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探討、思考——第二屆全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交流會
交流會現場
10月16日,第二屆全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交流會在西安隆重召開。混凝土外加劑的應用改善了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以及硬化混凝土的力學和耐久性能,已成為現代混凝土的不可缺少的組分之一。為了交流外加劑行業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工程應用經驗,大會邀請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北京工業大學王子明教授、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保國、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博士郝挺宇、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娟紅、陜西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生華、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高春勇等行業內20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對混凝土及外加劑行業的熱點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交流。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韓小華主持會議
北京工業大學王子明教授
北京工業大學王子明教授分析混凝土減水劑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他從回顧外加劑行業發展重要歷史展開,對減水劑行業大單體及其上游產業、減水劑行業技術進步與總量發展變化、減水劑行業發展中問題進行反思及行業發展前景分析五個方面進行了介紹。近幾年,我國PCE(聚羧酸)及大單體發展迅速,2015年新增產能仍達到107萬噸,2016年暫無確定新增計劃,突出的供需矛盾將得到一定緩解。2015年國內產能415萬噸,產量245萬噸,產量較2014年增長27萬噸,開工率59%(新增投產時間所致)。按現有擬建計劃,2016年產能與2015年持平,產量270萬噸。
環氧乙烷是聚羧酸減水劑的重要原材料,我國環氧乙烷的總產能從2005年的130萬噸快速增加到2014年的595萬噸;商品環氧乙烷產能,由2005年的40萬噸快速增加到2014年底的332萬噸。到2015年8月商品EO再增44萬噸,目前商品EO能力376萬噸。預計2015年,我國的環氧乙烷總產能或將達到780萬噸,商品環氧乙烷產能或將達到434萬噸。王教授還用圖表數據來說明2011年以來EO利潤逐年走低,每噸3000元以上利潤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按照東北亞乙烯和華東環氧乙烷價格核算,2014年環氧乙烷產業處于微利狀態,而2015年則處于虧損狀態。
他講到當前我國減水劑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過渡和不合理競爭導致行業利潤低-不健康發展;產能過剩是過渡競爭的關鍵原因;拖欠款問題嚴重,普遍;產品趨同、差異化不明顯;研發實質性投入少,發展后勁不足;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因素。這些問題又是因為行業技術進步沒有解決面臨的問題;市場膨脹沒有解決行業面臨的問題;在膨脹的市場中,企業快速發展主要依靠模仿基礎上的革新;在膨脹的市場中,企業獲取市場的主要(決定性)手段是降低價格——比競爭對手低價。因此,行業人員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
他總結到:PCE在高強混凝土管樁等預制構件中應用前景好,是PCE應用新領域;功能性PCE開發有利于進步擴大PCE的應用范圍;早強型PCE研究在我國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單體上創新應該是實現早強型PCE的重要途徑;西部開發、一路一帶是今后PCE發展的新動力;加大研發投入。開發系列產品,細化產品結構,追求差異化發展,獲取正常企業利潤,步入健康發展軌道。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保國
聚羧酸減水劑目前混凝土行業的研究熱點,提升混凝土施工性能及長期使用性能的關鍵材料。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保國介紹聚羧酸減水劑功能化設計與應用關鍵技術研究。他圍繞基于競爭吸附的漿體流動性調控機理、蒙脫石與聚羧酸減水劑的反應機理及抗泥設計思路、基于綠色制造的聚羧酸減水劑工藝及成套設備三方面來介紹。他表示,粘土對聚羧酸減水劑和萘系減水劑的吸附存在較大的差異,粘土各種礦物對萘系減水劑的吸附量相差不大,而蒙脫石對聚羧酸減水劑有極強的吸附能力。
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博士郝挺宇
耐久性是高性能混凝土最重要的指標。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博士郝挺宇在混凝土外加劑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應用報告中結合圖片實例介紹混凝土的凍融損傷特性、鋼筋銹蝕情況來說明不對結構實體進行檢驗,無法證明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針對這種現象冶金建筑科學研究院在凍融中加入引氣劑,在鋼筋銹蝕中加入阻銹劑來應對。他還用鋼筋阻銹劑是防止混凝土內鋼筋腐蝕的最為常見和簡單易行的有效措施來說明根據現實環境選用合適的外加劑,是實現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的重要手段。
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左彥峰
國產聚羧酸系減水劑產量巨大,且與日俱增,但在某些特種工程中,如某些預制構件、超高層建筑等,國外產品的質量依然存在較大的優勢。這說明聚羧酸系減水劑生產的精細化程度與國外廠家依然差距較大。因此,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以期改善聚羧酸系減水劑的性能。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左彥峰介紹了一種新型的聚羧酸系減水劑合成工藝,即管道式合成工藝。該工藝可以避免傳統反應釜式工藝存在的傳質和傳熱不均勻帶來的一些影響產品性能的問題。采用管道式合成工藝時,酸醚比和反應溫度的波動對產品分散性的影響相對不大相同配比和溫度條件下,采用管道合成的聚羧酸系減水劑比反應釜合成的減水率和坍落度保持等性能要高。
[Page]
陜西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生華
陜西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生華做“氧化石墨烯對水泥水化產物微觀形貌的調控及增強增韌效果”主題報告。他介紹到,利用氧化石墨烯調控水泥水化反應形成規整有序的花狀、多面體狀、針狀等水化特,并實現水泥基材料微觀結構的規整有序,達到顯著提交水泥材料強度和韌性。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娟紅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娟紅循做“環流化床灰對聚羧酸減水劑吸附機理研究”主題報告。她通過介紹采用凈漿流動度、TOC吸附、紅外光譜等試驗,研究循環流化床灰對聚羧酸鹽減水劑吸附性能的影響,探討其影響聚羧酸減水劑分散性能的機理,并提出加入無機鹽以此改變硫酸根離子及氧化鐵的含量來提高循環流化床灰與聚羧酸鹽減水劑之間的適應性。研究結果表明:循環硫化床灰中氧化鐵、硫酸根離子等都存在著與聚羧酸減水劑吸附的可能,使漿體的流動性大大降低;當循環流化床灰中Na2SO4的含量達總膠凝材料的1%時,漿體已沒有流動性;加入無機鹽A使可溶性硫酸鹽濃度降低,漿體的流動性提高;氧化鐵的含量達總膠凝材料的1.8%時,漿體已沒有流動性;加入無機鹽B可降低氧化鐵對聚羧酸減水劑的吸附,提高漿體的流動性;加入無機鹽A、B后,能大大改善循環硫化床灰混凝土的和易性,且各齡期的強度、耐久性不降低。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高春勇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高春勇介紹文萊膠的流變特性及在預拌混凝土中的應用。他介紹到,普通文萊膠或者有一種甲基戌糖也或者有一種甘露糖側鏈。新文萊膠有兩種甲基戌糖側鏈,該分子較長側鏈基團空間比普通文萊膠的短側鏈更能有效保護分子主干上的羧酸,防止其與鈣離子結合;易水合、流動性好、坍塌度高。新文萊膠比普通文萊膠擁有較低的電荷密度;可減少強塑劑的使用量,提高早期機械強度。新文萊膠分子長度是普通文萊膠的3倍;粘度和低剪切粘度更高。
他指出,新文萊膠在砂漿和混凝土中應用的適宜摻量為膠凝材料的0.5/萬~3/萬;新文萊膠具有優異的“剪切稀釋”效應和高效的“增稠效應”,能起到防止料漿離析和泌水、調節粘度、保持漿體流動性和保水能力的作用,改善砂漿和混凝土的和易性;在自密實混凝土中摻入適量新文萊膠,能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和自密實填充性,在有阻擋情況下,能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抗離析性和間隙通過能力,是一種很好的自密實混凝土調節粘度的材料;新文萊膠加入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對混凝土的長期耐久性沒有不利影響且有改善。
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公司西安片區外加劑廠廠長劉行宇
2015年9月8日上午11時40分,天津117大廈主塔樓核心筒結構成功封頂,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現場宣布:中建西部建設將混凝土泵送至天津117大廈項目621米處,創造了混凝土實際泵送高度吉尼斯世界紀錄。混凝土發展離不開外加劑技術,117項目超高層泵送混凝土核心技術之一為外加劑的配制。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公司西安片區外加劑廠廠長劉行宇給參會代表帶來聚羧酸高性能外加劑在117大廈中的應用情況,117項目使用的外加劑由中建西部建設外加劑廠自主生產配制。他分享了117項目專用特種外加劑的配制過程(技術路線、母液性能介紹、助劑性能介紹、混凝土性能測試、外加劑配制及調整、水平泵送試驗)及施工過程中常見問題。
對于天津117大廈主塔樓核心筒結構已經成功封頂。他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技術上過關。編制專項技術方案,配備高水平技術攻關隊伍常駐站點,結合原材料性能變化、氣候狀況及實際情況進行配合比動態調整,進行盤管試驗模擬,確保混凝土性能滿足實際泵送性能要求。(2)管理上過細。編制117項目混凝土專項管理辦法,成立混凝土現場施工部,從技術質量、生產組織及物資管理做到事無巨細,原材料進廠嚴格把控,混凝土站內、現場數據檢測,設備維修保養,應急預案等均保障了117大廈混凝土的順利泵送施工。
(3)作風上過硬。“商砼鐵軍”117項目混凝土服務團隊是一支由技術,客服,生產,材料等各崗位精英構成的精銳部隊,他們有軍人般的意志,嚴格的紀律,作風過硬,為117項目盡情的揮灑自己的青春,正是這支隊伍,才是117項目順利施工的堅實保障。
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
清華大學廉慧珍教授介紹新常態下如何正確選擇外加劑。廉慧珍表示,新常態是好事,是機遇,是發展的新起點和新高點。它要有可持續性、要高質量、要穩定發展。新常態下外加劑企業要深層次學習和思考與研究:要思考主要矛盾(外加劑、水泥、混凝土施工四方誰和誰的矛盾是主要的?各自本身的矛盾是什么?外加劑本身有什么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加劑發展的道路?聚羧酸外加劑不好用的原因?水泥、外加劑、混凝土、成型工藝的施工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誰適應誰?選擇外加劑的標準?現在問題比過去的,問題出在哪里?如何確認拌和物坍落度損失的解決方法?如何使實驗室和現場結合?);還要轉變觀念,調整心態。
今天的會議在廉慧珍教授的精彩演講中落下帷幕。明天將繼續有慕尼黑工業大學J.Plank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廷樹,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平,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冉千平,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宗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博士伍勇華,江蘇騰達建筑機械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沈達民等專家、學者、企業家對混凝土及外加劑行業的熱點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交流。請關注本網的持續報道。
本次會議同期召開CCPA2015外加劑應用技術分會年會。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