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項目需拓展融資渠道
盡管現狀不錯,但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
11月10日,商務部研究院、國資委研究中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聯合發布《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
這一中國政府智囊與聯合國首次合作發布的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公司海外發展情況總體上是積極的,但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日益穩健。自本世紀初,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36.4%。隨著“中國制造”在新興市場日益站穩腳跟,越來越多的企業奔赴海外尋找商機。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實現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占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15.3%,主要流向東南亞、西亞等地區。
然而,“走出去”企業頭上仍高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融資難。
上述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海外項目盈利情況方面,僅13%的企業盈利可觀,24%的企業基本持平,而其余24%的企業目前暫時處于虧損狀態。有分析稱,部分原因在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合作過程中對資金需求較大,但融資渠道有待拓寬。
事實上,融資問題如今已成為“走出去”企業所面臨的重點難題之一。曾有企業家“吐槽”,在國外的項目中,國內銀行融資手續十分繁雜。國內的錢不好拿,但中方企業又少有轉向境外融資機構。上述報告指出,在與金融機構緊密合作的企業中,僅25%選擇了境外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而國內銀行“惜貸”的原因便是成本問題。有銀行人士稱,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產能合作、制造業等領域,需求多為5年至10年的中長期貸款,回收周期長,很多銀行不愿意冒風險。與此同時,投資項目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也影響銀行貸款意愿。“做起來不劃算。”
這就造成了目前的現狀——金融杠桿難以發揮作用,很多“走出去”企業的海外拓展資金大部分靠自籌,中國企業“走出去”難顯優勢。
需要看到的是,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拓展的穩健步伐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這意味著,國內的金融機構應該隨之“走出去”,在貸款、融資等方面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奠定自身的地位。融資機構應當幫助企業(尤其是民企)參與國際合作。同時,金融機構也可借此機會擴大自身規模,提升自身影響力。
同時,“走出去”企業的心思也應更加活泛——國內借不到錢,不妨從國外融資。畢竟,這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為什么不能貨比三家呢?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