螺水泥主導下的產能默契才是化解產能過剩唯一真正有效手段,若一味的放開競爭,行業將陷入一場漫長而黑暗的混戰。
“走出去”不具備廣泛性
近年來,由于國內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向海外。截止目前,中國建材、中材、海螺、華新、紅獅等國內知名企業均已在海外設廠。與此同時,今年“一帶一路”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得益于此,沿線基礎設施建設與相關投資的推進迫在眉睫,國際水泥需求有望受此拉動。
那么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積極“走出去”是否能成為我國水泥企業擺脫國內產能過剩泥潭的“繩索”呢?事實上,這也并非易事。相比于在國內投資建廠,國外投資將面臨更多的不可控風險。
海螺水泥是國內水泥行業領軍企業,無論是成本控制、管理水平還是生產線技術水平,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國內最高水平,甚至引領世界水平。但去年11月投產的印尼南加海螺運營情況卻并不理想,中報顯示整個南加海螺今年上半年巨虧8080萬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匯率變化等方方面面。
諸葛文達與中國水泥網記者交流
諸葛文達告訴中國水泥網記者:“中國水泥企業走出去難度較大主要在于,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大,成本回收難度大;另一方面投得越多產能越大,市場價格容易遭受打壓;此外,包括人文環境、民族性格、地方保護等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也進一步增大了水泥企業海外發展的難度。”
諸葛文達認為,對于“走出去”,國內水泥企業還是應該理性看待,例如中國建材、海螺、中材、紅獅、華新等優勢企業,出于全球化以及拓展盈利空間的需要,“走出去”是一個有效的選擇,但是國內多數區域性企業,并不適用。
樹一個行業要多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一個行業要多久?從1824年英國建筑工人約瑟夫.阿斯譜丁發明波特蘭水泥算起,現代水泥工業從萌芽到壯大已經走過了接近兩百年的歷史。在國內,最早的水泥廠是始建于1889年的啟新水泥廠,距今也有百余年歷史。在這百余年時間里,中國水泥工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目共睹,如今水泥產量已近達到世界產量的60%,生產線現代化水平也已走到世界先進行列。
然而,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龐大的產能體量卻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行業惡性競爭正在蠶食著行業蛻變的資本。就在筆者下筆之前,四川、陜西、新疆等地又傳來了水泥價格下調的消息。行情不景氣已經成為今年水泥行業一條甩不掉的“標簽”。
中國水泥網萬里行曾走進世紀新峰
諸葛文達:“明年得益于大量批復的基建項目,以及降準、降息、降低房貸首付推房地產市場的帶動,水泥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值得期待,但總體來說,行業形勢依舊堪憂,前些年的行情很難再現,三五年之內水泥行業不會出現太大轉折,作為企業需要考慮的是在此之后應該如何做,需要有這樣的心里準備。”
在諸葛文達看來,一味的惡性競爭絕非行業重塑手段的首選,如此“殺雞取卵”的轉型升級代價過于高昂,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必要的競爭同時,行業合作仍然必要,并由行業優勢企業來領導,通過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優化的過程,逐步推進行業的優化升級。
2005年以后的十年,水泥行業實現了全面、高速的發展,但“快步”推進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如產能過剩等“后遺癥”;面向未來十年,“十三五”即將起步,中國經濟正在迎來轉型,作為國民經濟產業鏈條中最基礎的一環,水泥行業需要在震蕩中愈發成熟,基于業內企業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回答上述那個問題,樹一個行業要多久!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