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打響綜合管廊領軍企業第一槍
“十三五”期間,我們要拿出相當的資源,聚焦城市綜合管廊、城市軌道交通、鐵路等三個萬億級投資規模的領域,努力成為綜合管廊的領軍企業……
這是中國建筑董事長官慶在2015年年中工作會講話中提到的。打造綜合管廊領軍企業,是中國建筑“十三五”的重要目標之一。
今年8月,鄭州市制定了《鄭州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草案)》。乘著這一東風,中建(鄭州)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著手探索科學的綜合管廊建設與運營模式,爭創中建七局在河南省綜合管廊行業的領軍企業地位。
宏觀政策護航重點民生工程
今年7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電、給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國家重點民生工程。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等問題,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幾天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
如今,在鄭州濱河國際新城,中國建筑正在建設河南省第一條綜合管廊,總長度5000多米,完成投資1.08億元。
鄭州濱河國際新城位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總額約110億元,占地面積10.47 平方公里(約15600畝),是河南省首個政府和央企合作的城市綜合開發項目。2012年,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七局與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同出資,設立中建(鄭州)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在開發區從事土地一級開發、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業務。
高端城市定位要求可持續發展的市政建設
“鄭州,鄭州,天天挖溝;一天不挖,不是鄭州”。每每遇到因道路開挖導致的交通堵塞,市民們就會說起這句順口溜,表達對“天天挖溝”的無奈和反感。
鄭州有3600年筑城歷史,800多萬人口,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地下管線密布,缺乏合理規劃。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在鄭州市731條道路、總面積3500多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里,存在錯綜復雜的各類管線,其中一些已嚴重老化,道路經常為管線維修、新增管線等原因被“開腸破肚”,“馬路拉鏈”使得城市街道千瘡百孔,也嚴重影響著市民出行,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資源浪費。考慮到老城區地下規劃的種種弊端,中建(鄭州)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在規劃濱河國際新城建設時引入了綜合管廊。
科學論證確定綜合管廊線路與布局形式
2012年初,中建(鄭州)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與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中國市政工程西北院著手啟動綜合管廊設計方案。在前期沒有可利用成果的情況下,經過7次業務研討、4次調研考察、3次意見征求,于2012年6月完成了方案。
經過研討,管廊規劃建設總長度確定為5580米,主體結構寬6.55米、高3.8米,可容兩輛轎車并排駛過。管廊為鋼混結構,厚度為20—30厘米,設有防水隔層和集水坑。采取雙倉橫斷面,一倉布置熱力管線,另一倉布置給水、中水、直飲水、電力電纜、電信排管。估算建設總投資近2.7億元,平均造價約5000萬元/公里。
在線路設計上,考慮到工程的經濟實效性,設計方將綜合管廊線路布置在經開十二大街、經開十八大街和經南九路、經南十二路等高密度開發區域,總長度約5580米。
雖然綜合管廊在西方國家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國內各方對其認知很少,有的部門和個人甚至有抵觸心理。中建有關設計和施工單位經多方努力,最終與電力、通信、給水、中水和熱力5家單位達成共識。出于協調難度大、投資與運行管理成本高及經濟效益低的考慮,此次規劃未將雨污水管道和燃氣納入綜合管廊。
濱河國際新城綜合管廊是河南省市政基礎設施的標桿項目,在河南省城市發展、市政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河南省副省長趙建才、交通運輸廳廳長張瓊,以及中國建筑董事長官慶,副總裁劉錦章、王祥明、李百安等都視察了該項目。
此外,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中國建筑學會、河南省政府網站、《河南日報》等媒體也對濱河國際新城綜合管廊做了專題報道。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