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再談化解產能過剩不可缺失引導企業主動退出
《中國水泥網》以“未來15-20年預計有25億噸水泥產能退出市場”為題刊登了劉長發的一次發言,仿佛給水泥行業敲了重重的一錘,估計行業內吃驚著實不少。劉長發說,“有人判斷,我們的水泥消費量有一個平臺期,我認為愿望是好的,但是市場規律并不會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水泥行業的市場需求已經進入下行通道”。 劉長發在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從峰值期到動態平衡期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的基礎上預測,到動態平衡期我國水泥消費量大概在10億噸/年左右。我國目前的水泥產能超過35億噸,未來15-20年,我國水泥行業將進入去產能化階段,換句話說,就是有超過25億噸產能將逐步退出市場。很殘酷,就是說我們前面辛辛苦苦建起的水泥廠,在未來15-20年,有2/3以上的企業要退出市場,水泥行業怎么辦?這值得我們深思,需要我們應對和解決。
投資了項目,愿望當然指望能是常青樹,不倒翁。之前,業內還有蠻“鼓舞”人心的高稱水泥黃金期還有十年的預測。事實上,今年水泥產量下降已成定局。劉長發將此稱之為“我國水泥行業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水泥需求絕對量下降”。水泥人對這樣的“第一次”感覺甚為苦澀,也很“傷心”。就在不久前,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長周長益在第三屆中國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上的講話中指出,水泥、平板玻璃面臨的產能過剩程度比預期要嚴重。產能過剩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只下降百分之幾就可以。最終穩定的產量在多少億噸比較合適?我個人認為水泥、平板玻璃在“十三五”期間可能下降的幅度比預期要大,如此便更加劇了發展的壓力。因此,要加快化解傳統行業過剩產能。
除了劉長發指出的“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到了非常邊緣的程度,所以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來帶動水泥的可能性不大”外,還應該看到,隨著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的開展,對水泥消費所帶來的影響。
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今年8月,工信部與住建部聯合下發《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水泥作為建材產品中“老大”,在行動中要求實施綠色制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支持現有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提高綠色制造水平。推廣應用建材窯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等共性技術。推廣新型耐火材料。全面推廣無鉻耐火材料,從源頭消減重金屬污染。開發推廣結構功能一體化、長壽命及施工便利的新型耐火材料和微孔結構高效隔熱材料。要求強化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利用城市周邊現有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險廢物等。要求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引導建材生產企業提高信息化、自動化水平,重點在水泥、建筑衛生陶瓷等行業推進智能制造并提升水平。行動要求實施水泥與制品性能提升行動,發展高品質和專用水泥、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構配件。
在實施綠色制造的同時,水泥行業也應清楚看到,國家在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中有一項行動是開展鋼結構和木結構建筑推廣行動。大家應該記得,在2013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中已明確提出,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推廣輕鋼結構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在《行動方案》中,則更細化,提出發展鋼結構建筑和金屬建材。在文化體育、教育醫療、交通樞紐、商業倉儲等公共建筑中積極采用鋼結構,發展鋼結構住宅。工業建筑和基礎設施大量采用鋼結構。在大跨度工業廠房中全面采用鋼結構。推進輕鋼結構農房建設。鼓勵生產和使用輕型鋁合金模板和彩鋁板。發展木結構建筑。促進城鎮木結構建筑應用,推動木結構建筑在政府投資的學校、幼托、敬老院、園林景觀等低層新建公共建筑,以及城鎮平改坡中使用。推進多層木-鋼、木-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筑,在以木結構建筑為特色的地區、旅游度假區重點推廣木結構建筑。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自建住宅、新農村居民點建設中重點推進木結構農房建設。大力發展生物質建材。促進木材加工和保護產業發展,支持利用農作物秸稈、竹纖維、木屑等發展生物質建材,優先發展和使用生物質纖維增強的木塑、新型鎂質建材等圍護用和裝飾裝修用產品。鼓勵在竹資源豐富地區,發展竹制建材和竹結構建筑。
回想起在物資較為匱乏年代,鋼、木尤為緊缺。提倡以水泥代鋼,以鋼代木。典型的有水泥船、鋼門窗,更稱奇的還有水泥窗框的出現。在向應用綠色建材邁進時,水泥在一些領域中的位置不可避免將被替代。上月,工信部網站刊發了“兩部門召開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工作座談會”的報道。報道稱,為推進鋼結構建筑產業發展,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和鋼材消費邁向中高端,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和科技司在京組織召開了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工作座談會。報道稱,鋼結構具有提高建筑抗震水平、促進節能節地減排、大幅減少建筑垃圾和提高高品質鋼材消費、促進鋼結構用鋼生產企業技術進步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鋼結構房屋建筑僅占全國房屋建筑6%左右,鋼結構橋梁不到1%,鋼結構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這清楚的表明,從國家層面推進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工作已積極開展起來。
在周司長發言中還有一段話,水泥、平板玻璃都是“兩高”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下,脫硫、脫硝、除塵的標準會越來越高。水泥工業是碳排放大戶。現在這方面還未發力,一旦碳交易市場建立起來,碳排放開始算賬的時候,發展形勢會更加嚴峻。
更加嚴峻反映在水泥產品上,成本將顯著上升。也許有人會認為,水泥作為傳統建材,應用范圍廣,要想憾動,難!確實在一些領域中,水泥的性能和性價比有著絕對優勢,水泥產品價格再貴一些,也奈何它不得。但同樣的是,在不少領域,水泥的性價比優勢并不明顯,在“嚴峻”下,成本上升,導致性價比還會下降。特別從綠色建材應具備的“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衡量,優勢還要減色。在一些領域被更綠色的建材替代也將是一種趨勢。何況還要考慮到的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生活高品質的追求,用更舒適的建材替代“硬梆梆”的水泥,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逐步顯現。這種種替代,直接反映在需求側水泥消費量的減少,傳遞到供給側,生產企業產量被迫隨之下降。
文章表示,今年以及未來,勤練內功,踐行微創新,提高內在競爭力將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武器。確實,提高企業競爭力是企業永恒的課題,但前提應是在產略大于需的氛圍下,即產能利用率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是在35比10的狀態下,似不具備外部條件。
本網前剛有文章“化解產能過剩不可缺失引導企業主動退出”,結合劉長發的發言,結合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的開展,更為確信,化解產能過剩不可缺失引導企業主動退出。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