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機行業存在的6大問題
1.技術水平偏低,加工手段較落后,壽命偏短,售后服務不盡如人意,交貨不夠及時,整體形象與國外公司的產品相比仍有較大反差。
國產裝備的運轉率一般比國外先進指標低5%以上,耐磨材料的消耗量比先進國家高10%-20%。機電一體化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也較大。耐火磚壽命偏短,新型干法日產4000噸級以上生產線的耐火磚幾乎全部從國外購買。我國一般的建材機械產品嚴重過剩,互相競爭壓價,甚至低于成本價銷售,而技術含量和自動化程度高的新技術產品則嚴重短缺,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如5000噸級以上水泥生產線上的關鍵技術裝備,大型減速機、輥壓機、立式磨、熒光分析儀、雙齒輥黏土破碎機、濕改干破碎烘干機、高效選粉機、大噸位建筑陶瓷壓機、中高壓的衛生陶瓷注漿設備、萬噸級池窯拉絲設備等。目前主要建材機械產品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10%。從整體上看,建材機械制造技術及裝備手段與國外相比較,尚有10-20年的差距,有些甚至差距更大。雖然主要水泥裝備制造企業,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得到較好的改造,但仍缺少精密加工設備和檢測手段等。其他種類機械產品的制造企業,多年來均未能得到應有的改造,同時加工設備老化等現象仍較嚴重。
2.產品結構矛盾突出,市場開拓乏力,專業化水平提高困難。
由于計劃經濟長期的影響,特別是“七五”期間,在“大家辦建材”的口號下,競相上馬,更加劇了重要建設和重復改造的現象,造成生產能力過剩,競爭更加激烈,效益低下,專業化程度降低,質量無法控制。有的企業,為了保生存,饑不擇食,不惜成本,惡性競爭。你的產品好賣,我就組織開發,致使各企業產品趨同,水降低,未能形成專業化特色。
3.科技基礎薄弱,資金緊張,缺乏開發新產品能力。
在低效益、低工資的條件下,建材機械制造企業難以留住有用人才,也缺少資金投入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另外,設計院所與制造企業缺乏溝通,各有各的計劃,不但不能形成一個開發新產品的拳頭,反而各留一手,更延長了新產品開發的歷程。據了解,我國建材裝備的新技術產品,其技術來源主要依賴國外,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沒有完全掌握開發新產品的主動權。
4.組織結構不合理。
建材機械的設計院所和制造企業都較分散,科研和生產的集中度低,重復工作和資金、人力浪費現 象嚴重。長期以來,雖幾經努力,但仍未能形成任何一個能代表行業水平、能夠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工貿企業集團。這樣企業之間就無法進行資產重組,無法按經濟規模組織專業化生產和配套協作。
5.機制轉換滯后,企業負擔沉重,國有企業難以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
據企業反映,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尚未完全轉移到間接管理和宏觀調控上來,產權關系仍不明晰,企業還未能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特別是企業負債重,社會負擔大,冗員多,下崗分流壓力大,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6.行業管理松散,產業政策的貫徹、實施無法有力執行。
當今,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內涵更加廣泛。但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機械工業終究是高技術發展的載體。因此,國際競爭實質上是以先進設計和產品制造技術為基礎的競爭。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